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看不懂,是时代变了,没有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屈辱,麻木不仁【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难懂,主要是因为他的语言风格很特别,有时候会用古文和方言,还有很多难懂的修辞手法。另外,他的文章涉及很多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就很难理解。此外,他的文章思想很深刻,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才能懂。最后,他所处的时代和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他的写作风格和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不一样,所以读起来会有些困难。】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在反革命白色统治之下,先生为了唤醒民众,揭露批判政客或御用文人伪君子真面目,但是为了能顺利公开发表而采用的一种不多见的写作方法,不直叙而要意会,而大多数民众习惯于直叙所以不理解先生文章要表达什么?就变成了看不懂,先生无论是写作方法还是内容,人物刻画非一般作者能为,水平极高。
比如:朱自清的《菏塘月色》类似先生写作手法。
从文章表面看,是在描写月光下的菏塘,菏塘中的月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实际朱自清先生是对自己在反动统治之下,对革命对国家前途的徬徨、迷惑的心里表述。
鲁迅先生不少文章,现在不少年轻人己不是看不懂,而是看出了先生文章的精华,绝妙的写作方法,先生对社会的丑恶、虚伪、残酷,民众的不开化愚昧刻画的维妙维肖,又使先生笔下一个个阿Q活起来了,有血有肉。
鲁迅先生文章看不懂原因有:
①思虑深遂,鲁迅先生作品一般常顾及到深刻社会问题,人性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他的文章一船包含了深思熟虑思想,需要读者写一定思考能力社会经验才会理解。
②文学计巧,鲁迅先生文章在文学上也有独树一帜的作品鲁迅先生,他比喻,象征,反讽,等修词手法都运用十分自如,切换往往多层含意,这给理解带来一定理解层度。
③语境因素,鲁迅先生作品往往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有一定了解才能理解,如果读者对鲁迅先生知识背景了解不足,这些就可能难以理解他的文章。
④语言特点,鲁迅先生他的文字被称为“白话文”先驱,鲁迅先生他的语言是在当时被称为一种“创新”,有些表达和用语与现在有所不同表达,这也给理解带来一定困惑难度。
尽管如此,鲁迅先生文章依然具有文学介值、还有历史价值观,被誉为中国文学现代奠基之作。
不能笼统说鲁迅文章让人看不懂。要分别文体类型,还要区分看懂的具体要求。
一般说来,鲁迅的小说,还是比较好懂的。
中学课本选择的《社戏》《故乡》《孔乙己》,初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就可以看懂。我记得自己上初中时,读《社戏》就感觉很亲切,尤其时迅哥儿和阿发一群小伙伴看完社戏回来路上,偷豆子的一段,简直觉得就是自己儿童时期生活的翻版,特别感叹,鲁迅太了解孩子的心理了:不喜欢看花旦咿咿呀呀的长段独唱,喜欢看热闹的武打动作;一群小伙伴一起撑船,在河面上航行那段,我当时也时读来感觉沉醉,觉得就像自己在现场一样,虽然我生活的地方没有大河,自己也不会撑船。
至于《社戏》中提到的“厚障壁”,《孔乙己》的长衫,《药》里边的人血馒头和夏瑜坟头的花环,《祝福》中祥林嫂捐的门槛,这中间有什么深意,当时不懂,也没有关系,生活会让我们懂得的。
当然,《故事新编》改写古代故事赋予现代意义,似乎要难懂一些,不过,不读也就是了。因为本来就有人认为,这是鲁迅创造力减退的作品,有些近于他的杂文。
说到鲁迅的杂文,要选择经典篇目来看。
他的杂文好像有十六本,不是篇篇经典。有些就是当时的时事评论,为了卖文糊口之作。也不必强行解释为有什么深意。骂人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出汗》,可以不看。
至于经典的《拿来主义》《灯下漫笔》《春末闲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雷峰塔的倒掉》,值得细看,值得反复思考,值得记诵!
还有就是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那才是他心灵的独白。
看懂真的需要了解鲁迅思想和人生观念,我们可以放到自己有了相当阅历之后再来回味。年轻时候,了解点词句毛皮也就可以了。
鲁迅的学术著作普通人可以忽略。
就是他的《中国小说史》《汉文学史纲》《摩罗诗力说》之类学术著作,不是学文科的可以不看。
鲁迅的旧体诗值得一看。
最后说到他的诗歌,成就较高还是古诗《自题小相》之类,他的白话诗,基本是开玩笑,艺术价值不高。说真的,鲁迅不擅长这种文体,就像他不写长篇小说,也算是一种藏拙吧。
读鲁迅,最好直接看原著,不看研究鲁迅的书。
另外一个提醒,最好自己直接看鲁迅的原著,不要看国内专家的研究论文,他们的论文和专著是让我们看不懂鲁迅文章的重要原因。实在要看,看看李长之《鲁迅批判》,还有钱理群研究鲁迅的一些文章吧!
当时的社会太敏感的东西不能写,只能借喻,所以很多都是一般人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