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要确保兼容性,两套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之间,就要保持协调工作,这也需要了解对方系统的工作原理或特性。所以,中俄这种级别的合作,是只有保持着高度政治互信的国家才能实施的。

从应用场景来看,中俄开展的合作具有军民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军事层面,导航合作对双方洲际导弹的打击效果起到了支撑作用。洲际导弹射程超过了8000公里,需要提前获得打击目标的位置信息,然后精确计算出理论弹道,才能进行发射。具有卫星辅助制导的导弹,还可以在助推阶段进行姿态控制,从而提升打击精度。

(导航合作可以提升双方洲际导弹的打击精度)

另一方面,我国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由于使用了GPS系统,在美方关闭定位服务后,导致弹道未能精准命中目标。而我国的“北斗”系统虽然建立起了全球导航网络,但精度最高的覆盖范围首先还是亚太地区,对于北美、北极、欧洲、南极等地区的导航,还存在少数盲区。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因为年久失修,再加上投入资金不足,卫星老化问题严重,客观说,实际已经不具备全球导航定位能力。

因此,这次中俄导航强强联手,可以让双方避免出现关键时刻被美国“卡脖子”的情况,同时补齐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地理盲区,使得洲际导弹这样的战略武器,可以实现全世界的“无死角打击”。

除此以外,“北斗”和“格洛纳斯”的协作融合,对全球范围实现了有效探测,也使得中俄各自的国土导弹防御系统,能够拦截来自各个方向的敌方洲际导弹。对于反导防御系统来说,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监视和预警能力,及时发现来袭导弹并进行追踪,确定实时位置。有了这些定位信息,反导系统就能精确计算来袭导弹的飞行轨迹,从而更精准地进行拦截,提高反导防御的效果。所以,此次合作等于是同时补上了大国“矛与盾”两方面存在的短板。

(中俄导航合作,同时补上了“大国矛与盾”两方面短板)

在民用方面,导航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交通物流领域,可以为两国跨境运输提供路线导航,包括车辆的定位、监控,甚至可以监测交通流量。比如目前中俄之间的货物运输压力大增,通过定位可实现智能管理,提前疏导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