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气化时代,以电机为动力系统,相对于传统发动机,它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多电机分布式布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做到足够多的动力冗余,以M1机型为例,在多达20个螺旋桨中,即使有3个损坏,仍然可以保证安全着陆,因此,其安全性较传统直升机会得到1000倍的提升。

M1机身装配图

在飞行器最核心的“大脑”飞控系统上,御风未来团队坚持自主研发。公司核心技术团队主要来自于国内一流的航空航天相关专业院校,多有5年以上在国有研究所从事大国家重点的军民用型号的工作经历。

公司创始人、CEO谢陵毕业于北京航空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在中国商飞工作7年,完整参与了C919的飞控系统的设计工作。公司另一位创始人、CTO刘十一为同济大学博士,不但是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以及控制算法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资深的程序员,从十几岁就开始写程序。

他们通过生产小型无人机来验证关键算法和软件工具链、积累飞行数据、测试核心航电设备,团队最终实现飞控系统在全尺寸样机上天的应用和迭代。

“我们选择的构型太独特了,而飞控系统与飞机构型具有强耦合的关系,不是一般用开源的飞控或者一般的算法就能解决的,”谢陵介绍,“自研飞控系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团队不少人都参与了C919飞控系统的研发,也希望在飞控这方面能够摆脱国外供应链,不被卡脖子。”

如果说来自C919项目的基因成就了M1的大脑,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变道超车”成就了M1扎实的供应链基础。

御风未来方面介绍,其核心供应链100%国产化,并深度介入供应商研发过程,带来更好的设计自由度、更稳定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过去,中国航空业最难解决的是航空发动机问题,就是所谓“心脏病”,但现在电机的技术难度要比航发低得多,迭代速度也比航空发动机快得多,尤其是近年来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三电供应链迅速生长,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优势,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汽车供应链企业,都已经成立了航空研发团队。同时,由于电机的响应速度比航空发动机快得多,电气化还为智能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对于市场普遍关心的空域管理问题,谢陵将其形容为“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他认为,在没有一项新事物之前,政府不可能凭空建立一套管理体系,只有出现科技创新,产生新事物,才会推动政府慢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同时,中国目前已经建立的5G基站网络既可以在低空建立通讯系统,又可以在空域监管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已经具备了建立相关监管体系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