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三菱重工正式宣布停止日本国产喷气支线客机SpaceJet研发工作,这则声明等于宣告日本冲击国产大飞机的梦想终成一地鸡毛。说到决心和毅力,我一直挺佩服日本人。严格来说,日本制定国产大飞机的战略目标也没啥错,日本政府希望通过三菱重工牵头研发国产支线喷气客机作为抓手,把零散却水平不低的国内航空制造企业整合重塑成强有力的产业系统,向全球航空制造业上游迈进。理想很美,但是日本显然对这一理想的实现代价估计不足,而且是严重不足。首先在时间上,日本从2008年开始研制,准备用一个五年计划尽收全功,到2013年实现交付——真想不通5年时间里完成一款先进客机的研制和适航取证,究竟怎么干?即便是波音和空客这样的老牌企业,干一个新机型顺风顺水也没这么快;其次是预算上,日本估计用1500亿日元,也就是10亿美元多一点就能拿下,但是如果做点统计调查,也会发现从零开始搞一架民用支线,到完成适航审定,这点钱也就是个零头。进度上和预算上的过度乐观反映出一个残酷事实,那就是日本对大型商用飞机研制的技术难点,以及对本国航空科研制造系统的“战斗力”并无充分认识。其结果是,从2008年干到2015年也才完成首飞,项目进度先后六次推迟,推到今天2022年也没拿到型号合格证,原来好不容易攒来的450架订单被纷纷取消,至今只剩下270架,而且依旧摇摇欲坠,商业前景不是像三菱说的那样“不明朗”,压根就是完全暗淡。至于预算,计划是1500亿日元,结果超支超支再超支,到现在超过一万亿日元(合76亿美元)已经砸进去,但是仍然看不到前路。硬着头皮继续推进,不是不可能,但是每年至少还要烧掉1000亿日元(不是我说的,三菱透露的),而且烧几年还不一定。就算日本有决心烧下去,飞机现存的软件问题、空调系统问题(这是透露出来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势如破竹地解决,适航测试暴露出原始设计更改等大麻烦可能如鬼魅般难缠,让三菱重工逐渐失去信心。对于项目中止的直接原因,个人以为三菱重工倒是够坦诚,直陈存在两大困难:一是日本对先进支线喷气客机的研发特别是适航审定程序缺乏技术经验;二是日本缺乏继续推进项目所需的足够资源。
看看这两大困难,当初中国启动商用飞机工程时也同样面对,但是中国对困难程度有充分的认识,以国家战略决心为支撑,集合本国航空产业最有力的资源,做了科学周密部署,坚定不移地打一场持久战,最后,中国赢了。别的不说,单就ARJ21苦熬6年的适航试飞工作和C919磨砺5年的取证工作,就能看出中国航空产业在这些工程上的耐心和坚韧。日本和中国相比差在哪儿?要我说可能就在于航空产业的完整度和健康度上。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航空工业以来,半个多世纪都保持着产业的完整度,健康度虽有波折,但基本保持住了底气。数十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始终保持着大型飞机的研发、量产和试飞能力,虽然在商用飞机领域缺乏经验,但是技术人群和认知能力基础是有的,特别是大量基础技术的长期积累,让我们的航空工业始终有团可以被激发的“小宇宙”。这些才是支撑国家战略雄心真正的基础。有决心是好事,心里有理想,眼睛要清澈,行事要科学,谋事要理性,顺风要矜持,遇挫要坚韧,才有可能看到成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