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炮击模式为何杀伤力巨大?

有句话叫做炮兵是战争之神。这是因为从一战到当今的陆上作战,据统计有8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于相互的炮击造成;而相互之间的各种枪械射击,包括各种空袭,只占总伤亡中剩下的不到20%。炮兵开始主宰战场,基本是从一战开始的。在一战中已经出现了集中大口径火炮群进行弹幕式射击的战术。不过对长期混迹战场的老兵们来说,想在这种高密度的炮击下生存下来仍然不算多么困难,因为这些炮弹落地的时间差距很大,虽然一次大规模炮击会有数百发甚至成千上万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但是这些炮弹并非同时到达目标区。也就是说几百枚炮射需要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才能落完,遇到这样的炮击,只要准确地跳到一个新炸出来的弹坑里就基本可以确保安全,因为理论上很难出现同一批炮弹再次落入同一个弹坑的概率。

TOT炮击模式为何杀伤力巨大?

因此一战时期的陆上炮群的弹幕式射击的效果需要打相当的折扣,往往耗费了大量的大口径炮弹,仍然无法撼动对手的防线。到了二战期间,美国炮兵运用了一种新式的炮击模式。这就提前设定一个基本的炮击坐标。瞄准战场上的一个较高的突出物体,比如是一座教堂的尖顶、一棵战场上特别高大的树木,或者海岛上某块突出大岩石,作为炮击的基准点,然后命令战区的所有炮群,都对这个基准点提前做好距离和方位的测量,并且各炮群提前进行少量炮弹的试射。掌握好炮击的基本参数之后,只等战斗开始。所有炮兵观察哨只需要通过无线电报出敌人出现在那个射击基准点周边的大概位置。比如说教堂尖顶偏左50米到100米出现大量的敌方车辆和步兵。此时战区后方的所有主力炮群,不单纯是一种炮兵型号,

TOT炮击模式为何杀伤力巨大?

比如后方的炮群系列中既包括榴弹炮群也包括大口径迫击炮群,都开始微调炮口,对准了某个教堂尖顶的左侧50到100米的目标范围,全部装弹完毕后,在炮群指挥部通过无线电下令后的1到3秒内,把所有的炮弹全部打出去。这样多个炮群齐射,就会有几十发甚至上百发炮弹同时击中目标区域,实现对目标区域对手的车辆和人员的密集杀伤。由于大量的炮弹几乎在3秒之内同时到达,而且会基本覆盖目标区域,因此这种集群式炮火打击的效果非常的突出,那种像过去一样只要快速跳入早期炮弹坑的传统办法完全无用了。于是美炮兵就把这种大量炮弹同时弹着的集火射击模式叫做Time-On-Target,英文简称为TOT;中文可以翻译为炮兵集火射击或者说是集火覆盖式炮兵射击模式。由于TOT射击模式打击效果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