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产品加征10%关税,中国则对美国部分商品加征10%至15%关税反制。淡江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系副教授林伟修向中评社分析,中国有过2018年贸易战经验,更懂得如何应对,美国加税对中国冲击有限,甚至加税反而会令美国通货膨胀更严峻。

林伟修分析,中国对外经贸已经开始“去美化”,中国降低对美出口比例后,美国关税打击影响也会降低,所以美国对中的关税制裁就显得没有太大意义。

林伟修为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专长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政治,现任淡江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系副教授。

林伟修表示,特朗普第一次对中国启动关税战,是从2018年开始,当时中国原本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但因为高关税的关系产生替代效果,中国滑落成美国的第三大进口国,反而加拿大、墨西哥的进口到美国的贸易量上升,成为前两名。

林伟修指出,可是再过个一年左右,中国又回升到美国的最大进口国,这是因为这是市场结构的问题,美国是一个消费型的市场,需要国外进口非常多民生必需品,而这样民生必需品加拿大、墨西哥的商品并不能够完全覆盖,所以关税虽然课征下去了,中国对美出口也一度降低,可是当时间推移,中国仍回到美国最大进口国的位置。

林伟修指出,所以特朗普第一任期对中国加征关税,并没有完全达到压抑中国出口的效果,甚至还产生第二个问题,那就提高的关税最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就是来自中国的进口品在美国市场反而变贵。甚至当时美国还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如今随着疫情以及乌俄战争的影响,美国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如果特朗普再度大打贸易战,美国的物价可能会再度上扬。

林伟修表示,所以现在外界在等着看,究竟特朗普想透过关税手段,从中国方面取得什么?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行动来看,他最初不是和中国打关税战,而是针对欧洲,他制裁欧洲的钢材,目的是压低欧洲卖往美国的钢铁价格,最后欧洲退让,特朗普也就没对欧洲加税。

林伟修指出,现在特朗普对加拿大、墨西哥也是一样,如今加拿大、墨西哥都愿意与特朗普谈,包括加强对芬太尼毒品的管制,以及对边境移民的管制等,特朗普也就跟着收手,予以关税关限期,所以特朗普加征关税只是手段,他仍有自己的政策目的,有想要拿到的项目。

林伟修指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目前特朗普对中只课征10%关税,显然并不足以平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所以课征这10%应该只是初步的手段,不把关税拉太高,目的是要留下谈判空间,所以后续要看特朗普希望从中国拿到的究竟是什么。

林伟修分析,那么美国最希望从中国方面得到些什么?因为中国在很多议题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要结束俄乌战争,中国对俄罗斯有影响力,在东亚局势方面,中国对朝鲜也有影响力,所以美国与中国的谈判空间就比对加拿大、墨西哥还要大。

林伟修表示,至于对中国来说,他们有过2018年的经验,也知道该怎么调整应对关税战,包括经贸要去美化,透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避免对美出口是中国最大的经贸动能来源,否则当美国加税,对中国经济冲击就很大。201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在占中国总出口的22.4%,2023年的时候只剩下19%,当经贸开始去美化了以后,美国对中的关税制裁就没有太大意义。

林伟修指出,另一方面,中国在货币使用上也在去美化,在购买石油、天然气等原物料的时候,和购买国如俄罗斯等达成协议,不以美元结算,使用美元的重要性对中国来说也在下降。所以这次美国对中国关税制裁的效果,并不见得能达到美国预期的成效。

林伟修表示,当然特朗普肯定希望企业投资资金能从中国抽离尽量回到美国,去解决美国生产力与就业的问题,可是全球最大市场终究还是在中国。2019年左右美国开始向盟国们表达,要求减少与中国做生意,可是其他国家不见得完全配合,包括欧洲国家与拉丁美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数据还是在上升。所以美国虽然希望其他国家、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不要都在中国投资,中国终究还是具备经济诱因,在美国设厂的成本确实偏高,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林伟修分析,所以特朗普这些加关税的动作,令国际投资资金从中国抽离回流美国,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很难。

林伟修指出,美国对中国的制裁,需要整个美国盟国们都一起执行才可能有效果。对比1950年代美苏冷战,美国对苏俄制裁效果很重,关键就是西欧国家都配合美国进行制裁,因为西欧国家有安全上的考量,基于安全需求,他们一定会跟美国合作。但是今日面对中国,对美国的欧洲盟国来说,并没有所谓的安全问题,中国不会对那些国家造成威胁,情况和冷战时期不同,欧洲盟国有和中国交往的需求,不见得会大力配合美国制裁中国。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