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打不过啊!
刘邦之所以能提三尺剑平定天下,其中一个很大原因,便是他该硬的时候能硬。
于其人而言,打得过时,自然当得爷爷;打不过时,也能放下身段做孙子。
白登之围后,刘邦接受了屈辱的和亲之策,原因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匈奴军队确实强大,而且精通各种兵法韬略,久经沙场的刘邦都被其算计和玩弄
开战之初,刘邦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个时候应该炫耀显示自己的威风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求取胜利。我以为现在的匈奴是不能去攻打的。”
可是刘邦的30万大军已经来到边界地区。正准备大举进攻,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狠狠地骂刘敬:“齐国的孬种!以前凭着两片嘴捞得个官做,现在居然敢胡言乱语阻碍我军进攻。”
不由分说,就命人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而刘邦则亲自率军,快马加鞭的进入匈奴人设置的包围圈中,也就是平城的白登山。
事实上匈奴人也不算太笨,人家也有自己的战略战术,作战剽悍不可怕,可怕的是又狡猾又剽悍。
也许刘邦经过白登之战,确实是服软了,至于是否服输,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二、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盟约不算太苛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在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可以看看白登之围后,汉朝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具体代价:
刘邦本来就要嫁过去一个真公主,只是皇后吕雉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不得已,刘邦改宗室女为名义上的公主,其实就是用假公主嫁给冒顿单于而已,并派刘敬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汉朝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各类物资。赔款求和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向匈奴低头,所谓屈辱也是暂时的。
再说了双方能够恢复正常的贸易,汉朝还可以获得重要的战略工具,比如马匹,要知道汉朝其实很缺少军用马匹。
更为屈辱的是匈奴人娶了公主,仍然时常袭扰边界,“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仅仅是规模不大而已。
其三、刘邦需要着力解决国内异姓诸侯王的问题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大封诸侯,其中异姓诸侯王就有七位,白登之围后,韩信、英布等人,对刘邦来说事实上还是隐患。
所以刘邦没有揪着匈奴不放,打了一战,打不赢就收兵不打了!他可能更为担心诸侯王们的拥兵自立,所以把精力都用于削夺异姓王方面,自然对匈奴要忍气吞声,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已。
总而言之,刘邦向匈奴低头,而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上面的三个方面。
匈奴军队确实强大,而且精通各种兵法韬略,久经沙场的刘邦都被其算计和玩弄。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盟约不算太苛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在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与此同时,刘邦也需要着力解决国内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所以他才采取了屈辱的和亲之策。
我是 @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刘邦的军队武力远远不如项羽,他与项羽的的战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一战“垓下之战”也是智斗而胜。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这是冷战时期战争形式的巨大改变,骑兵突袭与大军团集团作战,刘邦显然没有做好准备,职能屈辱和亲政策。
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引出了两个问题:汉高祖时期,汉朝真的很强大吗?和亲真的是屈辱的吗?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汉朝真的强大到能对抗匈奴了吗?
首先说说匈奴的战斗力:
匈奴的战斗力,其实一直是非常强的。在秦朝建立之前,防守中原北部地区的大将是李牧。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怎么样对付匈奴的呢?专心防守,不贸然出击。后来有人觉得他窝囊,派别的将官取代了李牧,并且对匈奴发动了进攻。结果如何?大败!有人会说,此时的汉族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领导核心,战斗力不强。但其实此时的匈奴,才真的是一盘散沙。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此时还未崛起,匈奴还是纯粹的部落联盟。而他们的一个部落,不可能比已经胡服骑射多少年的赵国人口更多。也就是说他们一个部落的战斗力,已经让战国的名将不敢小瞧,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后来李牧确实曾经击败过头曼单于,据记载,那一次歼灭匈奴士兵十余万。这个记载很显然有些虚假。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几乎统一了整个漠北,还控制了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他的士兵总量也才三十万。头曼单于时,连东胡都没有被匈奴兼并,他的士兵总量绝对达不到十万。所以这个战功,很明显是被夸大了。
秦朝统一之后,秦国名将蒙恬也曾经击败过头曼单于一次,但那一次的军力对比是三十万秦军对一万多匈奴兵(这个量是合理的)。而且从那一次之后,秦国便部署了三十万的长城军团,专门用来防御匈奴。由此可见,匈奴的战斗力是如何之强。
而到了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时期,匈奴的实力又再一次得到了爆炸性的增长。先是强大的东胡被吞并,之后是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大宛、辽河、葱岭等地。此时的匈奴,领土面积已经超过了新兴的汉朝!虽然经济上并不发达,但是军队数量已经全面超越汉朝。
说完了匈奴,再说说汉朝
刘邦时期,汉朝刚刚统一,国力如何,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作为皇帝的刘邦,他每次出行时要乘坐马车,可全国上下,却连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找不出来;作为丞相的萧何,更是坐不起马车,只能坐牛车。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中原大地烽烟滚滚七八年,早就已经是民生凋敝了。这样的汉朝,距离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汉朝的内部也不稳定。战争时期,刘邦为了拉拢人心,到处封官许愿。天下太平了,自然需要兑现,于是就有了八大异姓王。这些异姓王每个人都手握重兵,战力强悍。这些人虽然还没有发难,但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除了国力和异姓王的影响之外,刘邦本人的军事能力,也是限制其征服匈奴的主要原因。单以军事能力而论,刘邦顶多可以排在中等偏上水平。韩信早就给他定过性,以他的能力,带兵十万已经是极限了!刘邦之所以能胜利,是他有出类拔萃的驾驭人才的手段。所以像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人才,才会为他所用。但是汉朝建立之后,韩信和刘邦产生了矛盾,刘邦已经不敢再继续用他了。而其他的大将才能都不够,刘邦只能事事大包大揽。所以汉朝的军事指挥能力,此时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汉匈的白登山之战,就能看出内容来了。这一战匈奴的兵力是四十万,汉朝是32万。匈奴的力量本来就占优,但冒顿单于却依然使用谋略,让刘邦轻敌冒进,最终身陷重围。虽然最后刘邦得以逃脱,但这一战也让他见识了匈奴的厉害,明白了自己在任何一方面都处于下风。为了国内的稳定,刘邦遂同意和亲。
我们再来说一下和亲是否真的屈辱到不能忍受
和亲真的是屈辱的吗?其实,这是一个基于汉本位思想而形成的价值观扭曲。和亲,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普遍的现象。欧洲的国家君主细算起来,都是亲戚,这就和大规模、大范围的和亲有关。而蒙古、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甚至女真那样的渔猎民族,互相之间也会和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和亲在国际战略上来讲,是一种最节省资源的和平方式。正如刘邦的大臣娄敬所言:“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冒顿死,则外孙为单于。”也就是说,如果汉朝的公主被送过去,有了孩子,那就是汉朝的外孙。如果这个孩子当了单于,那就相当于匈奴的单于是汉朝皇帝的外孙。那么外孙还能理直气壮地去打外公吗?
其实,娄敬只看到了子孙一层,对公主一层并没有看到。匈奴的社会,单于的妻子阏氏几乎有和单于相等的权力。只要汉朝公主成为了阏氏,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汉匈之间的和平问题。汉朝后来的解忧公主,便是以女子之身,维护汉匈和平几十年的典范。而只要拥有和平,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肯定会更加欣欣向荣。
而且和亲除了争取和平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进行文化交流。汉朝的公主嫁到匈奴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入了匈奴,最终让很大一部分匈奴人融入了汉朝。唐朝时候的文成、金城两位公众,更是把中原的文化和艺术带入青藏高原,为藏族最后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和亲,中国现在的版图和民族结构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我们可以看到,中原王朝的顶点:汉朝和唐朝,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和亲的方式来巩固和平。反倒是宋朝、明朝,标榜着自己绝不和亲,却最终倒在了外患的手上。
而且对于公主来说,有整个中原王朝做后台,嫁过去的身份不会低,绝不会存在“受委屈”的现象。所以和亲于公于私,其实都不算是什么坏事。只不过中原王朝在宋朝以后,自我走向了封闭和妄自尊大,主观上标榜了自己的“高大上”,从而觉得和亲是屈辱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屈辱,明白人自有公论。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刘邦登基不久,让韩王信迁到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以此防守匈奴。
韩王信是原韩襄王的庶孙,由于张良的关系,刘邦很重视他。
韩王信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忠诚,更好地防备匈奴侵扰,将都城定在靠近匈奴的马邑。
韩王信这样做,让刘邦很感动。
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韩王信与匈奴眉来眼去,勾结匈奴,侵扰边疆,最后干脆反叛刘邦。
刘邦接到韩王信反叛的消息,御驾亲征,平息了韩王信的叛乱。
刘邦准备班师回京的时候,听说匈奴在附近的地方侵扰边疆。
刘邦于是带着得胜之师,围剿匈奴。
这次行动,在刘邦看来,是搂草打兔子,殊不知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差一点死在白登山。
逃出白登山后,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无路可走。
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山这一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刘邦与匈奴开战之初,很慎重。
刘邦前后派了十几批侦查人员去匈奴侦察,这些侦查人员回来报告刘邦说:“可以与匈奴开战。”
刘邦还是不自信,派他信任的娄敬去匈奴侦察。
娄敬回来说:“不能与匈奴开战!”
娄敬说:“我到匈奴只看到女人和一些老弱病残者,没有见到一个壮汉,这说明情况不正常。那些壮汉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潜伏在某个地方,偷袭我们?”
刘邦以为娄敬这样说是动摇军心,将娄敬关起来了。并恶狠狠地说:“等我回来收拾你。”
结果,果然如娄敬所料,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山。
刘邦回朝后,放了娄敬,并问娄敬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对付匈奴?”
娄敬提出了和亲,并说:“只有和亲,才是目前可做的事情!”
刘邦问:“除了和亲,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娄敬说:“除了和亲,没有再好的办法了!”
娄敬进一步分析说:“汉朝刚刚建立,军队疲敝不堪,匈奴军强马壮,在军事上很难打败匈奴。再者冒顿单于是个凶残的家伙,对他讲仁义没有作用。他连自己父亲都敢杀,这样的人对他讲仁义有作用吗?与匈奴和亲,单于就是陛下的女婿,哪有女婿其父他的岳老头子的呢?单于死了,他的儿子继位,单于的儿子就是陛下的外甥。陛下的外甥更不会其父陛下。再者,和亲还可以让匈奴得到一笔财富,为了财富,匈奴也会答应和亲。”
于是,刘邦决定与匈奴和亲!
二,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时的刘邦内外交困。
边疆上有匈奴的骚扰,国家内部诸侯王也不安宁。
刘邦登基不久,就有燕王臧荼起兵反叛,之后韩王信勾结匈奴侵扰边疆,反叛朝廷。
除此之外,刘邦对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人也不放心。
刘邦权衡,匈奴只是为了财富抢劫边疆;诸侯王们是既要财富,又要土地,还要抢他的位置。
在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刘邦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暂时对匈奴和亲,以换得边疆的安宁。
然后集中精力,对付国家内部有反叛之心的那些诸侯王们!
与匈奴和亲后,边疆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之后,刘邦集中精力对付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人,并先后剿除了这些有反叛之心的诸侯王,国家内部逐渐恢复了正常。
三,实践证明和亲有利于刚刚建国的西汉。
刘邦驾崩后,儿子刘盈继位、吕后临朝称制,仍然执行和亲政策。
吕后曾经想用战争对付匈奴。
吕后与匈奴开战的原因是遭受到了匈奴冒顿单于的羞辱。
冒顿单于写信吕后说,你死了男人,我死了女人,我们两人都不快乐,不如我们生活在一起,这样你和我都得到了快乐!
吕后召集陈平、季布、樊哙等人商量对匈奴开战。
樊哙表态说:“吕后给我十万军队,我一定踏平匈奴!”
在场的人都不做声。
吕后问季布:“你怎么看樊哙的主张?”
季布说:“我建议吕后杀了樊哙!”
季布的话让所有人惊愕!
吕后问:“为什么要杀了樊哙?”
季布说:“樊哙当着吕后的面说假话!当年樊哙与高祖一起征剿匈奴,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高祖三十万大军都无法征服匈奴,樊哙十万大军能打败匈奴吗?”
经季布的分析,吕后同意和亲,还让人代替自己写了一封屈辱的回信。
回信大意是这样的:
我老了,走路都费力,牙齿也脱落了,不值得您错爱。
之后,送去美女、财富,继续和亲。
到了文帝一朝,文帝站稳脚跟后,也不想与匈奴和亲。
文帝先是写信,用仁义教化匈奴,失败了。
后来与匈奴签订合约,企图以合约约束匈奴,合约对匈奴毫无做作。
最后带着军队征剿匈奴。
当文帝带着军队赶到前线后,匈奴人不知去向。
与此同时,文帝的侄子济北王刘兴居趁机叛乱。
文帝无可奈何,只能回到朝廷,指挥叛乱。
文帝企图用仁义教化匈奴,没有任何作用;用合约约束匈奴也不起作用;用战争更是劳民伤财。
一切能用的办法都使用后,还是对匈奴没有半点作用,最后还是被迫与匈奴和亲。
到了景帝,仍然是与匈奴和亲。
景帝除了与匈奴和亲外,还开放边境贸易。
景帝一朝,相对于来说,匈奴入境抢劫的事件较少。
到了汉武帝一朝,仍然在战争与和亲中争执不休。
主张和亲的韩安国说:“匈奴人就像在天上飞的鸟,不稀罕土地,只想抢劫财富。对于这样一群人,用战争很难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刘邦与匈奴和亲,主观上是迫于无奈;客观上缓解了匈奴对边疆的抢劫,为国内发展经济创造了一个安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