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Jet”资料图 图自三菱重工网站

2009年,三菱重工首次宣布变更交货期,之后因多次出现故障而反复延期交付。时任社长宫永俊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革新了体制,但又带来了新的麻烦。高薪聘请的外国技术人员和公司内部专业人员的对立导致开发遇阻。

“Aviation Wire”称,迄今为止,SpaceJet项目已获得至少500亿日元的补贴和其他公共资金。在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ANA)订购了25架客机,其中15架已确认,10架待定;而日本航空公司(JAL)则已订购32架飞机,且全部确定了订单,因此需要对各航空公司采取补偿等措施。

据报道,通过开发SpaceJet项目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原本将被用于日本、英国和意大利联合开发的下一代战斗机(在日本也称“次期战斗机”)上。

三菱重工社长泉泽清次在2022年11月1日的财务业绩发布会上,谈到SpaceJet项目开发中时称,“我们将重新开发设计工具、模拟工具和验证工具,并将它们用于各种领域地方。我们也在考虑将它用于下一代战斗机,我们将让我们创造的东西成为可能。”

日本MRJ折翼,中国ARJ21翱翔

民航工作者、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张仲麟曾提到,三菱重工于2020年10月底宣布“暂时停止”SpaceJet时,当时中国商飞的ARJ21也进入了高速交付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ARJ21与MRJ(SpaceJet)有着相似的名字与相似的定位,立项也在差不多的时间(ARJ21在2002年立项、MRJ在2003年立项),都有着坎坷的发展历程。然而一个折戟沉沙,另一个开始进入快速交付阶段,这不同的命运不由让人感慨。

从左到右分别为东航、国航、南航的ARJ21(图源/中国民航网)

张仲麟介绍,在MRJ立项时,其参数在当时堪称是最先进的支线客机:PW1000G齿轮传动发动机、翼挂式布局、复合材料机身、先进航电系统。日本国内对MRJ寄予厚望,甚至将其称为“小787”。

然而,就算底蕴深厚如波音公司,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波音787一路也是磕磕碰碰,甚至在投运后遭遇了全球停飞。而对四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民机开发的三菱重工来说,大量堆砌新技术的MRJ出问题简直是必然的。

而与MRJ同期立项的中国ARJ21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并慢慢走上正轨,与当时项目启动时没有好高骛远地一味追求高指标有不小的关系。相对保守的构型、没有进行技术大跃进、采用成熟可靠的发动机与子系统让ARJ21遭遇的技术难题少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