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再次面对富尔的访华请求,周总理敏锐地察觉到,富尔此行很可能是要传递法国政府谋求改善对华关系的信号。他当即做出部署,以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义向富尔发出邀请。

不出周总理所料,富尔此次访华的确带有“官方色彩”。戴高乐总统同富尔交往密切, 希望富尔作为自己的代表访问中国,他在给富尔的指示中写到:“请告诉中方 ,无论出于常理、传统还是未来的考虑,法国准备发展法中双边关系”用心良苦的戴高乐专门给富尔写了一封“亲笔信”,表示对他“完全信任”。这封信表面上是写给富尔的,实际上是写给中国领导人的。

10月22日,富尔乘坐的客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来京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便在西花厅同富尔展开会谈。富尔谈起了周恩来四十多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岁月,并说:“现在总理是时候再去巴黎了。”在寒暄之间,富尔此次来华的目的不言自明,中法两国建交谈判正式拉开序幕。

“法国应该直接倾听中国的声音”——被称为“外交核爆炸”的中法建交

1963年10月,周恩来会见戴高乐总统代表、法国前总理富尔(中)。

当时的法国戴高乐政府虽想同新中国建交,却又在台湾问题上放不下包袱,拒绝主动宣布同台断交。富尔的解释是:蒋介石政府曾在二战时帮助过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对此,周总理坚定地表明中方原则,绝对不可能存在“两个中国”。他对富尔说:“我们都知道,皮杜尔是反对戴高乐的。如果他在外国势力的扶植之下,成立了流亡政府,那么中国能否因为一度与他有过接触,不承认现政府,而承认流亡政府,或者两个都承认呢?”

接下来的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为缓和气氛,给富尔更多思考时间,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对策,中方决定在接下来的几天安排富尔到内蒙古等地访问。在富尔离京的时间里,周恩来一直在思索如何在两国建交程序问题上打破僵局。最终,中方先后向法方提出了“有步骤的建交方案”和“三点默契”方式,得到富尔大力赞赏。双方共同签署了《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收到富尔此行报告和《要点》后,戴高乐随即决定加快法中建交步伐,并指派法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博马歇公使前往瑞士,同李清泉大使就建交具体事宜展开谈判。经过新一轮折冲,双方最终同意先行宣布建交,由中方发表关于“一个中国”的照会声明,而法方予以默认,解决困扰两国建交的台湾问题

1964年1月27日,两国正式发表建交公报。次日中国政府单独发表声明,表明在台湾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问题上的立场,反对“两个中国”企图。至此,中法建交大局已定。1月31日,戴高乐在爱丽舍宫召开千人记者会,正式宣布承认新中国。他说:“法国应该直接倾听中国的声音, 也让中国听到法国的声音。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