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实行常态防卫 单兵装备全国产

解放军报 2014-01-15 09:22:20

[维和部队,单兵,营区]:

当地时间1月15日,是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先遣分队抵达加奥任务区整40天。爆炸、炎热、贫瘠等考验着初来乍到的中国蓝盔。但这一切已不再是演习,而是真实的马里。

防卫化是常态

2013年12月25日5时41分,天未明。轰然一声爆炸,撕破了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的寂静。

“1号哨位报告,我营区东南方位发生爆炸,请求支援。”

“快反1组速支援1号哨位,快反2组掩护人员疏散,快反3组随我机动,工兵、医疗分队哨位加强警戒,其余人员就近隐蔽。”指挥长张革强立即下达指令。

1分32秒后,各组全副武装部署到位,狙击手、机枪手定点布控。狙击手王长军回忆道:那一刻,子弹上膛,但目标不再是靶心。

随后爆炸得到核实:两发火箭炮弹,一发未过尼日尔河,一发距我营区仅1公里左右。

去年11月份以来,任务区共发生汽车炸弹、绑架杀人等恐怖袭击16起。500余名装扮成平民的恐怖分子隐藏加奥,部分目标直指维和部队。

在这里,实战化已然成为常态——人员装备时刻待命,油箱、水车、水袋随时蓄满;帐篷间用沙箱阻隔,分散凌乱却又互为掩体;营区周边的树枝、石块不再是可被随意清扫的杂物,也许是诡雷……

汽车炸弹和人体炸弹是恐怖分子实施袭击的常用手段。坚固的防御工事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抵达任务区当晚,指挥部就召开会议,提出“防卫生活齐头建,防卫重于生活”。

150名官兵,30000平方米营区,一场防御建设攻坚战就此展开。在只有一台铲车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沙箱、壕沟等防卫设施构筑,官兵们就用铁锹填、用麻袋运。刚转为下士的闫红星骨伤未愈,不听劝阻抢着干,倔着脾气说:让我一次扛半袋,我心里也舒服些。巾帼怎能让须眉,12名女医疗队员缠上防沙巾,组成支援队,穿梭在施工现场。

9天后,一座具备阻绝、掩护、监控功能于一体的防卫工事在中国维和营区拔地而起。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军人,面对硝烟,用顽强的作风和出色的行动诠释了能打胜仗的铮铮誓言。

去年12月14日6时40分,距中国维和营区400余公里的基达尔市发生一起自杀性袭击事件,担任警卫任务的塞内加尔维和士兵2人死亡,7人受伤。8时,联马团司令马马杜命令司令部及任务区维和部队,立即以中国维和营区防卫工事为楷模,强化防御和警戒。

“中国军人的工作标准和速度无与伦比!”

“驻马里10个国家的维和部队此项核查都不合格,我就不相信中国维和部队能通过?”2013年12月23日,我维和部队迎来联马团首次装备核查,严谨细致的核查组负责人巴甫杜拉,怎么也不相信中国维和部队配备的国产微光夜视仪能够达标,执意爬上营区最高建筑亲自测试。按照要求,单兵微光夜视仪夜视距离须达到1000米距离看清成人大小物体。结果显示,我军夜视仪观察1500米处被测人员,依然清晰可见。

巴甫杜拉没想到,我国单兵装备100%自主研发,高科技防弹衣、新型头盔、高精度狙击步枪、95-1式自动步枪,让中国维和官兵能够昂首挺胸,走向世界。

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第一批海运物资包括32类共240余项装备,去年10月2日在大连港装载出发,陆海兼程,途经2万多公里,耗时2个月运抵任务区。不少装备因颠簸、磕碰造成不同程度损坏。维和部队抵达当天,巴甫杜拉就到营区查看,发现大量装备损坏后,皱起了眉头。

按照联合国要求,首次核查要在维和部队抵达任务区一个月之内进行。此后的23天里,我维和官兵全力备战。接装组长苏世顺将300页的装备性能手册和改装要求熟记于心。出于安全考虑,营区夜间实行灯火管控,排长卢志新就将自己的站岗时间全部移至夜间,白天则马不停蹄检修。上士朱传升不顾38.5度的高烧,顶着烈日调试装备。

23天后,除个别损坏严重装备的维修配件尚在海运中,182件因运输造成不同程度损坏的装备得到修复。挑剔的巴甫杜拉临走时举起大拇指:“中国军人的工作标准和速度无与伦比!”

狂踩
(20)
30.3%
点赞
(46)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