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和台湾地 区鏖战近30年后,韩国人退出了这场残酷游戏。标志性事件是今年5月,三星旗下8.5代工厂完成了最后的投片生产,彻底关停。


中国LCD大获全胜的同时,另一个事实也浮上水面:


2016年,消费电子产业最大的甲方苹果正式加入AMOLED阵营,三星拿下苹果的独家供应。此后很长时间里,三星都是iPhone旗舰款AMOLED屏幕的独家供应商。索尼的高端OLED电视,面板几乎都由LG供应。


所谓AMOLED,可以理解为OLED面板的一种小尺寸版本,由于具有能耗低、可以弯曲的特点,大多用在手机上。早在2006年,宝岛厂商友达光电就率先量产AMOLED面板,但由于成本太高,又缺少下游品牌使用,只能眼睁睁放弃。


2017年,随着苹果发布12寸MacBook,靠着入门级的13.3寸MacBook air面板留在苹果产业链的友达被无情踢出,三星和LG几乎垄断了MacBook的面板供应。


除了OLED,面板产业目前还有两条新路线:Mini LED和Micro LED。前者虽然在绝对色彩质量上不如OLED,但胜在成本和量产难度低;后者则是Mini LED的“终极形态”,但目前尚未量产。因此,很多公司认为Mini LED只是一种“过渡技术”,并未投入太多资源。


但无论如何,一个关于面板产业新的行业共识正在诞生:


目前,京东方凭借OLED面板成功打进苹果产业链,Mini LED下游应用较少,只有少数电视和笔记本使用。Micro LED尚在襁褓,是一片充满未知的创业热土。换言之,中国大陆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和上千亿的财政补贴,换来了一个快要过时的技术。


这样的成本与回报,真的值得吗?





日本的存储,韩国的芯片,中国大陆的面板,它们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大获全胜的故事。


电子产业的残酷性在于,所有的胜利往往都是短暂的休战期。胜利者既要提防后来者追上来,又时刻面对技术路线的变化,冒着巨大风险押注,想要退场,又对不起先前巨额投资,只能死扛。强如台积电,也不得不面对越来越高的资本开支,以维持领先地位。


在知名分析师赵晓光的书中,他这样评价中国大陆对面板产业的扶持:


为面板甚至光学上游,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材料和设备公司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有设备、成本低、服务好,就可以解决问题。他们是相互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