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弯道超车”“赶美超苏”?警惕那些“捧杀”声音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现场。郭文彬/摄

毫不意外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再一次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这场2020年最受期待的中国航天大戏拉开帷幕,迎来国内外铺天盖地的报道,这其中不乏溢美之词,甚至有捧杀之论。面对这些,我们在欢呼兴奋之余,还要多一分清醒。

发射成功,只是阶段性的成功,刚走完中国火星探测之旅“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我们还有7个月左右的漫漫长征路,还有“刹车”“环绕”“降落”“着陆”等诸多高难度关卡,可以说是“道阻且长”“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几十年来,全球火星探测成功率不足50%。苏联在1960-1988年间进行了近20次探测任务,但没有一次取得完全成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功率才达到三分之二左右。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在尚未取得最终成功之前,沉住气,做一名安静的“天问”粉丝,多了解一些探火难点、知识点,或许是种不错的选择。

如果说对发射成功的阶段性意义有误读,是出于对任务情况的不了解,那么当下一些“自大”“捧杀”的声音就十分值得警惕了。比如,说起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就大谈“弯道超车”“赶美超苏”“将一举追上与美国火星探测50年的差距”“让中国加入航天顶级俱乐部”等等,这明显是脱离历史和国际现实环境在“自嗨”,是自我陶醉在其他国家停滞不前而我们出手就能拿下第一的幻觉之中。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火星探测的道路上,我们是后来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就率先展开了火星探测,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后来,日本、欧洲相继加入这一行列。2013年,就连印度,这个和我们同属发展中国家行列的邻居,也发射了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并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2020年7月,我们第一次尝试自主飞向火星,计划一次性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项火星探测工作。这的确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时未能实现的,不过,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在拥有科技后发优势的情况下,中国能这样做,虽然十分不易,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说到底,在深空探测领域,我们还处在追跑阶段。而奋力奔跑,是我们作为后来者一种必要的姿态。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立项于2016年,从2014年前期研制算起,至今也不过6年时间。这2000多天的艰辛鏖战,不少年轻的航天人黑发熬成了白发,“少年”变成了“大叔”,曾经的满头密发如今稀疏见顶。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也没能阻挡他们前往发射一线奋战的脚步。之所以这么拼,就是要把中国曾经失去的时间,给抢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