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纤维产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场的1/3,但是出口销量却仅为0.3%,很多人不认可中国品牌碳纤维,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
2022年我国碳纤维的产能达到了11.2万吨,而第二名的美国仅为4.79万吨.在产值方面来说,2022 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 4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00 亿元,国内碳纤维市场规模约16亿美元,将近全球市场的1/3。
但是从对外贸易来看,我国的碳纤维出口量只有1600多吨,进口量高达8500多吨,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口量只有本国市场的1%,在全球市场上只有0.3%。
出口形势的严峻是否是技术落后导致的?
应该说,中国的碳纤维技术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10年前,台湾省专门靠日本技术的台塑公司都能嘲笑我们,说我们大搞航天和国防技术的自主研发,但是最重要的碳纤维材料的生产技术搞了30年还造不出来。
2005年,我们的实验室好不容易弄出了T300等级的3K碳纤维,堪称“30年磨一剑”。但是在外国碳纤维巨头公司看来,这种等级的碳纤维是质量最低级的产品,在K数等级上最多到3K,但是当时日本公司已经能生产12K碳纤维了。
这种碳纤维当时在国内市场的售价高达每吨60多万元,而且还不是贵的问题,是根本买不到的问题。
中国过去碳纤维技术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炉子不行,也就是碳纤维高温石墨化炉。但这几年,我们连上千吨级的炉子都能自己做了,而台湾的企业造不出来,只能靠着日本的T700技术吃老本。
2018年,上海石化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成功,吉林化纤也建成了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虽然设备依然依赖进口,但是技术上已经进入前四行列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碳纤维仍然无法到国外竞争呢?这也只能怪我们的碳纤维起步晚,在名气上没有外国碳纤维品牌好使。牌子是个好东西啊,但也让人很无奈,你就是把LV包包的标志去掉还不是一样没人要?
再举一个例子,是高档自行车行业的。这两年骑行热带火了不少几千甚至上万的自行车,有的车甚至比汽车还贵。很多国内的骑行爱好者喜欢外国牌子,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看中了高端碳纤维毛坯车架。
但他们不知道,其实很多外国高端自行车用的碳纤维也都是国产的。比如澳大利亚的canyon公司,其他像cube、ghost也都在珠三角设了代工厂。可以说,国内的碳架目前可以做到基本接近法国look公司同等级碳袈刚度的95%了,谁也看不出来是国产的还是外国的,但是买自行车零件还是要选择贴了外国牌子的。
除此之外,像高尔夫球杆,羽毛球拍,钓鱼竿和汽车的车盖等等民用和体育领域都在尝试使用碳纤维材质,甚至风电叶片也大规模使用。未来汽车的轮毂和内部结构都有可能替换为碳纤维,这主要是看产能能不能提上来,价格能不能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