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李嘉诚决定撤资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都非常大。作为一个慎重的商人,李嘉诚意识到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他的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在中国的早期改革开放阶段,政策环境是非常不稳定的,政府可能突然出台新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限制,导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急剧下降。
其次,李嘉诚认为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市场,导致市场过剩和价格战。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项目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投资回报率不够吸引人。与此同时,开发商之间的恶性竞争还带来了更多的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
此外,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还存在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由于政府政策的限制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房地产开发商很难获得足够的土地用于开发项目。因此,李嘉诚可能意识到,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导致项目的延误和资金的浪费。
另一方面,李嘉诚也意识到国外房地产市场存在更好的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他看准了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的优势,决定将投资重心转移到香港和其他国外市场。香港拥有成熟的法治体系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和商业机会。此外,李嘉诚还在海外寻找房地产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机会,例如投资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等项目。
总的来说,李嘉诚撤资国内房地产市场是基于对市场风险、政策环境和竞争激烈程度的考量。他意识到国内房地产市场存在政策风险、土地供应不足和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等问题,同时看到了国外房地产市场的更好的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因此,他做出了撤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决策,并将投资重心转移到香港和其他海外市场上。
关于李嘉诚早期撤资国内的猜想,近些年就没有停止过,有正经分析的,也有阴谋论的。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去年李嘉诚宣布退休的记者会上,他就明确的做出了解释。
李嘉诚称,无论卖出什么资产,资金都在公司之下,撤资应该是卖出公司股票才对,而他并没有卖出公司股票,有这种看法的人是缺少经济常识。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撤资,只是正常的买卖资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分析一下李嘉诚近几年的“撤资”的证据。
1.只是买卖资产,并非不等于撤资
从2011年开始,李嘉诚就没有在大陆拿地,2012年之后就没有再购入香港的土地,并从2013年开始不断抛售国内资产。长和系(李嘉诚一些列公司集团的总称)旗下的四大公司也在2013-2015年间,出售了不少地产和持股。
2013年8月,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以30.3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广州西城的都荟广场,2个月后,位于上海的东方汇经中心,被和记黄埔以70亿元的价格出售。长江实业旗下的长和投资,在2013年清仓了持股长达20年的长园集团的股票,套现超过27亿元。
到了2014年,李嘉诚家族更是频繁卖出资产套现,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李嘉诚完成8笔交易,包括出售港灯公司50%的权益,屈臣氏25%的权益,出售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等待,涉及金额达904亿港元。
可以看出,李嘉诚家族确实只是卖出了拥有的资产,并没有卖出公司股份。即便是2015年长和系世纪大重组更是扔下的重磅炸弹,也只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将进行业务合并及股份互换,并在重组完成后在开曼设立新公司。是股权层面上的调整,左口袋倒右口袋地自买自卖,也谈不上撤资。
2. 几乎买下半个英国,抄底成功
作为一个生意人,必须以利益为重。李嘉诚坦言自己创业67年间从没做过亏损生意,那他独到的商业眼光也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李嘉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撤资,但这几年来,卖出的中国资产也有2500亿港币了,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从国内来看,至少目前为止李嘉诚是对的,我国房地产在完成去库存的任务之后,增速几乎停滞,房价想要再度暴涨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而欧洲则在2011年爆发欧债危机后,经济迅速衰落,对于李嘉诚来说正是抄底的好机会,在卖出大量资金后,李嘉诚又迅速投资英国。
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O2,买下北方天然气公司、Northumbrian 水处理公司等等。据统计,英国近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电力分销市场和约7%的供水市场由李家控制,致使《每日邮报》撰文称,李嘉诚快要买下大不列颠了。
而英国经济也确实在近些年迎来复苏,2018年,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称,英国经济已经达到了转折点,即将“苦尽甘来”,同时英国房价也迎来上涨,主要城市房价在2017年上涨幅度超过5%。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从不亏钱”李嘉诚的眼光,抄底英国这一波算是赶上了,即便是没赶上,李嘉诚的投资还遍布全球,以色列、美国居多,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卢森堡等国的社交、AI、VR/AR、电商领域。
正如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李嘉诚称自己风险意识很强,比较保守,早些年间的资产出售也许只是想做稳赚不赔的买卖。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而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华人首富,做生意必有其独到之处。
众所周知,李嘉诚最早发家是从国内市场开始的,可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上升的时候选择撤走国内的市场资金,选择大撤退呢?是李嘉诚不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吗?
其实不然。我们先来看看李嘉诚是怎么做生意的。
如果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李嘉诚经商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抄底的能力。其财富积累很多是来源于,低潮时期买入,高潮时期卖出。
所以当时李嘉诚选择撤退大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对未来中国发展没有信心,而是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地产的资产经过20年的财富积累已经到达最高位的疯狂阶段。所以,李嘉诚这这个时候选择套现大陆资产是收益最大化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李嘉诚在中国大陆的地产都是商业地产,这些商业地产职能靠租金收入,资金回笼很慢,所以李嘉诚不愿意拿在手上积压自己,选择高位卖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商人的眼里只有利益,而李嘉诚当初套现撤退大陆真可谓是高!
说到李嘉诚大家都不陌生,小眼镜更凸显了几分商人的奸猾。 要问李嘉诚为何早早撤出国内房地产那就情客观往下看!
李嘉诚撤离国内地产行业是最早的,为什么呢?
因为,李嘉诚在国内的地产多为商业地产,那么商业地产为什么要撤离呢?这就不得不说李嘉诚的眼光了,为什么人家能当上首富呢?
商业地产都是自持的运作模式不是靠销售,而是靠租金和广告。大家知道,和普通的商品购房比较,商品房销售直接可以回笼资金,而靠租金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回本。
在开发了商业项目以后,钱就投入进去了,想要继续开发就需要将先前盖好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而贷款就需要利息,成本也会增加。所以,贷款建设,然后再贷款再建设就成为商业地产的循环模式。
随着电商的发展,很多商场里人也逐渐减少,大家有了新的购物模式,渐渐的商业地产靠租金和广告也没有之前赚钱了。项目开发的越来越多了,负债也越来越好。看到这一点的李嘉诚就选择抛售物业,另觅出路。就这样,李嘉诚最早撤离国内地产,当时很多人骂李嘉诚傻,但是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傻。人家在英国好的不要不要的。
那么说完李嘉诚,我们再来说万达
万达也是商业地产,还是一样的运作模式,2017年是万达脱离商业地产的一年。王健林先后出售万达旗下的多处酒店、文旅项目、万达广场,回笼资金数百亿。完成了降低负债的工作。其实,万达集团的负债并不算高,远没有达到警戒线。但王健林还是撤出了商业地产。这是为什么?商业地产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紧俏了。现在转型还来得及。
所以,对于做商业地产的大佬来说,时代在变,机遇在变,模式也要跟着改变。
正如每个人很难买到最低点的股票一样,手上的资产也很难在最高点出售。
李嘉诚在国内的资产相当庞大,如果等到最高点出售的话,风险就会非常大,有可能会有无人接盘的风险。资产一年出售几个不起眼,如果集中抛售,愿意出高价的买家难寻,也容易引起警惕,遭遇阻挠等等。
任何固定资产,总是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期间更容易找到买主。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是李嘉诚的商业理念,也是他一生鲜有败绩的重要原因。
赶在风险出现之前及时变现,能够获得十数倍的利润,已经是极其惊人的投资收益了。
自身年事已高,既然不准备把庞大的的资产捐献出去,就要考虑为子女修桥铺路了。
国内做生意对于人脉的要求极高,需要相当高的政治智慧,需要搭建起复杂的关系网络,并且能够适应并合理运用规则获得高收益。
李嘉诚可以,但是他的儿子不可以,也做不到。
下围棋需要走一步看三步,李嘉诚数年前应该对于退休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出售大量亚洲资产,获得高回报,然后投向欧洲国计民生更加稳定的项目,显然是更长期安稳的投资选择。
现在是2018年6月份,房地产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未来房产资产变现的难度会越来越高,丧失流动性将是大概率事件。
仅从投资眼光来看,李嘉诚撤资可谓稳准狠,眼光和智慧均超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