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1月12日文章,原题:向中国示好比挑起“新冷战”明智得多爱尔兰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米歇尔·马丁近日对中国的访问让人及时意识到,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日益重要。而在此之前,其他政治家和外交官也对北京进行了访问。
所有这些访问都是为了从有关“新冷战”的大量讨论中抽出身来。在外交世界中,某些关键事实往往被轻易忽略。其中最大的疏忽之一是,评论员们经常认为中国在经济方面排名第二,次于美国。事实上,按照经济学家经常选用的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已经位居第一。当然,总体上看,中国的人均GDP只是西方国家的一半,但从发展轨迹来看,长远而言,中国将比西方国家富裕数倍。
爱尔兰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比很多西方国家都要多。爱尔兰对中国的出口是从中国进口的3.1倍。这是一个宝贵收入来源,需要谨慎管理,而且随着中国财富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一数字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爱尔兰经济学家、伦敦热门播客“多极化”的联合主持人菲利普·皮尔金顿说:“鉴于我们与中国的顺差以及中国在地缘经济方面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爱尔兰需要调整其天然的亲美和西方导向的外交立场,对中国持开放态度,以获得更多贸易和投资的机会。”
欧盟的其他国家也在这样做,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他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后的首次出访就是去北京。访问前,他支持了一项中国入股汉堡港的协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要从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依赖“去风险”,而不是“脱钩”。马丁在前往北京前的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于对“去风险”的强调似乎意味着中国对世界构成了某种生存威胁——中国人对此强烈反对。显然,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世界各地施展力量感到不满。
其实,中国的大部分姿态都是出于防御考虑,比如捍卫其在南海的航线、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机会。在外交领域,北京正在扩大其影响力,促成了伊朗和沙特的突破性协议,并在世界其他出现麻烦的地区提供帮助。
看来,马丁选择与中国接触而非对抗的方向是正确的。下届美国大选后,一旦与中国的关系有了重新调整的余地,预计会有更多的世界领导人效仿。现在存在一种危险,即对一个显然不想打冷战的对手挑起某种形式的冷战,希望更明智的领导人会带头采取应对行动。
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单极世界,也不再自动由西方掌管。我们所经历的时期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美国世纪”。全球化为一些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机会,而这些国家以前被排除在二战结束后成立的众多多边实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国现在要求在全球决策中占据更重要位置。包括沙特、埃及在内的其他一些重要国家加入金砖国家。这些国家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对美元和所谓“美式和平”的依赖。
它们可能会创造一种替代美元的储备货币,这是一个严肃的想法。正是这种共同市场和金融规则的概念催生了欧盟。我们正进入一个更加多变、多样的世界,马丁对中国的访问凸显了这一现实。(作者康纳·莱尼汉,乔恒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