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刚一报道18年以后人人可以上大学,就有不少人站出来批评,这其中典型的一种说法就是人人可以上大学,这只是追求数量,如果只是在数量上做文章,有什么意义呢?说实话,这种说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谁说要数量之后,必然会牺牲质量呢?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几千年来,教育都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不接受必要的教育,人民必然愚昧不堪,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与前期毛主席时代的扫盲,以及后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关系密切。受教育人口的增多,这让中国有了更好的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机会,这让中国劳动力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随着基本教育的普及,普及高等教育也是势在必行。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决定了最为基本的国民素质,也为培养高更素质的技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我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高端科研人才,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工。德国为什么在全球制造业领域拥有最多的小优特精隐形冠军企业,这与德国有着大量的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大学教育的普及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要做好分流。我们的教育体系要让对科研有兴趣,对学术有兴趣的人接受最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而这一部分高水平等级的人才,永远都会是稀缺的,这部分人才将会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

同样的,通过教育体系筛选出来的那些对理论研究没有兴趣,对科研没有兴趣,但是擅长于实际操作的人,我们要把这一部分人培养成高素质的技工,而不是让这一部分人挤占极为稀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客气的说,由于现在学历是行业敲门砖这一社会基本心态并没有改变,这导致不少对科研没兴趣的大学生大量的加入到考研,考博的队伍中,这一方面挤占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大学生建立了不合理的职业选择预期。

有些大学生因为上了大学,就很难去工厂踏踏实实的做基础的技术工作,眼高于顶。而有些大学生读研,读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搞科研,而是为了方便考公务员等等,这某种程度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普及大学教育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上要做好分流,让一小部分对科研,对学术感兴趣的人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而让绝大多数普通人在大学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将这些人培养成高水平的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