但是俄乌冲突的爆发打破了俄欧之间看似紧密的经贸关系,也给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以及出口方向带来了一次重大调整。随着美欧联手对俄罗斯的石油以及天然气设置价格上限,俄罗斯也不得不开始面对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那就是随着欧洲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愈发向美国看齐,俄罗斯已经很难再通过地缘政治层面的复杂博弈,将自己丰厚的能源储备当作筹码,去“要挟”欧洲就范了。欧洲的能源转型虽然痛苦、盲目而且磕磕绊绊,但也是在变相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俄罗斯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资源出口国,替代国一抓一大把。

【俄欧经贸实质性脱钩,俄罗斯的能源失去了对欧洲的战略威慑】

这也给俄罗斯出了个难题。客观来看,俄罗斯的能源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倒不是说性价比多好,而是俄罗斯作为横跨欧亚的大国,自身的地缘战略意义带来了不少的附加值。但抛开这层关系,俄罗斯的大宗能源商品竞争力也不见得有多强。至于如何提升俄罗斯本土制成品质量,吸引并打开中国市场,俄罗斯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

但专家指出的大方向是对的,那就是在石油化工产品以及农业等领域寻找突破口。平心而论,俄罗斯的粗化工加工产业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并不差,但制造业相对滞后,与国际体系较远离等因素,都拖了后腿。

【中俄在农业合作潜力不小,但有潜力本身就意味着合作程度还不够深】

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话,俄罗斯恐怕会长期处于全球供应链的最底层,那先前俄罗斯专家所提到的“原料供应附庸国”就会有很大可能成为现实,这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世界权力性大国而言,显然是明显的“软肋”。

言归正传,中俄双边经贸如果想达到2000亿美元,甚至抵达更高的维度,俄罗斯就必须直面并解决自身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比如说产业结构升级艰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人力资源相当匮乏;而以能源为主的出口结构,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有限的竞争力;产业链不完全,出口结构偏科严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感相当有限。以上,都是俄罗斯亟待解决的硬伤,也是中俄经贸深化过程中潜在的干扰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