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曹氏祖传草药日期:10月11日

我怎么知道呢?这个要去问作者了、写书的作者想让谁赢就能让谁赢啰、想让谁输就让谁输,想让谁死就让谁死了。

回答者:不沉的经远日期:2019年05月1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高平陵之变前,曹爽在力量上并没有明显优势,他只是依靠掌握了中军的军权,在洛阳暂时居于优势地位而已,但是在整体政治力量上,他处于劣势。

东汉时期,世家豪强的政治势力就很强大,曹操时期虽然强力打压了一波,但是在曹丕时代,世家的力量就开始恢复。而随着曹真等人的去世,以曹家、夏侯家为代表的皇族力量日益衰微,而魏国的皇后大多出身贫贱,外戚的力量也严重不足,曹丕、曹叡的短命,又使得他们没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信大臣势力。因此在朝堂上,世家的力量逐渐独大起来。

曹叡在生病以后,开始圈定的顾命大臣是曹宇,由他出任大将军,而曹肇、夏侯献、曹爽、秦朗(曹操养子,也算皇族)四人辅助。这个结果自然遭到了世家们的反对,加上曹叡的亲信刘放、孙资与曹肇、夏侯献不和,诬陷曹宇等人要行“竖刁、赵高”之事,最后曹叡才该任命曹爽代表皇族,司马懿代表世家作为顾命大臣。

其实在这个任命出来是,魏皇族的力量已经是遭到了重大的失败。而对于曹爽来说,虽然得以出任顾命大臣,但是他是以曹宇等人失败为代价换取的胜利,实际上得罪了皇族中的大部分人。所以曹爽最后能用的,除了自己几个亲兄弟外,也只有夏侯玄等少数人,使得自己的政治力量又大打折扣。

曹爽在和司马懿初期的斗争中能占据上风,无非是他开始掌握住了中军的军事力量,在洛阳居于军事优势,其次利用皇帝的名义架空司马懿。但是他在朝堂上能指挥的,只有自己的那个小圈子。

所以对于曹爽来说,无非两种选择,一是老老实实利用自己有限的优势,看着世家们继续壮大,最终压倒自己。二是重用自己的亲信,扩张权力,以维持平衡。

曹爽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结果就是让世家们联合起来。实际上正式由于世家们的支持,司马懿才能发动高平陵政变。朝中的重臣大多旗帜鲜明的站在司马懿这边,像蒋济更是直接利用自己在中军中的影响,协助司马懿掌握了中军。

所以曹爽的失败固然是因为他无能,但是在皇族衰微的情况下,他的结果差别也不会太大。

回答者:羽书迟日期:2019年05月09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谢邀。高平陵之变是魏国最具转折意义的事变,经此一变,司马懿独揽魏国朝政,魏国名存实亡。曹爽为什么在看似优势很大的情况下败给了隐退了的司马懿?很多人不理解,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判断。

首先,魏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豪强政治时期,在曹丕出台九品中正制后,更加强化了这一趋势。司马懿通过多年的政治军事历炼,成为豪强利益的代表,他的资源不但有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更有很多豪强势力的支持。

其次,曹爽的执政过程中,为了排挤司马懿,他建立了自私唯利的小圈子,把豪强们都推给了司马懿,曹爽只所以挺了十年之久没有倒台,是因为皇帝在他手中,曹家夏侯家手中还有些权力兵力,并不是曹爽本人能力强。曹爽执政丧失了人心,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司马懿身上,希望他做魏国的周公,匡护朝政。

再则,力量大小很多时候是动态变化的,曹爽力量大却都是乌合之众,司马懿力量小但他有一呼百应,翻云覆雨的能力。曹爽的力量主要在洛阳,离开洛阳,就无能为力了。司马懿影响在全国,他只等曹爽离开洛阳。

回答者:知心人说历史日期:04月06日

曹操、曹丕、曹叡并称魏氏“三祖”。

而这三祖各有不同。

曹操虽然文治武功在历史上也是叮当当的响,但是他有他自己的毛病,喜欢把人家的老婆收入麾下。

为这还出了不少事。

曹丕除了遗传了曹操的爱好之外(娶了人家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并生下曹叡),还喜欢乱搞。

到了曹叡则一改家风,竟然喜欢男宠。

而更让人咂舌的是,曹操活了66岁,而魏文帝曹丕还不到40岁,到了曹叡直接33岁躺平了,这一躺再也没起来,这说明什么道理?不言而喻!

曹氏集团,在三代人不懈努力下,终于耗尽了自己的福报,留下了一个没有悬念的孩子,任人宰割了!

嚣张!曹爽的作死节奏

公元239年正月初一,年纪轻轻的曹叡去世,可惜了太子幼年,即位的曹芳时年才8岁。

8岁的小皇帝,还撒尿和泥巴玩呢,怎么面对国家大事。

不过他小爹临死给他安排了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自家人曹爽,另一个是战功赫赫、威震天下的司马懿。

曹芳给辅政的大臣曹爽、司马懿加封侍中官职,授苻节、斧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两位权臣更加有权,各自领三千人轮流在宫内宿卫。

开始的时候,曹爽对“老狐狸”司马懿还是很尊重的。

毕竟司马懿战功赫赫,年龄又长,所以经常把他当作父辈来侍奉,每每有事情必去找司马懿商量、咨询,不敢单独专行。

直到有这么几块料的到来,才使得曹爽有了想法。

当初并州刺史 毕轨 邓飏、李胜、何晏、丁谧 都有些才分,有了才分,便不安分,他们想急于得到富贵,常常卖弄自己的拐点,明帝曹叡挺厌恶他们的虚浮不实,毕竟曹叡也是有些才分的,对他们抑制而不录用。

曹爽则与他们交好,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吹个牛逼什么的,终究他们是一路货色。

曹爽掌权辅政后,马上引荐提升他们,视为心腹。

他们也以曹爽的智囊团自居,经常出一个并不高明的馊主意。

何晏是何进(就是引狼入室,把董卓引入首都的那个人)的孙子,丁谧则是丁斐(曹操时期的大臣,曾经救过曹操,以贪便宜出名)的儿子。

何晏和丁谧共同推戴曹爽,认为大权不能旁落。

丁谧则给曹爽出谋划策,让曹爽禀告皇帝发布诏书,改任司马懿为太傅,这一招明升暗降是历史上惯用的伎俩。

狐狸在精也斗不过好猎手,有文化,有阅历,有手腕的老司马岂能看不出来?只不过他不动声色而已--我到底看看,你们这几个小崽子能翻什么波浪!

曹爽依计,任命司马懿担任了太傅。

接着,曹爽又任命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曹彦担任散骑常侍、侍讲,其余兄弟都以列侯身份侍从,出入宫廷禁地如同邻家串门一样方便。

曹爽虽然表面上对司马懿恭敬有礼,但朝廷的各项决定很少再经他手。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把他挂起来了”。

曹爽把朝廷的重职安排给了自己的小弟,他把吏部尚书卢毓调任为仆射,让何晏取而代之。又任命邓飏、丁谧担任尚书,毕轨担任司隶校尉。

就这样,曹爽完成了朝廷的“大换血”。

何晏等人依仗曹爽的势力来把控朝政,迎合自己的人加官进爵,违抗的人罢黜斥退,朝廷内外都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不敢违抗他们的旨意。

何晏完全忘记了爷爷何进是怎么死的了,当初何进贪婪权势,为了争名夺利排除异己而被诛杀,何晏这也是要走前辈走过的路啊!

结果还真是这样!

不总结经验教训,真是可悲!

曹爽又采纳小弟们的计谋,把太后迁居到永宁宫;独揽朝政大权,广泛提拔亲戚党羽,并多次更改朝廷的制度。

随着权势的增长,曹爽也渐渐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司马懿看不下去了,加以禁止,感觉羽翼丰满的曹爽哪里肯听,两人开始有了矛盾。

欲擒故纵,司马懿见曹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便退而求其次,以便蓄势待发寻找机会。

短短几个月,曹爽就完成了大换血,看似得势,实际上是作死。

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司马懿选择了隐忍,开始称病,不上朝参与政事。

隐忍,靠的还是智慧!

曹爽变得越发嚣张,生活骄奢无度,饮食衣服与皇帝相同,宫廷里有的珍玩,他家里也有,宫廷里没有的,他家里依然也还有。

这家伙还私自截留皇帝宫中的女官做自己的歌舞伎,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另外,他建了一座地下宫殿,装修的富丽堂皇,如同那个天上人间一般,经常在这里与他的党羽何晏等人饮酒作乐。

他的弟弟曹羲深深地为此忧虑,多次哭泣着劝阻他别再这样做,但曹爽不听。

人一旦陷入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很难自拔。

曹爽兄弟几个经常出城游玩,大司农 桓范 对他说:“你总理朝政,掌管城内禁军,弟兄们不宜同时出城。

如果有人关闭城门,又有谁在城内接应呢?”

曹爽嘿嘿冷笑:“谁敢!”

太狂悖了!人狂必有祸,不作死就不会死。

桓范是曹爽的智囊,大司农是主管农村、农业问题的,属于朝廷九卿之一,他对此深表忧虑。

清河郡的清河县与冀州的平原县发生了地界之争,8年了也没有什么结果。

冀州刺史 孙礼 请求观看天府收藏的魏明帝受封为平原王时期的地图,以确定当初的分界问题,用来决断地界。

但曹爽听从清河郡的上诉,说地图不可用,孙礼上述申辩,言辞激烈强硬。

曹爽见一个刺史竟然挑战自己的权威不禁勃然大怒,弹劾孙礼对朝廷不满,结果孙礼获罪五年。

过了很久,又改任孙礼为并州刺史。

心中充满愤懑的孙礼去看望司马懿,孙礼面露愤然之色却不说话。

司马懿说:“你是嫌得到的并州地盘小,还是怨恨处理地界之事不正确呢?”

孙礼说:“为什么您说话这样不合道理?我虽然不德,难道还把区区官位和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吗?

我本想说的是您应该遵循伊尹、吕尚的足迹,匡正辅佐魏国朝政,上可以报答明帝的嘱托,下可以建立万世的功勋。

而如今国家将要遭受危难,天下也动荡不宁,这就是我不高兴的原因!”

说完孙礼已经悲痛万分,泪流满面了。

孙礼是一个直臣,忧国忧民。

司马懿劝慰他说:“你先不要悲痛,要学会忍受那些不能忍受的事情。”

这句话显示出了司马懿采取的措施,没身以待,等待机会。

就像是猛兽扑食,在临冲击的时候,总要蓄势待发,储备能量。

隐忍,需要智慧,需要抓住对手霎时的疏忽。

时机终于来了!

反击就要稳、准、狠,不给对手留下翻盘的机会

此后,司马懿更加伪装起来,让自己病入膏肓、苟延残喘,来麻痹曹爽。

冬天的时候,河南尹 李胜 出任荆州刺史,到太傅司马懿家里去辞行,顺便给曹爽探探情况。

司马懿让两个婢女服侍,他要更衣,却把衣服掉在地上;他指着嘴说口渴,婢女端来了粥,他拿不动碗,就由婢女端着喝,粥从嘴里流出来,沾满了前胸。

见司马懿变成了“死马移”,李胜说:“大家都说您旧病复发,没想到您的身体竟这样糟!”

司马懿气喘吁吁,说道:“我年老体弱卧病不起,不久就要死了。你屈就并州刺史,并州靠近胡地,要很好地加强戒备。恐怕我们不能再见面了,我把我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托付给你。”

李胜说:“我是回本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装聋作哑,故意听错他的话说:“你怎么刚刚去过并州?”

李胜又高声说:“是荆州。”

司马懿说:“我年老耳聋,思绪迷乱,没听明白你的话。你回到本家乡的州,正好轰轰烈烈地大展德才建立功勋。”

司马懿这病,病的都让自己相信了,应该给他颁发奥斯卡金像奖了,演绎到这个份上,肯定是最佳演员!

李胜告退后,禀告曹爽说:“司马公只是比死人多一口气,形体与精神已经分离,离死不远,不足以忧虑了。”

过了几天,李胜又流着泪向曹爽等人说:“太傅的病体不能再复原了,实在令人悲伤。”

看到这里有些糊涂了,作为曹爽一条线上的人,怎么反倒可怜起司马懿来了?

第二年的正月初六,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祭祖,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弟弟曹羲、曹训、曹彦等都随从同行。

不知道他们都去了,谁来执掌朝廷?

也太大意了,反正他们知道司马懿快完蛋了,朝中没什么危险,所以根本不留后手。

这时候,司马懿的病也好了,他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各个城门,率兵占据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

命令司徒 高柔 持节代理大将军职务,占据曹爽营地;太仆 王观 代理中领军职务,占据曹羲营地。

然后向曹芳禀奏曹爽的罪恶,说:“我过去从辽东回来时,先帝诏令陛下、秦王和我到御床跟前,拉着我的手臂,深为后事忧虑。

我说道:‘太祖、高祖也曾把后事嘱托给我,这是陛下您亲眼见到的,没有什么可忧虑烦恼的。万一发生什么不如意的事,我当誓死执行您的诏令。’

如今大将军曹爽,背弃先帝的遗命,败坏扰乱国家的制度;在朝内则僭越本分自比君主,在外则专横跋扈独揽大权;破坏各个军营的编制,完全把持了禁卫部队;

各种重要官职,都安置他的亲信担任;皇宫的值宿卫士,也都换上了他自己的人;这些人互相勾结在一起,恣意妄为日甚一日。

曹爽又派宦官 张当 担任督监,窥视陛下的情况,挑拨离间陛下和太后二宫的关系,伤害骨肉之情,如今天下动荡不安,人人心怀畏惧。

这种情势下,陛下就像是暂时寄居天子之位,岂能长治久安?

这绝不是先帝诏令陛下和我到御床前谈话的本意。我虽然老朽不堪,怎么敢忘记以前说的话?

太尉蒋济等人也都认为曹爽有篡位之心,他们兄弟不宜掌管部队担任皇家侍卫,我把这些意见上奏皇太后,皇太后命令我按照奏章所言施行。

我已擅自做主告诫主管人及黄门令:‘免去曹爽、曹羲、曹训的官职兵权,以侯爵的身份退职归家,不得逗留阻碍陛下车驾,如敢阻碍车驾,就以军法处置。’

臣立即率兵驻扎在洛水浮桥,侦察非常情况。”

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傻了!他没有想到会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司马懿快病死了吗?不是宫廷侍卫都换成自己人了吗?怎么会这样!

曹爽没有通报小皇帝曹芳,更没有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

曹爽冷静了一会儿,抓紧做了布置,他把皇帝的车驾六宿于伊水之南,构筑工事,并调集了数千名屯田兵士为护卫,然后开始召集自己的兄弟和谋士开始研究部署……

司马懿也派遣侍中 高阳、许允 和尚书 陈泰 来劝说曹爽,其实就是忽悠他尽快尽早归降认罪,紧接着司马懿又派出了第二批忽悠团,这一次派出的是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 尹大目。

司马懿通过尹大目去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还煞有其事地指着洛水发了誓。

对司马懿这种人来说,发誓管个屁用!

司马懿也担心,他得到的只是洛阳这座都城,这几年来,曹爽经过一系列操作,各处都变成了曹爽的天下,只要曹爽振臂一呼,那么局势就会立即改变,不过司马懿了解曹爽,知道这家伙成不了大器,就是这样,老司马也是在赌,赌时局。

果然,大司农桓范到了以后,直接点开了目前的形势,只有曹爽把天子挟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辅佐,攻打司马懿。

这也是唯一一条正确的道路,再走一次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老路。

如果真按照这路走下去,曹爽一定获胜,历史也会重写,不会再有司马家族后来的辉煌,可曹爽不是曹操,因为曹家的家运已经糟蹋尽了!

曹爽犹豫不决,桓范就对曹羲说:“情况已经昭然若揭,真不知你读书是干什么用的?在今天的形势,像你们这样门第的人想要求得贫贱平安的日子还可能吗?

现在你们与天子在一起,挟天子以令天下,谁敢不从?”

曹爽兄弟都默然不语。

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皮精神”,关键时刻没了主张,别人给他们出主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怎么办!

桓范又对曹爽说:“你的中领军别营近在城南,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随意召唤调遣他们。

如今到许昌去,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就是所忧虑的粮食问题,也能解决,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签发征调粮食。”

眼看各种条件具备,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可就是这么好的条件,曹爽兄弟竟然不知所措,坐了一夜后,终于下了决心--投降!

曹爽还傻乎乎地说:“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

曹爽兄弟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如此窝囊?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年的富贵让他们失去了竞争,失去了斗志,失去了血性!

这也给我们当代的教育提了一个醒,怎么教育孩子,怎么让孩子保持斗志,怎么让他们真正的成功,挫折教育是让他们成长的阶梯。

桓范见他们这样,悲痛地哭泣道:“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想不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子丹就是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后来被魏文帝曹丕遗命为辅政大臣之一来辅助魏明帝曹叡。

作为曹真的儿子,曹爽弟兄们真给老子丢脸。

桓范这样说还真猜对了,桓范你站错队,跟错人了!

于是曹爽向皇帝曹芳通报了司马懿的奏章,请皇帝下诏免除自己的官职,并侍奉皇帝回宫。

曹爽兄弟回家后,就被司马懿软禁了起来。

后来,司马懿干脆找了个借口,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罪弹劾奏请朝廷,并与宦官张当一起被诛灭三族。

司马懿可不像是曹爽那样,干什么都拖泥带水,打贼不死必被贼咬,有条件就动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动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反击就要稳、准、狠,不给敌人以翻盘的机会!

从此以后,属于司马懿的时代到来了。

纵观这段历史,对曹爽、司马懿来说,如果两人好好团结,共同扶持曹氏江山,也可能是历史的一段佳话。

但是人的私欲,致使曹爽走向了不归路。

曹爽在那么好的条件下错失良机,是司马懿太了解曹爽兄弟们的能力和脾气了。

回答者:大师兄翡翠原石日期:2019年03月11日

曹爽和司马懿的角逐,实际上是皇族和士族的斗争。从历史大势看,士族的崛起已无法阻止,所以曹爽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无非是这一角逐最后由司马懿完成了致命一击。

曹芳继位后,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其实形成了皇族和士族的一个短暂平衡,但随着司马懿被明升暗降后装病卧床后,这个平衡被打破了。曹爽大权独揽后,重用皇族及身边亲近之人,排斥士族力量。趁皇帝年幼,甚至有了越权之举和篡位之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激起了士族的不满。反观司马懿,暗中养精蓄锐做好准备,同时利用士族的不满情绪笼络人心。最后在曹芳,曹爽及曹氏实权人物全部出城祭陵之时,发动雷霆一击控制了首都。令人意外的是曹爽最后没有听从手下建议到许都,利用皇帝曹芳的名义发布勤王令集结军队攻打司马懿,反而是束手就擒认怂了,错过了反扑的最后机会。

曹爽的失败,一方面是士族崛起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有他自身飞扬跋扈但又外强中干的原因。败给老谋深算又是士族领袖的司马懿,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