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日前放风称,美国财政部长耶伦预计将于7月访问中国,与中方举行首次高层经济会谈,成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后,第二位访华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虽然中美都没有正式公布相关消息,但动身前通过媒体营造声势,已经是美方惯用的手段。

布林肯回去没几天,下一个来北京的,是应邀访问,还是不请自来

【外媒报道截图】

其实耶伦表态要访华的时间,比布林肯还要早,但是最终布林肯还是比她先来中国,这说明虽然美国在经贸等问题上有求于中国,但拜登政府还是希望能先通过外交渠道,给双边关系定一个基调,然后再谈合作。此前耶伦工作重点大概率还是放在解决美国债务上。

不过民主党与共和党在最后时刻达成了共识,美国债务上限提高,使得耶伦重新专注于中美的金融合作。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倒债危机并没有彻底解决,财政漏洞依旧存在。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财政账户上的现金余额已经降至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美国财政部的角度出发,希望在9月之前现金余额能恢复到6000亿美元的水平。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政府在年底以前预计要借入约1.1万亿美元的短期国债。

布林肯回去没几天,下一个来北京的,是应邀访问,还是不请自来

【耶伦预计7月会来中国】

所以,美国就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靠得住的买家。耶伦此行的目的,很大程度就是为这个来的。但考虑到现在的中美关系,还说不上好,耶伦是跟布林肯一样“经双方协商”访华,还是应邀来北京,这里面就很有说法了。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一嘴美国气候特使克里了,至少克里号称自己收到了中方的访华邀请。表面上看,气候问题也好,环境保护问题也好,放在中美关系的框架下,似乎没那么紧迫,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深入一些,就会发现气候问题的背后涉及的是碳定价、碳会计、碳交易市场这类议题。这就与之后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和技术方向息息相关了,也是中美博弈的重点领域。

布林肯回去没几天,下一个来北京的,是应邀访问,还是不请自来

【克里说自己收到了访华邀请】

目前的碳价机制,主要包括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税两种。给碳定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转移给污染的责任方以及有能力减排的那方。说白了,碳价机制其实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途径,这也是世界银行集团、商业团体及投资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

比如在2019年欧盟就提出了碳边境调整机制,也就是CBAM的设想,它主要就是把碳排放税和进出口贸易关联到了一起,该机制主要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税,来弥补欧盟企业,因为碳排放交易体系,可能面临的所谓不公正待遇。

CBAM预计在今年10月正式实施,这则机制的发布其实也体现了欧盟在面对碳排放问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时,还是比较积极且具有前瞻性的。只不过从根本来看,欧盟在全球范围内推行CBAM,某种意义上还是为了争取碳的定价权。再说了,欧盟的这套规则,真的同时适用全世界吗?

布林肯回去没几天,下一个来北京的,是应邀访问,还是不请自来

【碳排放问题其实也涉及到发展问题】

我们都知道,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体系建设及碳信用核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关于碳排放问题,其实全球也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欧盟此时推行CBAM,说白了其实还是西方国家,或者说发达国家掌握了发展的先手,输出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在自身体系还不健全的时候,只能被动接受这些规则,但最终有可能被这些单方面的规则掣肘。

在美国的角度来看,美国跟欧盟碳规则的定位肯定是不一样的。毕竟真要说起来,美国的人均排放量并不低。按照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的话来说,发达国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理应率先大幅减排。在这个背景下,美国说不定也是希望通过制定碳定价相关的条例,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与中国展开相关合作就是美国的谋算之一。

布林肯回去没几天,下一个来北京的,是应邀访问,还是不请自来

【碳定价也是一场博弈】

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双碳目标,不仅仅是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更多的我们是希望从政策工具结合市场工具的角度,来看待碳排放的问题。所以我们国家的碳交易市场,可以说在现阶段是没有完全放开的。这种决议一方面是控制碳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我方之后就碳排放问题跟美欧博弈的底牌了。

综合上面的内容,如果说耶伦代表的是美国政府目前的当权派,那么克里所代表的势力,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民主党的金主,希望中美之间能有更多合作,以确保自己的财政收入。只不过中美想要通过气候问题,寻求双方联合展开全球治理的合作,从目前的双边关系来看,似乎并不适合谈这个问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