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楠

作为海南欣兴私募基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甘宗卫拥有10年以上的二级市场投研从业经历,对于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也有着独特的眼光。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受到了较大冲击。但在他看来,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即便在经济下行阶段,也有“金矿”可挖。

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甘宗卫透露了他在经济周期阶段性下行背景下的投资“秘籍”。他建议关注受下行影响较小的领域,例如科学仪器产业就有可能在国产替代的机遇中大放异彩。

国产替代有10倍以上增长空间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吴爱华曾表示,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原始信息数据的源头,谁拥有先进的仪器,谁就能在当代科学研究中掌握主动权。

“科学仪器装备,尤其是单价200万美元以上的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比例还很低,这也说明国产替代的行业空间比较大。”甘宗卫指出。

根据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DI数据,2020年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为637.5亿美元,过去15年每年平均增速达14%,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约98亿美元,2015~2020年每年平均增速16%,增长稳健。

但与此同时,质谱仪、X 射线类仪器、光学色谱仪、光学显微镜等国产设备在我国科研机构采购比例不足1.5%,某些类型仪器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趋近于零。

“科学仪器生产的大本营在欧美国家,高端科学仪器依赖进口仍是当前中国科学仪器设备领域的主要现状,但是近年来对中高端仪器的出口限制愈演愈烈。” 甘宗卫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预计国产替代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多个领域需求迫切

在政策层面,我国对科研仪器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自2015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等多部门陆续印发多项与科研仪器领域相关的政策,各省份也纷纷出台规划与政策支持鼓励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推进了一大步。

例如,今年3月,北京市财政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以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聚焦到企业层面,甘宗卫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已经上市的科学仪器公司中,开始出现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尽管它们还是少数,但这些企业过去几年研发投入的年增幅超过10%。“这一增幅显著高于国外企业,非常有利于我国科学仪器装备向中高端转型。”

例如,专注于质谱仪国产化、产业化的禾信仪器,掌握质谱核心技术并具有先进工艺装配能力,是该领域从事自主研发的少数国内企业之一。该公司以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系列为代表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指标与国外公司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