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范安琪】编者的话:7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六颗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在此之前,中国商业航天火箭太阳同步轨道的运力均在1吨以下。在国外商业火箭通过一次发射就能实现卫星星座组网的背景下,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的“力箭一号”的首飞成功无疑极具意义。而该型火箭在快速响应、精确入轨、无依托发射等方面所取得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的太空应急发射能力,为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针对相关话题,《环球时报》近日专访了中国最大固体火箭研制团队。

依托成熟技术,追求模式创新

通常而言,一款固体火箭型号从立项研发到实现首飞需要5-10年的时间,而“力箭一号”从2019年正式启动至2022年7月成功首飞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近日,“力箭一号”总体副总师史晓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3年刷新中国之最的背后,是一条建立在中国成熟的航天工业基础之上的创新思路。

《环球时报》记者梳理后发现,此前已迈入成功发射“门槛”的国内商业航天火箭多为固体火箭。许多国内商业航天公司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也将发展固体火箭列为“优先项”,而此次“力箭一号”的首飞成功,则再一次凸显了固体火箭在中国商业航天中的“主流地位”。

箭体直径达2.65米的“力箭一号”的成功发射,进一步将中国固体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的运力提升至1.5吨,这一短期内跨越式的发展,除了依托于我国成熟的固推技术之外,创新性的顶层设计也在火箭的研发进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晓宁介绍称,商业航天鼓励创新,现有商业固体火箭多是在成熟设计技术方案基础上,追求箭上单机产品的创新研发。“力箭一号”项目团队则反其道行之,将创新的重点聚焦于火箭的总体设计,一改“总体设计统筹各分系统,再整合单机产品”的传统研发思路,取消了各分系统,实现了扁平化的管理。

以火箭的航电系统为例,“力箭一号”航电系统箭上核心单机采用综合电子设计思想,实现了“单机功能化、功能模块化、模块通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