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中美进入战略博弈阶段,阿美关系日渐疏远,中阿在国际政治中的共同利益增多,中国成为阿拉伯国家最大的经济伙伴。国际、地区和中阿双边形势的重大变化显示,中阿关系迭代升级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一背景下,首届中阿峰会于12月9日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将开启中阿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的新时代。

回顾历史,1949-1978年可谓中阿关系的1.0版,主要着眼于大国战略博弈,在反帝反霸斗争中互相支持。上世纪50年代,阿拉伯国家一度被认为是“美国包抄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中国积极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强烈反对美英霸权主义,全力突破帝国主义全球包围圈。当时中国与中东仅有少量的贸易,实际上更多是援助。截至1959年底全球只有3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其中12个为社会主义国家,其余19个中,阿拉伯国家占7个,足见其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继续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游击队,提供有限的思想和物质支持。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执行“一条线”“一大片”外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3个阿拉伯国家投下赞成票。

1978-2013年是中阿关系的2.0版,重心是能源和贸易。上世纪80年代,阿拉伯国家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外汇来源地,也是中国劳务输出、工程承包最大的市场。1976-1987年,中东占中国全部对外经济活动的56%。中东跃升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且中国拥有大量贸易顺差,双边贸易让中国获得500亿美元的外汇,阿拉伯国家还向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发展贷款。当时,中国迫切需要外汇引进技术、人才,阿拉伯国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阿拉伯石油的重要性凸显,中阿经济关系全面提速。2000年到2012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增幅近4倍。1999-2008年,中国与中东贸易额从108亿美元增长到1833亿美元,增长18倍。2003-2012年中国在中东的直接投资存量从0.26亿美元增至27.19亿美元。

2014以来中阿关系进入3.0版,双边关系超越能源和贸易,向金融、投资、科技、文化领域扩展,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在阿拉伯国家经济中,过去美欧一直处于产业链上游,从事能源勘探、金融、保险、设计、管理、咨询等行业,中国则擅长开采、基建、生产、加工等领域。近年来中国在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领域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逐渐向产业链上游位移。

2014年中阿提出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2018年提出抓住互联互通这个“龙头”,推动油气合作、低碳能源合作“双轮”转动,实现金融合作、高新技术合作“两翼”齐飞。此后,新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的合作加速,中国同多个阿拉伯国家建立清洁能源培训中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中国公司在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国5G通信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尤其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中阿北斗合作论坛”机制,在突尼斯落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个海外中心,同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及、沙特等国签署航天卫星领域多个合作文件。随着中阿经济合作的质与量双双提升,2021年中阿双向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70亿美元,贸易额达到330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