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揭秘蛟龙号水声通信:法国人的羞辱成为巨大动力(7)

科技日报 2013-01-20 10:54:36

“娃娃兵”也能打硬仗

在很多人眼中,中科院声学所的海试队是一支典型的“娃娃兵”队伍: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海试第一线的“80后”,“70后”的团队负责人朱敏都算是“老人”了。这也是一支青涩的队伍,除了朱敏外,其他队员没有多少海试经验,遑论大型海上联合试验了。面对“蛟龙”号首次海上试验这场大联合协同作业的“一场硬仗”,团队成员在感觉新奇之余,更多的则是惴惴不安。

由于水声通信的特殊性,很多在之前的湖试或水池中无法暴露的问题,却在首次海试中“一股脑儿”地出现。朱敏坦言,试验前的高期望值和首次试验后的结果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反差,这令声学团队倍感压力。作为声学团队负责人,朱敏深知,如果因为声学通信故障导致这次试验失败,无疑会拖整个海试团队的后腿,对于中科院声学所这支年轻的海试队伍来说,也无异是一次沉重打击。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中科院人不服输的劲头开始逐步显现。找问题,说意见,提方案,做改进,在朱敏的带领下,这帮“娃娃兵”团结协作、奋力拼搏,逐步解决了之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最终圆满完成了声学系统的改进工作和海试中的维护工作,为“蛟龙”号海试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在成绩取得的背后,声学团队成员则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在3000米海试技术改进阶段,半年来所有工作人员牺牲了节假日和周末,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很多队员回到家都已经凌晨一点。而海试队员家属都默默忍受了这样的离别,并承担了家庭的重担。

而这些付出和牺牲则让年轻人获得快速的锻炼和成长。团队成员杨波、张东升作为试航员多次下潜。其中“80后”杨波参加了3次创造我国载人深潜纪录的下潜试验,均顺利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完成5000米海试任务后,杨波晋升为声学所副研究员。2012年9月,声学所杨波、张东升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这些让已年逾七旬的朱维庆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如何选拔和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和队伍,一直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通过“蛟龙”号声学系统研制和海试任务的磨练,对于这个问题,朱维庆逐渐有了一些心得和经验。

在朱维庆总结看来,选拔年轻人才的首要秘籍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队员一出海就是两三个月,面临着海上环境恶劣以及沉重的心理压力这双重考验。”他认为,如果光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但没有良好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蛟龙”号水声通信系统这样的重任。事实上,这样的选人用人标准也经受住了检验。

“蛟龙”号海试队用“7000米宝宝”来称呼那些在海试过程中诞生的孩子。在多次海试过程中,以年轻人居多的声学团队添了好几个“7000米宝宝”。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海试任务面前,这些年轻的爸爸们却来不及享受初为人父的喜悦和幸福,在孩子还未满月的时候就开始踏上了海试的征程,等海试归来孩子已经满三个月,有的都快认不出来自己的孩子了。

在2009年海试关键时期,声学团队负责人朱敏的孩子因妻子高妊症而早产,出生后孩子还需在保温箱中进行特护。由于海试时信号中断,导致他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在孩子出生两天后,朱敏才得知消息。由于海试任务紧迫,他只匆忙回家探视了一天就返回海试队继续执行海试任务。

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后怕”的朱敏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婆和孩子。“但没办法。在那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我来说坚守岗位是第一位的。”说起这些,他显得十分平静。

让朱维庆颇为骄傲的是,这些“娃娃兵”在事先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最后硬是把“蛟龙”号海试任务圆满完成了。对此他笑言,“事实证明我挑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狂踩
(20)
30.3%
点赞
(46)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