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称有人花钱买荣誉之后,一些外国学术荣誉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在北京举行的欧洲自然科学院成员欢迎仪式引发了争议。

《华南早报》2024年5月13日Dannie Peng的报道

世道变了!外国学术奖项在中国遭到越来越多的嘲讽

4月21日下午,一个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机构在北京举行了欢迎新成员的仪式。

这是一个隆重的场合。欧洲自然科学院副院长向六位中国学者颁发了院士证书和金质徽章,诺贝尔奖获得者、德裔美籍生物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与他们合影留念。

第二天,一家名为“中国发展研究院”的咨询公司发表了一篇文章,展示了一张苏德霍夫与该研究院院长王彤的合影。文章称,苏德霍夫在讲话中向王彤表示了祝贺。

但是,最近几天,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合法性、权威性及其奖项在中国引发了海啸般的争议,越来越多的大陆媒体和研究界人士质疑它究竟是学术荣誉还是商业交易。

一些调查显示,可以付费加入该学会。例如,国内媒体《红星新语》咨询了一家提供申请服务的机构,被告知申请人只要支付18万元人民币(24900美元)就一定能入选。

对这一荣誉的批评和怀疑表明,中国社会对外国奖项的嘲讽和免疫力正在不断增强: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西方国家授予的荣誉也受到了更多的审查。

一位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现在是时候批判性地审视崇拜'外国院士'的现象了”。

“东方诺贝尔奖”是如何设立并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根据《邮报》的调查,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有数十名中国人成为了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其中包括一些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人物,从中国顶尖大学的教授到政府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型医院的临床医生。

例如,清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副研究员马繁华于2023年12月当选为院士。

许多声明都将这个总部设在德国汉诺威的科学院描述为“最受尊敬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组织之一”,它拥有1700多名院士,其中许多人还是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和哥白尼奖等世界知名奖项的获得者。

欧洲自然科学院网站主要使用俄语,它在5月3日的一篇文章中说,它与中国科学院或俄罗斯科学院一样“不是国有的”,“我们邀请那些其工作具有学术价值、其成就造福人类的科学家”。

然而,在欧洲,最广为人知的研究机构是成立于1988年的欧洲科学院,这是一家总部设在伦敦的泛欧科学院,涵盖所有学术研究领域,是欧盟的官方顾问。

托马斯-C-苏德霍夫在给《邮报》的电子邮件回复中强调,他从未听说过欧洲自然科学院,也与它没有任何关系。他说自己没有受到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邀请,但没有提供主办方的确切名称。

胥德霍夫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曾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胥德霍夫和他的中国合作者王爱丽称,他应邀在中国的一个活动上发言,不料却被要求与活动组织者的相关人员即兴合影。

世道变了!外国学术奖项在中国遭到越来越多的嘲讽

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C-苏德霍夫出席了欧洲自然科学院在北京举行的颁奖典礼

他说,尽管他“不知道这些奖项是什么”,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向获奖者表示了祝贺。

他还表示,当《邮报》提请他注意此事时,他有一种“被欺骗和愚弄”的感觉,因为活动的组织者使用这些照片暗示了他与“学院”的关系。

在中国学术界,荣誉和名声往往伴随着其他特权,比如在申请科研经费方面的优势。

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说,研究人员不可能不知道他们申请的荣誉的真正价值,但他们被潜在的利益所驱使。

这位科学家说,3月份也有机构找到他,邀请他申请加入该学院。

周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国内科研机构应清理假头衔和有偿荣誉,避免支持投机分子并向其提供资源。

在这篇文章下,一位评论者写道,他曾多次收到类似的申请邀请,特别是有一次,当他询问是否免费时,被告知需要支付35万元。

《邮报》试图联系该学院的中国代表吴继华,但没有得到回复。

在周二接受《红星新语》采访时,吴继华否认该研究院的资质是用来出售的,也否认它曾向申请人收取过费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