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宫若涵 赵焱) 2009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共宣布过6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其中包括2015至2016年的寨卡病毒疫情,受其影响最严重的是南美洲国家巴西。

巴西政府应对疫情的举措较为成功,通过政府手段改善了巴西的卫生状况,加大了对民众的救治力度,较为有效地遏制并消除了此次寨卡病毒疫情。

暴发:小头症数量猛增

早在2014年8月,巴西东北部城市纳塔尔的医护人员便开始调查一种病症为出现粉红色扁平皮疹、眼充血、发烧、关节疼痛和头痛的疾病。尽管其症状类似于登革热,但检测结果表明这既不是登革热,也不是另一种虫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热。

2015年初,该疾病传播至巴西东北部的巴伊亚州等地。5月,研究人员终于确认这是一种此前未在美洲出现过的疾病,由寨卡病毒引发的寨卡热。

此时疫情尚未得到重视,因为寨卡热通常只会表现为发烧和皮疹等轻微的症状。直到10月份,巴西卫生部门发现患有“小头症”的新生儿数量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寨卡病毒有关。巴西政府在2015年11月宣布,因巴西东北部小头症病例非正常增长、全国范围寨卡热病例大量增加,全国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2016年2月,由于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小头症症状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该疫情为PHEIC。2016年一季度,巴西的寨卡疑似病例达到91387例,5月增至138108例,并且疫情蔓延至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

世卫组织认为有两个因素导致了这次寨卡病毒的传播:一是寨卡病毒首次在美洲流行,美洲人群对病毒缺乏免疫力;二是美洲广泛存在埃及伊蚊,它们可以在小的积水中滋生,通过吸食人的血液传播登革热、黄热病等多种疾病。

经验:防蚊灭蚊是重点

疫情暴发后,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由于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是埃及伊蚊,所以防蚊、灭蚊成为应对疫情的重中之重。政府要求民众家中不要有敞开存放的水,消除蚊虫滋生的环境,且各个企业均发放防蚊液、消毒液。

2016年2月,巴西联邦政府派遣约22万名军人到全国350个市镇,指导当地居民如何减少蚊子繁殖面积。巴西政府还派遣地方和联邦害虫防治员到有需要的场所,预防或消除埃及伊蚊在当地引发的疫情。

此外,巴西政府还采取高科技手段灭蚊。巴西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宣布批准在全国范围内投放更多基因改良的埃及伊蚊。这种经基因改造的雄性蚊子与雌蚊在野外交配并传播自我限制的基因,导致后代在进入成年期之前死亡,从而减少当地蚊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