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
用杀害生命方式滋养自己的生命,背离了求生及生命的意义。
医近道,医者仁心。百岁医王孙思邈,别称药王、妙应真人、白山药王,他本身就是道教弟子。
从理上看,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亲善,杀生养生不符合天道。中医药方是经验积累,从经验看,医王兼药王当然更有发言权。所以,‘杀生养生离生远矣’不唯劝善之语,更是实言忠告。
从现代生物学看,在整个生物链中,没有证据证明肉食动物更长寿,比如狮子老虎,它们的身体虽然强健一时,但野生条件下寿命不过十几岁,而乌龟、大象等素食动物似乎更长寿。
从佛学角度看,善恶有报,因果不爽。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没有生命不畏死,没有生命不求生,以己之生而剥夺其它生命的生存权利,就算暂时因缘果报尚未成熟,但是身后的那些冤魂的诉求呢,它们不需要一个公道么……
语见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意思就是:用杀生来养生就更背离生命之道。文章情真意切,深思妙悟,今摘录如下。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ù)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读来感觉孙思邈深通佛理,深信因果,一代药王的悲悯之心感人至深。
谢谢邀请!我没有看过相关书藉,我的浅解是要人们爱护各种动物的生命,跟佛教的意思差不多,人要有慈善的心。正如平时大家所说,好心有好报,行善积德,对自已和后代都有好处。
这是在《大医精诚》中说的,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 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 》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 ”,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杀生养生离生远矣”是阐述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有生命的动物入药,不能为了自己活命,杀害其他有灵众生,虽中医讲血肉有情最能滋补身体,但养生最重要的是心,有一颗慈悲恻隐之心,用草药替代动物药,这样养生者有这样的心境何愁不长生,若随意杀戮,内心都是暴戾,自私,这种心境下,也得不到长生。
孙思邈《大医精诚》有这样一段话: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译文:
自古以来,有名的医生治病,多数都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牲是低贱的,而认为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杀害畜牲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离开“生”的道义就更远了。我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药的原因,确实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