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明朝历史中的一位复杂矛盾的统治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明朝的嘉靖皇帝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作为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长达45年,经历了从初期巩固政权到中后期的长期怠政,为明朝的历史进程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何评价嘉靖皇帝?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充满人文思考的课题。
嘉靖皇帝的执政初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这得益于嘉靖皇帝对权力的集中和强化,他重用了一批贤能之士,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提高民生等,使得明朝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外,嘉靖皇帝还十分注重边疆防卫,他调集重兵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确保了边疆的安定。
然而,到了嘉靖皇帝执政的中后期,他开始沉湎于道教、长生不老之术,疏于朝政。他大兴土木、建造道观,以求得道成仙。这一时期,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一些正直的大臣如海瑞等人上书进谏,却遭到了嘉靖皇帝的打压和贬谪。整个朝廷弥漫着一种诡异、阴郁的气氛,明朝的国力也开始由盛转衰。
尽管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有过不少辉煌的成就,但他的执政晚期无疑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他的个人性格和决策上的失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但是,当我们深入剖析嘉靖皇帝的执政生涯时,会发现这位皇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昏君”或“明君”所能概括的。他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和多重身份的人物。他既是政治家,也是道教信徒;他既有着宏大的治国愿景,也有着个人的私欲和缺陷。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嘉靖皇帝也有他的苦衷。他身处高位,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他不得不与各种政治势力进行博弈和斗争。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追求长生不老,或许正是出于对永恒权力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评价嘉靖皇帝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他。他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王朝的兴衰史,更是一个人性的探索之旅。通过嘉靖皇帝的故事,我们可以反思权力、信仰和个人追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思考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素养。
嘉靖皇帝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他的功过是非,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教训。他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要有治国之才,更要有容人之量、纳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造福于民、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综上所述,嘉靖皇帝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格的历史人物。他的执政生涯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着无法回避的失误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矛盾和复杂性,使得嘉靖皇帝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历史和人性的机会。
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曾经创造过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而且在嘉靖一朝,还出现了严嵩这样的超级大奸臣,把整个朝政给搞了个乌烟瘴气。
长时间不理朝政、20多年不上朝,还出了大奸臣,这样的标签贴上,我们一般会认为嘉靖是个又懒又笨的皇帝,如果不懒的话,怎么会20多年不理朝政呢?如果不笨的话,怎么会让严嵩这样的大奸臣长期胡作非为呢?但是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史料,只要提到嘉靖皇帝,虽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基本所有的材料都评价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意思就是说他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英明,对朝政的控制也非常地严密。
从我们一般对嘉靖的印象,再结合大量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嘉靖的评价会出现很大的出入,那么嘉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按照史学家、文学家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来说,嘉靖是一个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 要说明这点,我们就要从嘉靖的生平说起了。
初登皇位,一个不简单的少年
嘉靖生于公元1507年,当皇帝的时候是在1521年,大约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老爹死了,他作为皇帝老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死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0岁,又没有儿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就应该兄终弟及,可明武宗偏偏又没有兄弟,是他老爹明孝宗的独苗,所以没办法就只好在武宗的堂兄弟里面去选,结果选来选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嘉靖,于是嘉靖就继承了明武宗的皇位。
从亲属关系来说,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同父异母的兄弟,封地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明武宗死后,朝中最能说上话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明孝宗的皇后,此时的太后张太后,另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他们一商量就决定把嘉靖从湖北接到北京来当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
第一,当时嘉靖的年龄很小,才14岁,这样小的孩子也闹不出什么动静;
第二,作为一个王爷来说,突然能继承皇位,当上皇帝,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定会高兴坏了,自然不会想太多;
第三,是张太后和杨延和力挺嘉靖当皇帝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嘉靖也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
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
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
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
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
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
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 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
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
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
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
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
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
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
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
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
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 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
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
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
那么嘉靖费怎么大劲去争礼制,为的是什么呢?其实目的很简单,也彰显了他权谋家的本色——权力。
这个里面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个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而明朝却有两个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另一个祖就是成祖朱棣了,而给朱棣加上祖字的,就是嘉靖。那么为什么嘉靖要给朱棣加祖字呢?其实嘉靖就是这么个逻辑,因为朱棣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而他嘉靖也一样,他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嘉靖的城府能有多深,其目的还是为了权力。
那争礼制这种问题跟权力有多大关系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关系非常大,在明朝来说,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嘉靖在礼制上的争夺,其实争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当他把这个制高点争到了以后,对于任何臣子,对于任何事情以及任何人,就能够达到绝对掌控的效果。表面上看起来嘉靖争的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际上,嘉靖争这些就恰恰体现了他权谋家的特质。
嘉靖朝出过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如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大奸臣严嵩,但即便是这些人,见到了嘉靖这位爷也只能认怂,因为谁都玩不过他。
也正因为嘉靖获得了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嘉靖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其他的皇帝,一般都是崇拜皇位,而非皇帝这个人。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万历皇帝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也照样没事,为什么海瑞出来骂嘉靖的时候,还没怎么骂的时候就名满天下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敢出来骂嘉靖的人就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太稀缺了。
所以当海瑞骂嘉靖的那封奏疏到了嘉靖手上的时候,嘉靖是气得手发抖的,因为嘉靖搞了一辈子的礼制学术,为的就是防范海瑞这种骂他的人出现。那么到后来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呢?还是要保护稀缺物种呀,像海瑞这么二的人,老子是一辈子都没见过。
权谋家嘉靖的最高境界
那么嘉靖玩权谋,最后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可以无视一切规则的境界,因为儒家所定下来的规矩,老子嘉靖可以一概不认,所以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
不过嘉靖的不上朝和后来万历的不上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历的不上朝就完全是跟大臣们怄气,皇帝罢工了,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到后来官职出现了空缺,比如吏部尚书死了要补一个,某个侍郎死了要补充一个侍郎,这些万历都不做声,以至于到了万历晚期的时候,整个朝堂出现了大量的空缺,但朝政就是没人管。
而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政的管控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大量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工人员遍布朝堂,每一个大臣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动作嘉靖都了如指掌;其次虽然小事他基本不管,但他会经常面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他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才睡觉。
再比如说当时的内阁,其实在一个政策发布之前会为皇帝草拟圣旨,这叫票拟,但内阁出的票拟经常被他大篇幅地修改,即便一篇票拟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他也会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一下,以显得大权仍在他手上。
所以嘉靖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规则礼法而已,这就是嘉靖的权力境界。
权力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利用职务直接对事情施加影响,比如嘉靖是皇帝,他可以直接命令某个大臣去替他办件事情;第二层是影响议事的议程,比如内阁讨论财政问题的时候,是将财政主要用在水利上,还是用在军事上,或是用在民生上,这是对议程的影响,属于权力的暗中应用;第三个层次是权力的无形运用,用权力去改变社会,改变整个社会中人的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嘉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
其实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一个化境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权力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说白了这就是玩人了,而嘉靖就是个玩人方面的超级高手。
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嘉靖在用首辅的时候,先把这个首辅立起来,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个首辅,然后在首辅背后安排一个年轻人,并不断地暗示这个年轻人,要这个年轻人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把首辅撤下,把攻击他的人立为首辅,然后在新立的首辅后面再安排一个年轻人。他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在首辅位置上待的时间太长,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就干掉这个人,如此皇帝就握有最终的权威了。
嘉靖最大的对手,严嵩
那么既然嘉靖是一代英主,既然是超级权谋家,那么在他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呢?严嵩当奸臣,一边陷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还一边糊弄皇帝,而嘉靖并不是好糊弄的这点又怎么说呢?
更为奇怪的是,严嵩怎样就在嘉靖这样一个有着凌厉权术的皇帝面前,干了20年大学士,15年的内阁首辅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他非常能干 ,他是最能体会嘉靖心里想什么的人。比如嘉靖晚年的时候经常喜欢写纸条子出来,意思写的模棱两可,他就是要让底下的人去猜,这也是他巩固权威的一种方式,而猜来猜去,也只有严嵩猜的最准,后来严嵩到了80了,严嵩就让他儿子严世蕃来猜,也猜得非常准;
第二在于严嵩非常勤快, 嘉靖手下有大量的特务帮他刺探大臣们的日常,每次特务回来的时候都会报告嘉靖说严嵩特别勤奋,在家熬夜点灯为您写青词;
第三点在于严嵩经常替嘉靖背黑锅 ,比如杨继盛事件,其实就是杨继盛上书说严嵩有五奸十罪,说严嵩是个大奸臣。其实在明代来说,每位内阁首辅都被骂成过奸臣,严嵩被骂成奸臣也不奇怪,但杨继盛的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杨继盛跟嘉靖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您要是不信就去问您的两个儿子,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去问问。这句话坏在什么地方呢?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这是嘉靖最受不了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触了嘉靖的忌讳,就是找他的两个儿子去问,可嘉靖在修道的时候道士就跟嘉靖说过,嘉靖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二龙不见,就是嘉靖的那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必然会在将来当皇帝,所以嘉靖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能相见的,所以杨继盛的这句话在嘉靖看来,就是要害死嘉靖了。
杨继盛的死,其实跟这句话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严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算不了什么, 这其中就牵涉到了严嵩的第四个特征,他是个特别阴柔而且低调的人。
其实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只不过在嘉靖朝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皇帝,他后来就不得不改变了行事的策略,可以说是一个虐待狂遇到了一个受虐狂,两人即相互欣赏,又互相不爽。
比如严嵩之前的首辅是夏言,嘉靖就要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就不上这个当,对夏言非常恭敬。嘉靖见严嵩不上当,就先把夏言贬出了朝廷,把严嵩扶上了首辅的位置,后来又把夏言调回朝廷,让夏言继续当首辅,把严嵩给扒下来,就这么把两人一挪位,夏言就不可能不恨严嵩了。
夏言回来后就天天罗织严嵩的罪名,要把严嵩搞倒,严嵩就带着全家跑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面前,几乎是哭求了,表示自己真没别的意思,就是完全不要脸了,夏言一看严嵩都服软到这地步了,就放过了严嵩。后来夏言被嘉靖找了个理由给杀了,其实到了这里,嘉靖是想动手的,他想借严嵩的手去弄掉夏言,结果严嵩总是不动手,到最后没办法了,嘉靖就只好自己动手了。
在夏言之后,嘉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里就他一个大学士,让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了别人早就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可严嵩呢,不断地上书皇帝,要求增加内阁人数,我一人责任太重,需要有人分担。于是嘉靖就让他自己去选定内阁人选,这是让严嵩自己去延揽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好搞掉严嵩。可严嵩还是不上当,他推脱了自己选定内阁人选的权力。一看这下还不行,嘉靖就给严嵩封了个上柱国的封号,严嵩就说,这个不妥,上只能您用,我是不能用的,严嵩就搞得嘉靖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都不钻。
但是严嵩最终还是没能玩过嘉靖,嘉靖在严嵩屁股后面又安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首辅徐阶,所以当徐阶出现的时候,严嵩也知道徐阶的使命就是干掉自己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搞掉严嵩的。严嵩便又一次表现出了阴柔的一面,他把徐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后就把自己的儿孙都叫了出来,要他们当场都给徐阶跪了下来,严嵩表示自己的儿孙们将来能不能活,就看徐阶了,徐阶也当场答应了严嵩的请求,不过后来对严嵩下黑手的还是徐阶。
严嵩最后的下场呢?其实非常惨,虽然他跟嘉靖过了15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有饶过他,嘉靖利用徐阶扳倒了严嵩,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给杀了,把严嵩的家也给抄了,最终严嵩以87岁的高龄贫困交加而死。据说当人们最后看到严嵩的时候,严嵩可怜地待在别人的墓地里,吃着别人上坟用的贡品,可以说是悲惨至极了。
好了,这就是嘉靖,在历史上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人,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觉得扑所迷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扒开他所有的外衣,他就是一个权谋家,他玩了一辈子的权谋,将他的权谋事业做到了极致, 因此到了这里我想对他的评价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吧——超级权谋家。
嘉靖这个皇帝是捡来的。天上掉下一个粘豆包咋就掉到他头上了,大明其他宗室大概背地里没有不骂当朝首辅杨廷和的,而杨廷和这辈子大概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自己瞎眼选了朱厚熜当皇帝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谁也没长前后眼。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朝第11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6年,六十岁驾崩。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提及嘉靖第一件大事就是“大礼仪”事件,将父亲送进太庙。第二就是“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第三就是一味好道,不理朝政。嘉靖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但也绝非明君圣君 。 他是一个“自私的坏皇帝” 。大明就是从嘉靖死后开始衰落。早年嘉靖可谓意气风发,颇想有一作为,一个16岁少年,没有经过任何帝王教育的皇帝, 能够击败两朝宰相杨廷和,可见嘉靖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而一场“大礼仪”事件,当场打死打伤一百多人,打出了嘉靖一朝的威风,打出了一片天地。实际上,当时明朝的士大夫已经僵化, 不让皇帝认亲爹,不打你打谁。一顿板子大臣们老实了,也确定了自己的地位 。
自恋是嘉靖的第二个特点,他觉得自己足够聪明,神武。可以驾驭一切。完全能够掌控朝局,朝臣的能力高低,清廉贪腐都在他心里 。夏言,严嵩,徐阶都是他利用的筹码。但这三个人又何尝没有利用嘉靖。但实际上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晚年好道,又何尝不是放弃? 嘉靖一朝是大明封建王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如果有一个中兴之主,明朝完全可以浴火重生。可惜,嘉靖不是没有这个这个能力和水平,他是不屑于去做。 而”壬寅宫变”彻底让嘉靖换了一个人。难道嘉靖不知道无法长生不老吗?他显然知道,不过是在逃避。 逃避现实是让唯一的选择。就皇帝这个“职业”而言,嘉靖不是称职的皇帝。
嘉靖在位46年,明朝国事日渐衰微,如同冰山下的火山。随时都可以爆发,谁赶上谁倒霉。这个火山就是嘉靖造成的, 只求自己求天下太平。哪怕死后洪水滔天。这就嘉靖的第三个特点“自私”。皇帝都自私。但嘉靖的自私到了极致。 由于嘉靖的自私,使得明朝士大夫道德水平急速下降。不理事不做事成为平常事。嘉靖头脑极其聪明,极有能力的人,但他的极端自私让他无法施展。嘉靖的坏在于,他不愿意去做事。别人做好做坏与他无关。说 大明王朝,“始亡于嘉靖”,是完全正确的。
嘉靖有才而无德。嘉靖是权谋家、不是政治家。而且党争当时已经开始,始作俑者就是嘉靖玩弄权术的结果,嘉靖是只想享受当皇帝的幸福。而不愿意承担义务。嘉靖他自私,自恋,无德。而极度的欲望使得他成为大明转衰的一个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年号。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
嘉靖在位期间,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宦官权力。但是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一心想求长生,不问朝政,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由于后期痴迷练丹,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蒿横行乱政20年,形成北方蒙古侵扰不断,有时的官员不能为国出力,甚至惨遭屠杀。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加深重。
嘉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武,也有人说他昏庸无道,痴迷于炼丹。但是,不可否认,登基之初确实有所作为,后期痴迷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朝政。还爱虚荣,在北京建造地坛,日坛,月坛,北京外城等。总而言之,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无能的皇帝。
明朝皇帝奇葩多,这已是历史不争的事实。他们中间有喜欢姐弟恋情的爱情皇帝,有喜爱木匠的艺术家皇帝,还有个性十足,几十年不上朝的任性皇帝。或许您会说,应该允许别人应有的爱好,性格等等,但是您别忘了所有的喜好都不能耽误主业,皇帝的主业首先是管理朝政,治理国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明王朝这个二十几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到底经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怎样的人生道路。
朱厚熜上位那真的是上天的眷顾,他的上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他的堂兄,由于没有子嗣,没有兄弟,所以皇帝的宝座送给了朱厚熜。也就是下面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继位之初的一段时期内,确实体现了一位明君应有的担当。不论是整顿朝政,打击贵族势力和宦官的结党营私都是亲力亲为。能够任人唯贤,提拔了很多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贤臣。
用独到眼光选拔军事人才,重用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大力整顿边防建设。
嘉靖皇帝亲自改革科举弊病,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倍出。诸如唐伯虎,李时珍,徐霞客等等。嘉靖中兴就是这一时期大明王朝的写照。
但是到嘉靖中后期,这位皇帝却是耍起了个性。开始迷恋方士,尊崇道教信仰,相信长生不老,大量炼制丹药。尤其是遭到宫女行刺(壬演宫变)之后,性情更是大变。从此二十年不上朝。
后来嘉靖皇帝更宠信奸臣严嵩,使得严嵩挡道,长时间在朝中结党营私,导致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国家综合国力衰退严重。也有人指出,大明王朝从嘉靖皇帝后期开始出现衰退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