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提出“亚洲替代供应链”的概念,现在又开始进行炒作。

所谓的“亚洲替代供应链”,说白了就是让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完全取代中国供应链。

按照英媒的说法,这个“亚洲替代供应链”包括十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既有经济相对落后的泰国、文莱、孟加拉国、柬埔寨、菲律宾、老挝,也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发展势头较好的印度、越南、印尼等国。

基本上,就是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主要国家和地区,就构成了所谓的“亚洲替代供应链”。

(繁荣的中国港口)


“亚洲替代供应链”可以同中国一争高下?

《经济学人》指出,单论对美国出口,“亚洲替代供应链”跟中国差不多,基本能画上等号。

在人力方面,“亚洲替代供应链”加起来,拥有25至5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有1.55亿,跟中国相当。

而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虽然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时薪很高,但是在印度、越南等国,时薪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平均下来的话,并不比中国高上多少。

从经济规模来看,日本、印度、韩国、印尼都是G20成员国家,GDP排在全球前20,这四个国家的GDP加起来,虽然没有中国高,但加上“亚洲替代供应链”中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整体规模跟中国比较接近。

(繁忙的中国港口)


这并不是1+1=2的算术题

从各种数据来看,“亚洲替代供应链”跟中国能够划上一个约等号,但供应链并不是1+1=2那么简单。

而且单从算术本身来看,《经济学人》的观点有根本性错误。

“亚洲替代供应链”只是规模跟中国相当,如果完全取代中国,意味着要在他们现有的供应链规模之上,再加一倍。

这意味着,他们要对美国的出口量,要从6340亿美元增加到12680亿美元;25至5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要增加到3.1亿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GDP都要翻上一倍。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这根本就不是一道算术题,即便“亚洲替代供应链”跟中国能够划上一个约等号,也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取代中国,《经济学人》完全是在偷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