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反航母作战体系中,目标指示主要由天基的战略、战役级侦察,陆基的远程超视距探测与航空兵力、水面和水下舰艇兵力构成。其中,卫星搭载的光学与被动雷达系统和岸基天波、地波超视距雷达,互为补充共同担负远程警戒与目标的识别任务,舰载机、岸基特种机、水面舰艇和潜艇负责提供后续的目标跟踪与中继修正数据。

因为无论是岸基天波雷达,还是天基光学卫星,在定位精度和目标刷新率上都有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是岸基天波雷达,虽然探测距离达到3000千米以上,但是定位误差在50-150千米的级别,根本不足以为反舰导弹提供目标指示,仅能提供预警信息。至于岸基的地波超视距雷达,虽然探测精度较高,但是有效距离仅有400千米左右,难以为第一岛链之外的舰艇提供支持。

而天基光学卫星又受到重访周期、成像幅宽和成像分辨率的综合限制。比如我们基于“高分”系列开发的“遥感”系列卫星,在轨道上分为两组,其中轨道高度1000千米左右的负责大幅宽扫描,而轨道高度在500-600千米,负责小幅宽高分辨率精确扫描。大幅宽的太阳同步轨道遥感卫星的重访频率每日1次,低轨卫星不过每日4次,每次通过目标上空的时间大约45分钟。截止2021年1月,我国的在轨现役军用遥感卫星仅有67颗,依然无法保证全时段对海监视。

同时,美军的核动力航母最大航速至少35节,相当于每分钟航行1千米,因此要获得足够的定位精度,我方的卫星在捕获目标后,至少需要保持跟踪成像15分钟左右。以高分1号卫星为例,在2米分辨率时,幅宽为60千米,在16分辨率时,幅宽为800千米。那么,问题就来了。在16米分辨率下,显然分不清航母、大型油轮与大型补给舰的区别。如此一来,美军只要能提前1小时发出卫星过顶的预警,航母编队凭借自身机动,就能避开成像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