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接触战略既有积极成分也有消极成分。积极成分是拉住中国,不是对抗的姿态,把中国拉入国际体系里,通过深度参与国际体系,中国能实现我们的发展,这就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什么呢?美国把中国拉进来不是学雷锋做好事,美国并不是来帮助你的,美国有他自己的目的,是要实现他的利益,同时要塑造中国的发展方向,从中国自己的角度来说,美国老想影响我们,改变中国。所以,接触战略不是简单的纯正面的东西,当然,它也不是纯负面的东西,是复杂的概念。

1978年以后,中国形成了比较稳定地对美国的战略,就是我们想“融入”,简单来说,我们也希望通过和美国交往来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大概也是“三段论”:拉住美国,融入到体系里;要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1978年以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我把它叫做“战略默契”,这只是个默契,并没有成文的说法。

中国和美国在战略方向上有相当大的一致性,美国把中国拉进来,中国也想融进去,这是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中国会不会变,美国认为只要把中国拉进来,中国就会变。中国觉得我(被)拉进去了,可以实现现代化,但我不会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当然,后来发生过很多的事情,中美在过去经历了历次波折以后,又比较快地回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战略默契在发挥作用,就是这个战略默契没被打破,这种情况下,中美就能够克服危机。今天中美关系出现这么多的困难,和这个战略默契已经没有了有重大的关系,这就是接触战略的终结之后出现的问题。

第五个阶段,美国的对华战略辩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出现了多次有关对华战略的辩论。比较明显的有两次:一次是在金融危机之后2009-2010年,那是一个比较小规模的辩论,大概它的核心就是,当时一开始说中国是不是变得傲慢了的“中国傲慢论”;后来就说中国变得强硬了的“中国强硬论”。更大的一场辩论是发生在2015年,希拉里和特朗普竞选总统前面一年,那一场大辩论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的总统大选预热。

2015年,美国对华战略这场辩论至少是自尼克松访华以来最大的辩论,所有的中国通都卷入到这场辩论里,这场辩论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美国过去对华接触战略失败了。美国人逐渐地感觉,中国好像把“糖衣”留下来,“炮弹”还回去了;美国人以为,把中国拉入体系中国就会变,美国发现,中国是进来了,中国是发展了,中国也变了,中国有很多东西变了,并不是中国在过去40年没有变化,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外交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美国国内的看法是,你的变化好像不够大,而且他发现最近这些年,你们的变化在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这时候美国就会觉得,对华接触战略完全失败了。至于要拿什么战略取代接触战略呢?到今天为止,美国依然没有达成共识。这是美国接触战略终结的一个很大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