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外交大臣说,与北京对立有违伦敦的"国家利益",但华盛顿有其他想法

英国正在向中国示好,只是它不是发号施令的一方。

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在最近的一次主旨演讲中声称,试图"孤立中国"将构成"对英国国家利益的背叛"。他还大声疾呼反对"新冷战"。

尽管他在一系列问题上谴责北京,包括香港和据称在新疆发生的侵犯人权行为,但克莱弗利的基本信息是:"没有中国,任何重大的全球问题,包括从气候变化到大流行病预防,从经济稳定到核扩散,都无法得到解决。"

这篇演讲可以说是里希-苏纳克政府下的英国官员发表的最鸽派的演讲,苏纳克在其总理任期开始时宣布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并呼吁在处理北京问题时采取"强有力的务实主义"。尽管如此,英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转向越来越鹰派,苏纳克放弃了在G20峰会上与习近平会面的机会,因为包括失宠的前首相莉斯-特拉斯和中国鹰派伊恩-邓肯-史密斯在内的后座强硬派呼吁采取更多的对抗性做法。

英国能否可行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适应其自身的国家利益?答案是不能,因为最终不是英国在发号施令。在反对美国的中国政策方面,它没有能够表现出任何有意义的独立程度,当华盛顿说跳下去的时候,伦敦就会问,'跳多高?美国人帮助培养了一种敌对的媒体氛围,再加上对极端鹰派人物的不断宣传,这对英国如何深化与中国的关系造成了严重限制。

美国通过操纵其"公民社会"或者说公共辩论的范式和焦点,来对其盟友施加影响,以实现其目标。它通过利用其资源、团体、资金、非政府组织、智囊团和相关记者来建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新闻周期,渲染适合其议程的问题,淡化那些不适合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华盛顿已经能够将西方的公众舆论武器化,并将其转向中国,创造一种敌对气氛,而不管特定国家的政府可能有什么意图,从而改变所有相关的政治动机。

例如,通过将新疆问题武器化并将其误导为"种族灭绝",美国能够利用西方"公民社会"对人权的愤怒,对政府施加压力并使外交政策的转变合法化。过去几年在外交政策和公共处置方面对中国有利的英国,是这种操纵和直接压力改变游戏规则的例子之一。虽然鲍里斯-约翰逊政府最初主张与中国进行经济接触,但随之而来的敌对气氛造成了媒体对北京的负面情绪,并鼓励了坚决反对的政治家,如伊恩-邓肯-史密斯或利兹-特拉斯。

正是由于这些情况,伦敦发现几乎不可能追求自己与北京的独立接触,并且在与美国在中国政策上的每一个公开分歧上都有所屈服。例如,政府希望华为参与英国的5G网络,并认为它是安全的,但后来却因为美国的压力而转弯,突然将其贴上"国家安全风险"的标签。同样,政府批准了中国主导的对威尔士纽波特晶圆制造厂的收购,但一年后却屈服于华盛顿的要求,否决了这笔交易,这件事在财务上毁了该厂,并使就业面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