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但纵观如今的美国政坛,已经很难找到基辛格那样的人物了。一方面是国际局势不同以往,美国政治环境再难培养出对大国关系有深刻理解的外交官,即便有也难以跻身核心决策圈;另一方面,中美在各个层面的实力对比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美国虽然仍然是超级大国,但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其他更具体的层面,对中国都不具有绝对的优势。这也使得美国很难理性地看待中美关系,对华态度逐渐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

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积极回应耶伦,就理解成所谓的“冷淡”,这也是不折不扣的误解。要知道,耶伦在发表演讲之前,美国气候问题总统特使约翰·克里还放风说,自己已经接到了访问中国的邀请;而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近期也主动找上了中联部寻求会谈,我们也没将他拒之门外;就更不用说,才结束访华行程没多久的美国商务部代表团了。这些都表明,中美沟通的大门,依然敞开,中方也在持续释放相应的信号,只不过被美国那边刻意地忽略了,否则还怎么自我感动呢?

【中联部部长应约与伯恩斯会面】

从我们的立场出发,中国其实不反对中美之间展开竞争,甚至还很欢迎;另外,我们也不反对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合作与竞争本来就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竞争也难以避免,毕竟双方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在根本上就有区别,这是单边主义跟多边主义的深层次矛盾使然,但这不代表就一定要重走阵营化对抗的老路,只不过美国基于零和思维采取的做法,往往看不到政治底线所在。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只有在对华外交政策上,美国两党轮替的政治体制,才能保持难得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但这种一致性跟连续性,在把中美关系往死胡同逼的同时,又在亚太地区持续制造不稳定因素。也许处于其他各种原因,美国目前仍然存在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与诉求,但这种理性的声音,已经很难成为主流,即便偶尔冒头,往往也淹没在更多极端的声音中。这也让任何一方改善关系的努力,都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