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人类历史上,一百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用了一百年创造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近期出版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一书中,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历史。 革命的火种何以点燃?百年之后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围绕着《火种》及背后的写作故事,观察者网专访了刘统教授。以下为采访全文:

【采访/观察者网 吴立群】

观察者网:在《火种》中,您提到为了写好这段历史,不但要读档案和原始资料,还要进行实地考察。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考察给您的认知和写作带来的影响吗?

刘统:我原来在军事科学院的时候,阅读了大量革命战争时期的档案,这些档案揭露了许多真实的历史情节,但有些细节问题记载得不是太清楚,所以必须要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才能把问题讲得更加具体细致。我可以分享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毛泽东浏阳遇险的经历。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曾经和斯诺谈过秋收起义之前他在浏阳遇险的故事。不过,当时只是大约地谈了一谈。后来,毛泽东的老乡谢觉哉写了一篇《浏阳遇险》,版本略有不同,他应该是听了毛泽东的讲述写出来的。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我去到了湖南浏阳市张家坊镇七溪村。当时,毛泽东是在七溪村被两个民团抓住的,民团想勒索他的钱财,不过当地的族长兼团防局长最后还是决定放了他。

毛泽东被释放之后,就再也不敢走大路了,于是他走了几十里山路到了排埠村。他当时遇见了一位好心的农民,给他买了一双草鞋,还安顿了住宿。第二天,这位农民带路,送他到了铜鼓县城,这才脱险。

到那个地方去走了这一段路,你就能体会到当年毛泽东刚刚开始参加武装斗争,就遭遇了这么一场生死劫,对他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干革命不是闹着玩的,随时可能掉脑袋。这样的教训也使得毛泽东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格外谨慎,不轻易离开队伍。这是我从考察中得来的体悟。

刘统:走过毛泽东遇险的地方,更能感受到革命的艰难

油画《秋收起义》,图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第二个例子是红四军从圳下村到大柏地的起死回生之战。1929年2月,红四军因为没有粮食、生活困难,下了井冈山去寻找新的出路,路上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特别是在寻乌县的圳下村,他们清晨突然遇到国民党的袭击,朱德、毛泽东差点儿遇难。

毛泽东、朱德和陈毅死里逃生归队之后,就翻山越岭来到了罗福嶂,暂时避开了国民党部队的围剿。从井冈山出发仅半个月,红四军三度大败,情绪非常低落,外加上饥寒交迫,部队几乎到了崩溃边缘。这时候想稳住部队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