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奢万

回答时间:06月17日

你想得太简单了。

宋不是谁想灭就可以灭的。宋为什么灭不掉没什么可探讨的。

只能说,除了绝世猛兽蒙古,恐怕没什么势力可以灭宋。

宋不被灭才是正常的,被灭倒是相当反常。

像宣和靖康年间的六贼作乱、徽钦无能的时代,不是宋朝的常态,而是极端低谷。就这,也没有被抓住机会被灭,说明宋是有足够韧性与纠错机制的。

如果没有蒙古这个绝世猛兽,南宋到后来反推北方,是大概率事件。就算历史上,也是已经是占据淮上、山东一带,大半个中国了。

至于绝世猛兽蒙古,这个也没什么可说的,人类历史上仅见。几乎已知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被他打扫了一遍;几乎当时所有的主流文明,都被他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想拿崛起时的蒙古来论证宋的孱弱,不可能。这不但是侮辱了全世界,也侮辱了全人类。。。

网友:Mer86

回答时间:2020年12月1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因为辽、金的实力都不足以灭宋。

澶州之战前,北宋和辽国大小战役十三次。

其中,北宋主动发起的有两次,其余都是辽国主动发起的。

关于这一系列战役,大家的印象普遍是北宋军力孱弱,远不如契丹铁骑。经常被吊打。

尤其是公元979年的太平兴国北伐。

宋太宗“一战封神”。其“高粱河车神”、“最会骑驴的皇帝”等名号,被后人讥笑近千年。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宋辽战争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

因为,北宋伐辽,固然战绩不佳。但辽国南征北宋,其战绩也同样不佳。

例如,公元986年的“土磴寨之战”。988年的“唐河之战”,989年的“徐河之战”。

辽军数次南下,都是铩羽而归。

尤其是“徐河之战”。

有辽国战神之称的耶律休哥带队,然而战神在徐河,差点阴沟里翻了船。

具体什么情况呢?

当时耶律休哥率三万铁骑南下,在越过边疆时碰上一支千人规模的宋军队伍。辽军上下傲慢自大,不拿这小股宋军当回事,看都不看宋军一眼,就直接绕开继续向南。带队的宋军将领叫尹继伦,面对这一奇耻大辱的场景,他下令轻装尾随,誓要以一场偷袭让狗眼看人低的辽军不敢再轻视宋军。

当天晚上,宋军小队追上辽军。并趁着辽军扎营做饭时,突然杀入,狂砍一番。耶律休哥当时正在吃晚饭,手上没武器,被迫以切肉的小刀应战。其在与宋军搏斗中,屁股被宋军砍了一刀。如果不是贴身侍卫拼死保护他。辽国一代战神,怕是要命丧当场了。

这一战后,辽军士气顿挫,整整有六年没有再敢南下。

公元995年,辽国蛰伏许久,再度南侵。一年之内两次攻宋。但辽军两战两败,都没有达到战略预期效果。

公元997~1003年,辽国又三次攻宋。

公元999年~1000年的“河北之战”,辽军先胜后败。所得战利品全部被宋军缴回,侵占的宋土也没有守住,被宋军收复。

公元1001年的“遂城羊山之战”,两万辽军和十五名高级官员阵亡或被俘,辽国的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覆没。

公元1003年的“望都之战”,辽军取胜,一雪两年前的耻辱。宋军损失,保守估计也有两三万人之多。

不过辽军的损失也很大,无力继续南下扩大战果。而正因如此,所以一年后,辽国砸锅卖铁,倾其所有,发动了“景德之役”。

“景德之役”分成三个阶段,从战役的发展情况来看, 辽军的运动能力很强,但攻城能力很一般

辽军越过边境线后,很多地方绕开不打。宋军在定州(今属保定)驻守了十万大军,辽军看都不看,直接绕开。

所以,别看当时辽军推进的很快,瞬间就打到了澶州城下。但其实在推进过程中,辽军压根没歼灭多少宋军。在澶州城下的辽军已然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战场的主动权反倒在宋朝手上。

公元1004年12月,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澶州。

萧太后带着辽圣宗也抵达澶州。

当时战场形势非常明了。围攻澶州的辽军主力大约20万,城内宋军大约10多万。

辽军留在河北的部队约10万,驻守河北的宋军约20余万,其中仅定州就有10万。

很显然,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辽军有士气、机动优势。宋军有时间、地利优势。

战争拖得越久,对辽国越不利。

两军开打后,辽军首遭重挫。其前线主将萧挞凛于阵前嘚瑟,被宋军用床弩射死。

前线主将都死了,这仗还打个毛线。萧太后当时就动了退兵的念头。

实事求是的说。虽然宋真宗很怂,当时相当心虚。然而萧太后当时也相当心虚。

他们都怕对方疯起来,跟自己同归于尽。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由于信息不明,他们还都认准了对方比自己占有更大优势。一旦对方疯了,灭了自己也并非不可能。

因此,后来的“檀渊之盟”,其实就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相互拿对方没辙,均认清了形势的结果。

“檀渊之盟”后,宋辽百余年没有战争。直到公元1122年,北宋挑起“宣和伐辽”。

公元1123年,北宋连续伐辽,都被辽国愤而击溃。此一系列战役后,北地民心已不再向宋。同时,也让金国看穿了北宋的虚实。继而导致了之后的金国决心南侵灭宋。

宋金战争初期,金国优势很大。

公元1127年初,开封城破,宋徽宗、钦宗以及三千多贵族、妃嫔、达官显贵被金人打包俘虏到了老家。(黑龙江哈尔滨)

由于没了主心骨,人心涣散。再加上继承大统的宋高宗当时也年轻(才20岁),能力不足以动员全国力量抵抗金军。

因而南宋建立之初,金国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战场优势。在这段时间里,金军不仅多次团灭长江以北的宋军,甚至还一度打到长江以南的杭州,把宋高宗撵到了海上。

每逢国家有难,必有英雄挺身而出。

公元1130年正月,韩世忠率八千人在黄天荡设伏,抄断了江南金军的撤退路线。

虽然最终这一战以宋军败走而告终,但宋军的表现也让金国大将完颜宗弼背冒冷汗。此后很多年,他再也不敢轻易孤军深入。

就在韩世忠打击金军嚣张气焰之时,岳飞和吴阶也在立功。

岳飞与韩世忠一起,陆续收复失地,稳固了江淮防线。吴阶在“和尚原之战”中,大败完颜宗弼(刚在江苏和韩世忠打完,风尘仆仆的又赶到陕西和吴阶打)。稳定川北防线。

前线的连番失利,让金国内部开始出现讲和的声音。虽然完颜宗干和完颜宗弼等人能清醒的意识到南宋巨大的战争潜力,主张在南宋没有缓过神来之前,一举消灭之。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在完颜昌、完颜宗磐等老人的主导下。金军最终还是退回了黄河以北。

并在黄河以南扶持“伪齐”政权。遥控统治。

我打不过金军,还打不过伪军?

在这种反思声音中,三条战线的宋军对伪齐政权展开反攻。

公元1134年,吴玠仙人关(甘肃徽县)大败金军,使南宋川陕的防务更趋于稳固。

同年,岳飞从九江出发,收复襄阳六郡。将荆湖的战线从长江北推到了襄阳一带。

中线、西线皆失利,让金国高层震怒。为了教训南宋,公元1134年底,到处灭火的救火队长完颜宗弼率金军和伪齐军南下,向两淮地区发动攻势,但遭到韩世忠、岳飞部的反击,没取得什么战果。

后来金太宗病死,完颜宗弼只好退兵,赶回去奔丧。

公元1136年,岳飞趁热打铁,继续北伐,陆续收复豫西、陕南大片失地。

眼瞅伪齐不堪大任,金国高层很是头疼。

公元1137年,金熙宗决定废除伪齐政权,派金军接管其地盘,直接与宋军对战。

然而,宋军此时已经打出信心,金军来了也没用。无奈之下,金国只好讲和。将其所占领的陕西、河南归还南宋,双方达成和议。

之后三年,金国与南宋基本没打什么仗。

公元1140年,金朝主战派大臣在政变中灭掉了主和的老臣,完颜宗弼率领的金朝军队再度南下,战端再开。

由于宋高宗的投降倾向,宋军在北线不做任何防备。所以战争开打后,江北宋军被金军打得一篑千里。但后来,随着宋将刘锜在顺昌大败完颜宗弼,岳飞在郾城又再败完颜宗弼,宋军稳定了防线。(完颜宗弼真累)

关于这一年所发生的战役,后人的评价呈两极化。有认为南宋形势一片大好的,就赖宋高宗胸无大志,毁掉大好局面。也就认为南宋形势并无胜利可言。持久下去,在宋朝不利,宋高宗停战,恰到好处的。

总之,是众说纷纭。

我们可以不去管当时的情况到底如何。只需要知道一点即可:金国无力灭宋。金军的突破极限就是秦岭淮河。

公元1142年,宋高宗处死岳飞。并在和谈中对金国称臣。

他用行动向金国表明,自己并无北伐之意。

金国领会其意思,此后十几年,宋金之间再无战事。

到了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所有协议,再度南侵。金军一度打到长江,吓得宋高宗又想潜逃出海,躲避锋头。

只是宋军在长江挡住金军。金国又内讧,完颜亮被杀,新继位的金世宗派人讲和,宋高宗才虚惊一场,大体上保住了晚节。

事后,宋高宗心里五味杂陈。自己卖了老脸称臣,顶着骂名杀岳飞,尽散精兵,马放南山,只想换取和平。

然而金国人言而无信,随时都会翻脸。这让他不想再做这个累死人的皇帝。于是,他在不久后便宣布退位,传位给了养子宋孝宗。

相比于宋高宗,宋孝宗素有北伐收复故土的大志,所以他上台没多久,就主动北伐。只是由于宋军主将张浚志大才疏,宋高宗又是一心求和的心态。前线稍有挫折,他就立马逼迫宋孝宗求和。因而这一战,最终以一地鸡毛结束。

作为赢家的金世宗被国内一堆烂摊子搅的焦头烂额,本着以战促和的指导思路。他也就没有报复急于求和的南宋。

之后四十年,宋金之间又有四十年和平。

公元1206~1224年之间,宋金开战,打得你来我往。

先是南宋方面为了凝聚因连续政变导致涣散的人心,发动了一场北伐,被金国打退。后来蒙古强势崛起,在北方暴揍金国。使得金国冒出了取偿于宋的念头,又对南宋连续发动南征。

这一系列混战,大体上呈胶着局面。南宋无力收复故土,金国也无力灭宋。

到了公元1232年,胶着局面被打破。金军主力在三峰山被蒙古军团灭。南宋本着向蒙古展示武力的初衷,立即派兵,协助蒙古军消灭了金国。

金国被灭后,蒙古军退走,南宋朝廷内部争执不断。有主张趁虚收复河南的,也有主张不作为的。最终,在宋理宗的支持下,主战派占了上风。做出派六万人北上,收复开封等地的决策。

然而,蒙古军退走只是一场骗局。目的就是为了引诱宋军北上,制造侵宋的借口。

所以公元1235年,当宋军北上后,蒙古军立即发动偷袭。先在河南大败宋军,继而又在东起淮河,西至散关的千里战线上,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公元1236年,宋军三条防线均被打穿。

其中西线的蒙古军突入四川,在阳平关击败宋军曹友闻所部,乘胜进攻川北各要隘,将整个四川盆地全部扫荡了一遍,就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蒙古人两次屠城。

中路的蒙古军攻破襄阳、随州、荆门、枣阳等地,将南宋的荆湖防线完全打穿。荆襄的江北地区全部沦陷,蒙军与宋军隔江对峙。

东路的蒙古军沿长江行进,将南宋的江北地区洗劫一空。打到了南京北岸。

形势对蒙古有利,对南宋非常不利。

每逢国家有难,必有英雄挺身而出。

上一次挺身而出的是岳飞、韩世忠等,这一次是孟珙、余阶等人。

公元1236~1237年,孟珙首先在荆州和黄冈两败蒙古军,稳定了防线。

1238~1240年,孟珙又两次反扑,收复了长江以北,襄阳以南地区。

南宋的中线战场被他稳住了。

后来,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蒙古内部因为汗位之争,无暇继续攻打南宋。南宋因而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南宋着手反攻,收复了西线的川渝地区。并由余阶操刀,在川渝构建起了一条让蒙古军始终没有打穿的“山城防御体系”。(直到崖山之战后都没有打穿)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表面上,南宋抗蒙的局面与抗金局面类似,都是把敌人大致挡在了秦岭淮河以北。

但当年宋金对峙,南宋是有余力的。只是皇帝和投降派捂着,一味求和,才没有把南宋的战争潜力开发出来。

而蒙宋对峙,南宋已经没有余力了。孟珙在荆湖,余阶在川渝的防御性部署,已经是南宋战争潜力的极限了。

换而言之: 南宋与金国对峙时,是有反击潜力可挖的。宋军至少有实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 而南宋与蒙古对峙时,已经没有任何战争潜力可挖了。宋军没有任何扩张现有防线的实力

因此这也就导致,南宋与蒙古对峙时,一点反击能力都没有,只能挨打。

而蒙古一方,则占有绝对实力优势。

也正是因为如此,蒙古灭宋,与当年的辽国侵宋,金国侵宋,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辽和金,或多或少都带有赌博性。有浑水摸鱼的意思,信心并不足。一旦失利,往往会撤兵休战。然后与宋朝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直到意外事件发生。

而蒙古人灭宋,是既定国策。要么不打,一旦开打, 必然持续性的攻击。就是奔着灭掉南宋去的。窝阔台汗在位时,以及后来的蒙哥汗在位时,均是如此。

要么不打,既然确定要打,那必然是持续性的攻宋,誓要灭宋。——除非皇帝死了,不得不回去办丧事,暂时性休战。

公元1241年,窝阔台突然病死。

公元1259年,蒙哥在钓鱼城下受伤。

这两次意外,打乱了蒙古灭宋的进程。

如果没有这两次意外,估计,南宋想必也是撑不到1276年。

公元1267年,忽必烈整合北方势力。第三次铁了心的要灭南宋。

他身体很硬朗,没有在战争期间挂掉。事不过三,这一次,在面对实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元朝时,南宋也就没有挺住。

网友:老威观史

回答时间:2021年05月02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原因很简单,因为辽和金都没有实力灭亡宋朝,而到了蒙古时期,蒙古人拥有灭亡南宋的实力。

宋辽战争

我们先说下宋辽之间的战争,当然历史上的一些小规模战役我就不说了,我只说宋辽之间发生的大型战役。

宋辽之间的第一战是白马岭之战,此战是宋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锋,发生在公元979年3月。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刚刚平定了吴越,整个中原就只剩下了北汉这么一个割据政权,那么接下来宋军自然是要去灭亡北汉了。很快赵光义就带领宋军向北汉发动了进攻,北汉不是宋军的对手,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找辽国求援,于是宋辽两军就会战于白马岭。白马岭大概在今天山西省太原的阳曲县一代,结果辽军大败。

第二战是高梁河之战,在白马岭击败辽国援军后,北汉也不是宋朝的对手,很快就被宋朝灭亡。灭了北汉以后,中原基本统一,就只剩下幽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里,如能把幽云收复了,七颗龙珠就算是凑齐了,中原地区就统一了。为了凑齐七颗龙珠,赵光义是必然要拿下幽云的,而且宋军还刚刚在山西大败契丹人,在赵光义看来契丹人不堪一击,于是自信心爆棚的赵光义就带着大军继续北上对辽开战。

时间还是在公元979年,赵光义带着大军跟毫无准备的辽军打赢了几场小仗后,一举杀到了高粱河,也就是今天北京西直门一带,结果被辽军重创,赵光义本人身负箭伤,最后坐着驴车跑了,因此赵光义得了个外号,“高粱河车神”。

高粱河之战是真正意义上宋辽战争的开端,也是北宋自赵匡胤陈桥兵变以来的第一场大败。

第三战是满城之战。辽军在高粱河大败宋军,甚至连大宋的皇帝都给打伤了,于是辽军也自信心爆棚,大举南下攻宋。时间还是公元979年,双方会战于满城,在今天河北保定境内,辽军因为指挥失误大败而归。在此多说一下,此战辽军统帅竟然是个汉人,叫韩匡嗣,他有个儿子叫韩德让,也就是后来的辽国第一权臣,地位比其他耶律姓的王都要高,和太后萧燕燕有一腿。

第四战是雁门之战,公元980年,辽军再次南下,宋军在雁门关一带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代县大败辽军,此战宋军统帅是潘美,也就是小说《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同时杨业也有出战,两人都因功受赏。

第五战为瓦桥关之战。辽军连败两阵,辽景宗耶律贤怒了,便亲率大军南征,双方围绕着易水河上的瓦桥关展开了熬战。易水河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的时候,太子丹送行的地方,“风萧萧兮易水寒”中的易水就是这个地方。

瓦桥关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雄安新区境内,此役虽是辽国皇帝御驾亲征,但真正指挥的是辽国名将耶律休哥,他在宋辽的多次关键战役中都有出场,战争结果是辽国击败了瓦桥关的守军和赶来的第一批援军,但也未能取得重大战果,在赵光义亲率援军赶来前就撤了。

第六战为雍熙北伐,公元986年宋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辽,赵光义想借此一雪高粱河之耻,从此不再叫“高粱河车神”,而是“高粱河战神”。这一次北宋名将尽出,东路军统帅为曹彬,曾指挥灭亡南唐之战。中路军统帅田重进,是宋朝皇室的铁杆,曾追随太祖赵匡胤参与陈桥兵变,后跟随太宗攻灭北汉。西路军统帅是之前在雁门之战中获胜的潘美,北宋前期的东征西讨几乎都有他的身影,杨业也在这路兵马中继续给他当副手。开战初期宋军气势如虹,节节胜利,但很快战局就出现了变化,东路军先是粮草出了问题,再后来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指挥失误进而溃败。西路军本来能安全撤回,但监军王侁先是强逼杨业出战,后来主帅潘美见死不救,导致杨业全军覆没。只有中路军安全返回,但也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宋军在雍熙北伐中大败,从此对辽态势就由攻势转为了守势。

第七战为君子馆、土墱寨之战。就在宋军雍熙北伐失败的当年,辽国展开了报复行动,也发动三路大军南下攻宋,东路军一路披荆斩棘,在君子馆与宋军展开激战,君子馆在今天河北沧州境内,属于河北中心地带,位置非常重要。此时正值寒冬,君子馆的宋军缺乏粮草,再加上救援不力,结果一战下来宋军被全歼,战死数万人。不过这次辽军也没有大举南下的打算,在宋朝境内攻掠了一番后便扬长而去。

不过辽西路军在山西土墱寨却被宋军用计偷袭得手,虽然损失也不大,只损失了3000多人,但西路军的统帅,契丹北院大王之子被宋军俘虏了。

第八战是唐河之战,君子馆一役2年后,也就是公元988年,辽国再次进攻宋朝,这一战辽军先胜后败。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击败辽军的是一支骑兵部队,大名鼎鼎的宋朝静塞军,最终的结果是辽军大败,损失了大约15000人。

第九战是徐河之战,在唐河之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989年,宋辽两军在徐河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徐河在今天保定境内,此战结果是辽军惨败。

第十战是子河汊之战,公元994年辽国大将韩德威带着一群西夏骑兵打算偷袭宋朝,此计被宋军识破打了个埋伏,辽军惨败。

第十一战是河北之战,此战是宋辽双方的又一次大规模会战。公元999年,辽国乘太宗驾崩大举南下,双方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战斗:保州之战辽军战败、狼山镇之战宋军战败、府州之战辽军战败、瀛洲之战宋军战败、莫州之战辽军战败,双方互有胜负,疆域变化不大。

第十二战是遂城之战。公元1001年,宋辽双方展开了一场骑兵大会战,神奇的是作为马上民族的辽军竟然又战败了,这也是草原之耻了,此战辽军精锐尽失,损失惨重。

第十三战为望都之战,1003年宋辽两军在望都(在今天保定境内)会战,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宋朝初年的战争基本都是围着保定在打,想必那个时候的保定人民一定是生活的水深火热了,望都之战的结果是宋军战败。

▲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百年和平

第十四战是澶州之战。1004年双方主力尽出,甚至双方的皇帝都亲自来到了前线。经过多场激战宋辽互有胜负,也都损失惨重,就连辽军主帅之一,曾经击败过杨业的肖挞凛也在此战中战死疆场,打到最后双方都打不动了,便有了澶渊之盟。

第十五战为宣和之战。宋辽在澶渊之盟后维持了百年和平,之后金国崛起,不断地把辽国按在地上摩擦。宋朝见辽国被打得很悲惨,便联合了金国相约共同灭辽,签订了海上之盟。公元1122年宋徽宗派童贯领兵伐辽,这个时候的辽国严格意义来说已经亡国了,皇帝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还分裂出了一个北辽政权,但即便如此,宋军还是接连遭遇了两场惨败。

综合宋辽之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宋朝前期,双方的较量基本势均力敌,互有胜负,这也说明在宋朝前期来说,宋辽实力相当,谁也灭不了谁。

到了辽朝末期,在金国连续重创辽国的情况下,宋朝也想跟金国一起打劫辽国,但这个时候的宋朝早已腐败透顶,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连被金国打残了的辽军也打不赢,反倒让金国看清了宋军实力,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金国崛起到北宋灭亡,时间从1114年到1127年。

金国从1114年开始起兵反辽,之后就一直吊打辽国,宋朝企图乘火打劫,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相约共同伐辽。不过后来宋军的拙劣表现也被金国看在眼里,既然连自己的手下败将都打不过,那宋朝不就是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了么?因此在辽国灭亡后,金国就开始了伐宋的动作。

对于金国人的南下,宋徽宗采取的态度基本就是“我不听,我不听”,尽管当时的边报已多达170余封,尽管也有朝臣向宋徽宗报告了此事,但宋徽宗就是装作不知道。后来等到金国人大举南下,宋徽宗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自封太上皇出去避难了,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宋钦宗,让宋钦宗来收拾烂摊子。

金军很快就攻到了开封,宋钦宗任用李纲负责开封城防,打了场漂亮的守城战,到后来各地勤王兵马几十万人云集京城,金国人一看情况不妙便提出了议和,被吓破了胆的钦宗立马同意,对于金国人开出的条件也是毫不思索就答应了,赔款是个天文数字,割地更是把黄河以北基本全都割了出来。后来凑不上赔款数额,就干脆把开封城抢了个底掉,百姓遭了殃,才勉强凑够了数额给金国人送去。

▲徽钦二宗的骚操作,造成了靖康之变的杯具

金军退兵后,钦宗马上就反悔了,他命令地方官员不准完成割地交接,同时还派兵北上抵御金国。不过此时的宋廷已是个稀烂的朝廷,派出去的军队指挥不灵被打的节节败退,各地勤王兵马也在北宋朝廷的骚操作下被金军各个击破。这就要得益于宋朝的枢密院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前线作战部队的具体军事行动要听从枢密院,而枢密院又是由一群没打过仗的书生组成,在这些书生的“运筹帷幄”下,这仗能打好才见了鬼了。后来各地勤王部队被金国人消灭,开封成了孤城,金国人也就很快拿下了开封,北宋灭亡。

第二个时期从建炎南渡开始到绍兴议和(1128年到1141年)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宋钦宗全体皇族基本被金朝一网打尽,只有徽宗九子赵构逃了出来,在杭州重建了宋朝,史称南宋。

这段时期金朝无法灭亡宋朝,一方面是因为宋朝实力向来都很强,人口有1个多亿,中央禁军也基本维持在80万的水平线上。而金国的女真人,在鼎盛时期也不过100万人,两者的国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只是金国遇到了昏君当政的北宋,才把北宋灭亡。到了赵构建立南宋的时候,虽然赵构算不上雄才大略,但至少也是个正常的皇帝,能把宋朝的国力正常地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金国自然就灭亡不了宋朝了;另一方面南宋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大批名将,如岳飞、吴玠、韩世忠等人,在这些名将的带领下,宋军屡败金军,在军事上保障了南宋的存在。

先说说岳飞,他是抗金的主要人物,他一生共发动过四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在1134年,岳飞率军收复了襄阳六郡,是南宋第一次从金国手中大规模收复失地;

第二次北伐在1136年,收复了陕西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区;

第三次北伐在1136年9月,当时金国出动20万大军大举南征,岳飞率军迎敌,连败金军、伪齐军数阵,一直攻到蔡州才收兵;

第四次北伐发生在1140年,是南宋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这一次岳飞接连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主力,打得金国人闻风丧胆,有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说法,可以说岳飞是把金国人打得彻底没了信心。就在岳飞继续进军,要收复旧都开封的时候,高宗赵构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给召了回来。到了来年的1141年,宋金之间签订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朝称臣纳贡,以淮河、大散关为界。为达成议和,高宗与秦桧联手害死了岳飞,南宋也就此失去了擎天一柱。

▲民族败类秦桧,只能永远跪在岳飞的面前

而吴玠则是与岳飞同样重要的另一位名将,岳飞的主战场是中原地区,吴玠的主战场则是西北地区。1128年金军进攻陕西,被吴玠大败于青溪岭。1130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完颜撒离喝率军入关,吴玠在彭原店与金军激战,打得金军损失惨重,甚至连大将完颜撒离喝都痛哭流涕。同年秋天,吴玠在富平与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兀术)交战,又打得完颜宗弼节节败退。

1131年,金军出动数万铁骑进攻和尚原,吴玠与之交战大败金军。完颜宗弼听闻和尚原战败,便亲率10万大军再攻和尚原,这一次金军还是被吴玠打得大败,根据史书记载完颜宗弼“仅以身免”。

1133年,吴玠与金军在饶凤关激战六个昼夜,打得金军尸积如山,但由于叛徒的出卖,金军绕过了饶凤关,吴玠不得不退守仙人关,又在仙人关多次击退金军的进攻。到了来年也就是1134年,金国由大将完颜宗弼、完颜撒离喝率军10万进攻仙人关,吴玠死守仙人关数日,后来吴玠乘着金军疲惫发动突袭,金军有一次大败。

可以说吴玠在西北数次大败金军,守住了宋朝的西北边界,同时也截断了金军自西北进入四川的道路,守住了南宋的整个西部。

在岳飞、吴玠等人的作用下,金国不但始终没能在军事上击败南宋,反而屡屡受挫,军事上无法取得成功,自然就灭不了南宋了。

▲绍兴议和后的宋金局势

第三个时期是宋金对峙时期,时间从1141年到1206年。

绍兴议和后直到蒙古兴起之前,宋金局势相对稳定,期间金国有过几次南侵,宋朝也有过几次北伐,但双方都未能打开局面,在军事上取得彻底胜利,疆域就一直这样维持了下来。

第四个时期是从蒙古兴起到金朝灭亡,时间从1206年到1234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从此就开始了金国的噩梦模式。到了这个时候,当年金国灭辽的一幕又重新上演了,不过这次金国扮演的是当年辽国的角色,蒙古扮演的则是当年金国的角色,一切都是是当初的翻版,蒙古不断吊打金国,金国被蒙古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那么此时的南宋在做什么呢?南宋即没有学当年北宋一样去跟蒙古签订海上之盟,也没有拒绝蒙古结盟灭金的请求。而金国呢?按道理来说应该在外交上跟南宋结盟共同对抗蒙古,但在被蒙古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吃了大亏后,又想在南宋身上把从蒙古哪里的损失给捞回来,于是不但没去跟南宋结盟,反而还跟南宋打了起来。

本来南宋内部也有跟金国结盟对抗蒙古的声音,但在金国如此的骚操作下,联金抗蒙的呼声就被联蒙抗金的声音给压了下去。最终在1234年,金国在宋蒙的联合打击下走向了灭亡。

宋蒙战争

虽然说最后南宋被蒙元给灭了,但我觉得这也不丢人,毕竟在13世纪,蒙古人的铁蹄踏遍了整个人类世界,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跟蒙古人抗衡,而南宋竟然顶住了蒙古铁蹄长达40多年的进攻,这也不可谓不是个奇迹了。

在联蒙灭金后,当年联金灭辽的一幕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南宋又多撑了几十年,没有完全上演当年金灭北宋的一幕。

宋蒙之间的第一回合是窝阔台攻宋之战。 公元1234年宋将孟拱拉着金哀宗的尸体回到了首都临安,也算是雪了当年的靖康之耻,南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候的南宋也是自信心爆棚,马上就想到要收复旧都了,于是南宋朝廷就有人提出了“西守潼关,北依黄河”的战略方针,打算出兵收复河南,然后依托黄河天险与强大的蒙古帝国对峙。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中也有反对的声音,理由很简单,南宋没有骑兵,黄河防线太长,根本守不住,而且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已经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大军就算开过去了,也无法就地取得粮草,简单来说,就是即便你占了也守不住,反而会给蒙古人打你的借口。但宋理宗此时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执意北伐,于是就在联盟灭金的当年也就是1234年出兵河南占据了河南之地。这个时候的蒙军因为天气转热就基本撤回了黄河北岸,毫无阻拦的宋军很快就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几乎全部地区,包括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开封和洛阳等三京.收复了三京,也一度让理宗看到了中兴的希望,这一事件被称为端平入洛。

但收复了河南之地后,问题就出现了,正如战前很多人预估的那样,大军开了过去,但是得不到粮草补给,再加上蒙军也觉察了宋军动向,提前决了黄河大堤,这就使宋军的补给运输更加困难。南宋军队在进入洛阳后的第二天,早就埋伏在此的蒙军首先发难,洛阳守军几乎全军覆没。洛阳一丢,再加上粮草不济,刚刚夺回的三京就再次落入蒙军之手,端平入洛彻底失败。

次年窝阔台以此为借口伐宋,蒙军兵分两路,东路攻荆襄,西路攻四川。刚开始蒙军攻势凌厉,也一度攻破了襄阳和成都,但很快宋军就开始了反击,跟蒙军也打得有来有回,尤其是宋朝的最后一位名将孟拱,在南宋漫长的防线上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只要有他在的地方不但能挡住蒙古人的攻势,守的下来,还能攻的出去,陆续收复了襄阳等几座重要城市。不过客观来说此次蒙古伐宋也没尽全力,因为当时蒙古军的主力正在西征,1235年也就是南下攻宋的同年,蒙古帝国发动了第二次西征,也称“长子西征”,这次西征是蒙古人西征最远的一次,一度打到了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攻下了今天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兵锋直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最后因为窝阔台的去世才撤军。也在1235年,蒙古还出动了另一路大军去攻打高丽,也打了好几年,所以此次蒙古攻宋是蒙古多线作战中的一线,而且也不是主力,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南宋还是守住了。

随着窝阔台的死去,蒙古帝国也进入了混乱,南宋也得到了喘息之机。

▲窝阔台攻宋时期,蒙古人的真正主力在西征的路上

宋蒙战争的第二回合是蒙哥攻宋之战。 公元1241年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去世,此后蒙古内部就为汗位打得不可开交,总的来说,最终汗位从窝阔台一系转到了拖雷一系。在窝阔台死后5年,由窝阔台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但贵由在位仅2年就去世了,又过了3年,新的大汗才重新产生,这就是拖雷的长子蒙哥。

蒙哥继位后马上就开动了蒙古帝国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了四处征战,他先是派弟弟忽必烈攻下了大理,实现了对南宋的迂回包抄。又派了另一个弟弟旭烈兀率军西征,这也是蒙古史上的第三次西征。这次西征蒙古军同样所向披靡,相继摧毁了巴格达、大马士革等穆斯林重要城市,在陆续消灭了几个西亚王朝后,又将兵锋直至埃及的马穆鲁克,当然在西征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攻宋。

这个时候的蒙古已经摆脱了之前游牧民族的习性,打到哪抢到那,而是越来越像汉人的政权了。蒙哥下令部队在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屯田备战,但此时的蒙军因为缺少水军,正面强渡长江行不通,便将重点放在了西南打算绕过长江从侧后方攻入宋朝境内。

1258年蒙古再发三路大军进攻宋朝,一路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以为牵制,一路取道云南,北上迂回策应,蒙哥则亲领主力攻入四川,从大散关南下先后占领了四川的广元、南充等地,然后就在钓鱼城卡住了。

▲地势险峻的钓鱼城

钓鱼城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多说一下,确实是一座根本就攻不下的城池。如果你今天去钓鱼城原址,你会发现那种建在险峻地势上的城市,由于高低落差太大,强攻根本就攻不上去,蒙哥也是率军屡次强攻钓鱼城不下,才被挡在了钓鱼城。在强攻不利的状况下,一般进攻的一方可以采取围困的方式,切断守城军队的补给供应,等到守城军队粮草耗尽,城池就自然攻下了。但问题在于,钓鱼城有自给能力,在钓鱼城内的山头上有几处大水池,在水池里能养鱼,这也就为守城军队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供应,也就是说,围困钓鱼城根本没用。那么攻也攻不下,围也围不死,最后的办法就只能是绕过去了,但问题又来了,钓鱼城你还绕不过去。

从地形来说,你要进攻四川的首府重庆的话,走陆路全是崇山峻岭,根本就走不过去。所以只能沿嘉陵江而下,但钓鱼城正好处在嘉陵江的交汇处,你也绕不过钓鱼城。

所以,攻城的三个手段:强攻、围困、绕道全都对钓鱼城无效,这也是钓鱼城能一直坚守下去的原因,直到南宋最终灭亡之后的1279年钓鱼城才最终投降,可以说在整个宋蒙战争中,钓鱼城就一直没被蒙军攻克。

蒙哥在钓鱼城下也是打得异常艰苦,蒙军大将王德臣战死,蒙哥本人也被投石机打伤,几天后便不治身亡。

蒙哥的死直接导致宋蒙之间第二回合的较量结束,蒙古又陷入了内乱,而这次则分裂得更为彻底。

宋蒙之间第三回合的较量是忽必烈的攻宋之战。

公元1260年也就是蒙哥死后的第二年,忽必烈自称大汗,与此同时留守在草原的阿里不哥也自称大汗,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是亲兄弟,但为了汗位还是相互撕逼了起来,开始了长达4年的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也就成为了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汗,尔后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大元帝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朝。

▲蒙古帝国五大汗国

在忽必烈称帝的同时,蒙古帝国也正式分裂,分成了五大汗国。

公元1268年,忽必烈最终的灭宋之战开始了,这次忽必烈一改蒙哥的迂回战术,从正面突破兵发襄阳,很快就将襄阳围困了起来,这一围就是5年。期间宋军也多次营救襄阳,但都被元军给打了回去,而襄樊一破基本上也就宣告宋朝的灭亡就进入倒计时了。

此时宋军已无力回天,就连水战都打不过元军了,1275年丁家洲之战,元军在今安徽芜湖一带大败贾似道亲领的水军,贾似道更是临阵脱逃,致使13万宋军精锐尽毁,南京也随后陷落。紧接着宋元两军水师会战于江苏镇江,是为焦山之战,此役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集结了万艘战船,与元军决战。但元军指挥得当,水陆协同,大败了宋军。1276年南宋首都临安沦陷,5岁的宋恭帝投降。1279年广东江门崖山海战,宋军最后的部队被全歼,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灭亡。

总结:

从1234年的端平入洛开始到1279年的崖山海战为止,宋蒙战争前后打了46年,能抗住横行天下的蒙古铁骑40多年,甚至还干掉了蒙古人的一位大汗,宋朝最后的表现也还是相当不错的。但客观来说之所以能打这么久也是蒙古帝国一直没有集中全力攻打南宋,从窝阔台到蒙哥的前两次交锋,在与南宋交战的同时蒙古人还发动了西征,到了忽必烈的时候蒙古帝国已然分裂。而最终灭宋的是忽必烈而不是之前更为强大的窝阔台和蒙哥,究其原因,还是之前的蒙古人还不够汉化,游牧政权的军队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在于机动性强,单兵作战能力强,补给需求少。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不擅长攻城战、水战、山地战,作战周期短,打不了逆风局等等。

以蒙哥时期的蒙古军为例,蒙古军因为不擅长水战所以才选择绕道进攻宋朝,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进入四川面对那些复杂的山地地形,蒙古人的骑兵也就没了优势,而且还遇到了根本就攻不破的钓鱼城,自然被宋军打得头破血流。再说作战周期,作为农耕文明的宋朝来说,为了作战会事先准备大量的粮草补给。而游牧政权则完全不同,他们是打到哪抢到哪,不需要提前准备补给。这看似是优点,很多时候又成了缺点,这样做有两个前提,首先是你打的地方你并不想占领。显然到了后期的蒙古政权也不想这么干,那么涸泽而渔的抢劫就不是好的选择了,所以蒙哥一继位就开始屯田。其次也需要你打的那个地方有东西让你抢,但很多时候防守方会坚壁清野,不留下东西让你抢,你抢不到的话,后勤补给就困难了。

而后来忽必烈时期的襄樊之战,围着襄樊打了5年,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是根本就做不到的。所以这种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也只有可能发生在已经汉化了的忽必烈时期,高度的汉化,是忽必烈最终灭亡南宋的根本原因。

网友:减水书生

回答时间:2020年09月15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契丹人根本不想灭宋,女真人想灭但没给机会,因为蒙古人崛起了。

所以,可以做这样的总结:契丹人无心,女真人有心无力,蒙古人既有心又有力。于是,辽金没能灭宋,而蒙古人最终灭宋。

01.契丹人为什么无心灭宋

契丹人最生猛、最野蛮的时期,大概是在安史之乱前后。

大唐缘边十个节度使,但南方的两个没啥力量。剑南节度使稍微强一点儿,但主要是因为老大杨国忠当了宰相,而且要发动对南诏的兼并战争。所以,最强的是北方八镇。而安禄山所在的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范阳军和平卢军合并成为大唐的东北边军集团。可以说,这是盛唐的最强军事武装,吊打河西陇右组合以及朔方河东组合。

范阳军是干什么的?主要任务就是防住契丹人和奚人(后被契丹征服同化)。

盛唐时候的大唐,基本上拿出了最强精锐对付契丹人。但契丹人硬是一直就没被打服。一直把大唐给磕没了,契丹人还是没服。中原进入五代乱世以后,契丹人迎来了一波发展机会。这时候中原乱、草原也乱,所以根本没人搭理契丹人这支东胡系。而同时期,也出现了雄主耶律阿保机,基本上把契丹凝聚到了一起。

在这时候,契丹人当然有心入主中原。但进不来,不是汉人不答应而是沙陀人不答应。所以,契丹人就一直被锁在长城以北吃沙子。好不容易赶上沙陀军事集团内乱,后晋灭后唐,契丹人白得了幽云十六州,一只脚踏进了长城。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灭掉后晋,终于实现了入主中原。

但麻烦也就来了。中原这地方也太乱了,汉人搞不定、沙陀人搞不定,契丹人更搞不定。所以,冲进来的契丹野蛮人只能拼命杀人,但五代骄兵悍卒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契丹人招架不住。耶律德光在汴梁当了几天皇帝,定了个国号大辽,然后仓皇南顾、北归草原。但这位契丹没能走出去,在杀胡林病逝,于是契丹内部开始内乱。

应该是到了辽景宗时期,契丹才算重新进入上升期。这时候中原已经结束五代乱世,建立了大宋王朝。那契丹人应该怎么办?出于草原民族的本性,当然要突破长城、入主中原。

但,尴尬的局面出现了。

根本不用契丹人突破长城,因为占据幽云十六州,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长城。这应该是优势啊。但这个优势真心让契丹人很尴尬。幽云十六州的赋税,弥补了草原王朝不稳定的财政,简单说就是契丹这个草原政权不缺钱了。而草原游牧骑兵,又能够对幽云十六州提供保护,牢牢地控死了这个地方,大宋就是再强也抢不回去。

草原民族进攻中原的一个根本动因,就是经济不稳定导致财政不稳定,也就是说生存出现危机,不抢劫就得死,要么百姓死、要么政权死。但,捏着幽云十六州的契丹发现,根本就不用去搞抢劫了,自己养活自己完全没问题。后来,澶渊之盟,北宋还给了岁币。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开放了关市。想要中原的粮食、丝绸,根本不用出兵抢劫,拿钱买就行了。

于是,契丹和北宋之间就形成了某种成本最低的博弈均衡态。北宋不管草原,换到了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契丹不管中原,换到了自身最佳生存状态。所以,契丹和大宋之间能够维持百年和平,不是什么澶渊之盟发挥了多大作用,而是幽云十六州以及互相通商。可以说,这个模式是中原和草原统一之外的最优模式。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时候的契丹人已经非常成熟理性,中二的岁月早就扔在了五代和大唐。所以,契丹大辽能够理性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生存模式。因此,契丹根本无心灭宋,后期基本就被北宋给同化了。甚至,契丹人表现得比宋朝人更中国。

02.女真人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二个契丹

女真和契丹同属东胡系,这伙人既能农耕有能游牧。所以,对于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形态和两种生活方式都不陌生。之所以恐惧,往往都是因为陌生。而一旦不陌生了,也就不恐惧了,然后自然能够理性认识、兼收并蓄。

所以,入主中原并统治中原的草原民族,以东胡系为主。比如南北朝的鲜卑、两宋之间的女真以及明朝以后的满清。纯正的草原系,如匈奴、柔然、突厥,对中原的威胁和破坏力最大,但真正入主中原并实现统治的,只有蒙古人。而且,统治的时间很短,因为这伙人就一直身在中原而心在大漠。原因就是草原系对农耕文明以及农耕的生活方式,在骨子里就不理解,不理解而陌生、陌生而恐惧。所以,虽然力量足够支持,但内心就是死活也说不服自己。

契丹人能够做到与北宋和平相处,女真人为什么做不到?

两个原因,一个是女真在自己最野蛮精壮的时期,已经成功入主中原。

契丹人只是迈进了一只脚,而女真人不仅两只脚全迈进来了,而且整个身子都进来了。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女真人就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汉化,然后忘记草原身份;要么不汉化,然后等着被赶回草原。女真人当然很聪明地选择了前者,汉化得非常彻底。后期女真人都已经在北部边境修长城了,这根本就不是草原民族能干出来的事情。而蒙古攻灭女真的时候,女真人也不会往东北老家跑,而是死命往南方跑,甚至准备抢了南宋的四川,然后在四川搞割据、重建女真人的新家园。

为什么女真人不回东北老家?因为回不去了,整个民族几乎已经全部汉化了,还怎么回去捕鱼狩猎。回东北老家,女真人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就是北宋以及南宋太怂了,基本上是把淮河以北拱手让给了女真人。

南宋朝廷一口气跑到了长江以南,连建康这个六朝古都不敢停留,直接跑到浙江大山里,然后躲在西湖岸边钓鱼。

你宋朝人跑的这么快,女真人就非常难受了。难受什么?女真人不知道以后应该去抢谁。没有宋朝,我的日子还能怎么过?空怀盖世武功,不仅无处施展,而且还抢不到钱。你说这痛苦不痛苦?

女真人可以入主中原啊,在中原当皇帝、建朝堂啊?

说得轻松,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建立政权、输出秩序这种事,比毁灭政权、输出暴力,可是高出了好几个数量级。

所以,打下北宋的土地,女真人宁愿给北宋换个皇帝,也不去直接统治。于是,女真人首先看上了主持和议的张邦昌,立即给中原立了个大楚皇帝。你这个人对女真人还是挺好的,能过来讲和,而且应该比赵家官人讲信用,那以后你就是中原皇帝,以后按时交保护费就行了。

张邦昌死活也不敢当这个皇帝,女真人走了之后,就赶紧还政高宗。之后,女真人随便抓了济南知府刘豫,让他当大齐皇帝,套路一样,就是你统治中原当皇帝,然后按时交保护费。

这就是女真人的集体认知。这个水准,你怎么可能奢望他们能统治辽阔的中原土地和庞大中原百姓。

所以,靖康之耻以后的宋朝,其统治区域仍旧能够包含大半个河北。女真人接手契丹的地盘就行了,往南只到幽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再往南,就是拱手让给女真人,它也接不住。所以,幽州一带往南还是宋朝的。但宋朝太怂,直接跑路,搞得黄淮千里之地,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那怎么办?女真人只能自己管,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都得赶紧汉化、接手统治。而一旦女真人接手了中原,那就一定会成为强势的中原王朝。有草原的精壮武力、有中原的顶级财富,女真大金要是不强,就真心奇怪了。到这个时候,女真人的自我认知就变了:我才不是什么草原蛮夷,我就是中央帝国的天子。而中央帝国就不可能允许一个南朝政权的存在,所以女真人肯定是要灭南宋了。

因此,女真人在灭南宋这件事上,可真是有了雄心壮志。但积攒力量需要时间,因为女真汉化需要时间。但这时候蒙古人崛起了。

03.蒙古人既有心又有力,但力胜于心

蒙古人搞扩张,已经搞出了路径依赖。这跟秦始皇和汉武帝一个路子,自己已经强得天下无敌,于是就非要打遍整个地理视界。人家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蒙古人则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打打”。

所以,你都很难理解蒙古人的奇怪逻辑。先不说他们是怎么横扫欧亚大陆的,得先问他们为什么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地横扫欧亚大陆。估计蒙古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所以只能对标秦皇汉武,就是太强了,必须得打,不打到极限、战争就不能停。

而蒙古人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呢?

冷兵器时代,骑兵具有最强的速度和冲击力。所以,草原骑兵就是冷兵器时代绝对王者。在骑兵面前,什么武卒兵阵,全都是行为艺术。就问一个问题:你步兵军阵再厉害,能把一支草原骑兵给全歼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草原骑兵只能一时强、很难一直强。原因就是必须得有雄主,没草原雄主,草原骑兵只能搞抢劫。因此,之所以胡虏无百年之运,就是因为不可能有百年一直迭代雄主。而其自身的继承制度,又总是能把自己搞得分崩离析。于是,从一起组团去抢劫别人,就会发展成自己人抢劫自己人。

但,这时期的蒙古人玩了一波基因逆天,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再从蒙哥到忽必烈,一个比一个强。不仅这几个大汗强,大汗之外的子嗣也是强得逆天、名将荟萃。蒙古人的顶层统治集团,强得只剩下自己人搞宫廷斗争了。

另外一个就是组织能力。草原一直是部落联盟,于是这个组织形态就限制了草原骑兵的威力。但成吉思汗玩出了制度创新,在顶层搞分封,但在基层搞集权。其军政合一的千户制,确保了基层战斗单元的无比凝聚。这个制度手段最有效地凝聚了高层诸侯,也最大限度了压榨出了基层战斗力。

所以,整个大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已经强到没朋友。所有人都是敌人,因为蒙古人都要打。但打到南宋这里,确实出现了问题。从秦岭到淮河一线,任凭蒙古人怎么死命拼杀,也拼杀不过去。

但,蒙古人的的另外一个优势发挥了作用,那就是搞融合。蒙古人把草原骑兵的武力、北方中原的财富、穆斯林的商业能力以及东西方的最高军事科技全都凝聚了起来,武装出了最强战车。这家战车隆隆开动,不仅惊天动地,而且续航能力超强,顽强到超乎南宋的想象力。

扛住了契丹大辽、扛没了女真大金,但南宋真心扛不住蒙古人这个对手了。这伙人太顽强。为了灭国南宋,居然搞出了一个西南大迂回,这就是一个古代版的长征。整个古代历史,你都找不出这么坚韧的军队。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靠着宗教信仰来凝聚,都没有蒙古人这种死战不休的精神。

蒙古灭宋,心是征服一切之心、力是碾压一切之力。而南宋就只能败于蒙古之手了。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灭宋之心是不一样的。女真人已经以中原之主自居了,所以灭宋就是一种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情怀之心。而蒙古人呢?仍旧是一种征服者的心态,才没有什么太平情怀。

所以,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要多粗放有多粗放。灭国南宋好多年,蒙古人居然忘记了要在这地方收税。而统治后期,南方先是打成了多国演义后是打成了陈友谅和朱元璋的两强争霸。而蒙古人呢?你们打你们的,我们打我们的,大家开心就好。对于中原根本就不关心,对于农耕文明根本就不理解,于是,蒙古人在短暂统治后就快速退出,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网友:这些历史要读

回答时间:2020年09月29日

因为宋朝特别“抗揍”,尤其是南宋,其“抗揍”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所以,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足够长时间的持续打击,要想灭掉宋朝几乎是不可能的!

两宋由于坚持“重文轻武”之国策,使其在军事上无法取得像汉、唐、明等汉族王朝那样辉煌的武功,给后世留下一副被塞北王朝吊打的“弱鸡”形象。但实际上,宋朝的综合实力并不差,不然也无法在辽、金、蒙元这几个强大的塞北王朝的持续压制下,存活三百多年之久,而这也足见其“抗揍”能力之强。

不过,要说“抗揍”能力,严格来说北宋并不怎么样。毕竟,北宋的国力要比自己的尾巴王朝南宋要强,在与辽国的百年对峙中,实际上并没有处于劣势。至于对阵西北的西夏王朝,北宋虽然多次被其打得大败,但大部分时间,北宋其实是都处于攻势的。并且及至北宋后期,西夏已被北宋打得半死不活。

但面对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金国,北宋的表现确实很差劲。在靖康之变中,坐拥百万大军的北宋短瞬之间便被金国所灭,徽钦二帝连同京中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悉数沦为金人的俘虏。

相比之下,之后宋高宗赵构所建立的南宋,在“抗揍”这方面却表现出众。南宋从立国时起,便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与金国对峙。虽然,期间南宋也曾主动发起过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但总体上还是以“挨揍”为主,前期是被金国揍,后期则是被蒙元揍,也算得上是从立国一直被揍到亡国。

但也正因如此,练就了南宋特别强悍的“抗揍”能力。南宋虽然综合国力不如北宋,但由于从立国时起,便需要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因此,南宋不像北宋那样文恬武嬉,而是需要时刻枕戈待旦,巩固边防。因此,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十分强悍。

此外,江南人丁兴旺、商贸发达、物产富庶,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南宋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从而确保其能够长期应对巨大的战争消耗;再加上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河网密布、丘陵连绵的复杂地理条件,又使南宋得以构筑起完备的河网防御网,从而有效的抵消北方骑兵强大的冲击力。

强大的军事力量、充足的资源保障和完备的防御网,这就使南宋形成了十分“抗揍”的能力,能够承受北方强邻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但世界上不存在“永远攻不破的堡垒”,南宋再怎么“抗揍”,最终还是无法躲过亡国的命运,因为蒙元实在太强大了。自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铁骑就以凶悍的战斗力,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赢得了“上帝之鞭”的称号。在灭亡金国后,蒙古铁骑很快便将兵锋转向了南宋。

自公元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到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兵败,南宋彻底覆灭,宋蒙(元)之间的战争,整整持续了45年之久。而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抗蒙战争中,南宋先后三次遭受蒙元军队的全线进攻。

而期间的公元1253年,可谓是南宋最最孤独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陪伴了宋朝几个世纪的大理国也被蒙元给踏平了。从此,南宋完全被蒙元给包围。此后16年,南宋只能孤独的抵抗蒙古铁骑,最后又在孤独中灭亡,最终只留下崖山下的一曲王朝悲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