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海军的舰队需要在台湾东部海域建立起封锁线,军舰需要在这一区域执行任务,而一旦距离超过500公里,陆基战斗机的制空作战效率就会开始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战斗机滞空时间的限制。

中型四代战斗机如米格-29、F-16、歼-10,虽然理论航程超过1000公里,但实际上他们的滞空时间并不长,即使挂上副油箱,使用较为省油的60%节流阀巡航模式飞行,滞空时间也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而在激烈的空战中,战斗机需要频繁开启加力飞行,此时单位推力的油耗增加五倍以上,在一分钟时间里就会烧掉巡航飞行时侯十几分钟烧掉的燃油,所以加力飞行的四代机会在几分钟内烧完所有的燃油。

航展上的表演飞机,升空的时候是满油起飞,发动机加力状态下一次飞行表演就几乎能烧完燃油,而一场典型的对空截击任务中战斗机至少也会在作战区域飞行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时间里战斗机飞行消耗的燃油比巡航阶段更多。

比如说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和叙利亚双方的战斗机从升空到作战、返回基地降落,其实绝大部分时候时间不超过45分钟,海湾战争时候美军战斗机的平均滞空时间也不超40分钟,实际的任务中作战半径也就不超过500公里的水平。

在制空作战的时候,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要比对地打击、空中遮断等不需要与对方战斗机交战的任务的作战半径小很多,毕竟对地攻击任务中战斗机几乎不需要加力飞行。

而制空作战中就不一样了,典型四代战斗机在执行争夺空中优势的作战任务时候,战区距离机场一旦超过500公里距离,由于航程与滞空时间的限制就只能采取更加保守的作战方式,只能在战区短暂停留,作战效率会大大降低。

最大理论航程、最大作战半径,这是指标并不代表战斗机在实战中能够如此使用,真的把纸面上的理论性能用来参考制定作战计划。

结果就会像二战时期瓜岛空战一样,让飞行员开着飞机在理论上的最大作战半径边缘送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美六代机概念中提出要让战斗机具备轰炸机水平的航程与留空时间实现所谓的“穿透性制空作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