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秦昭王晚年策略东出失误,邯郸之战惨败,河东之地尽失。需要休养十余年,再灭六国,而赵国也在恢复,秦恢复后至少又需要十余年才能灭六国
统一不了。
因为昭襄王在位晚年,秦军曾有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这导致秦国当时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恢复国力。
当时的具体是这样的。
公元前259年,赵国因长平惨败,短时间内无力再组织军队抵御秦军。因而白起便极力建议昭襄王,趁机攻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争取一战灭赵!
赵国打不过,赵王便与韩王联合,找到了苏秦的弟弟苏代,派他到秦国游说。
苏代到秦国后,以赵国愿意主动割让土地为条件,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相范雎,让他劝昭襄王不要攻赵。同时,苏代还成功的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说胜仗都是白起打得,范相国您有什么贡献啊?如果坐视白起灭赵,他日后的地位必然比现在还高。范相国您的位置该如何摆?
范雎觉得有道理,便跑去劝昭襄王。说赵国愿意主动割地,我们不用打。昭襄王也觉得不战而取得赵国土地,赚大了,便采纳了范雎的建议,诏回白起,与赵国罢兵休战。
秦国朝堂上发生的事,起初在前线的白起并不知情。他是回去后才得知内幕。为此,他气的大骂范雎混蛋,同时对昭襄王也颇有微词。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昭襄王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苏代承诺的割地。
然而,这时候的赵国已经做好迎战秦军的准备了。于是赵王便强硬回绝。表示割地是绝不可能的。秦国想要,就派兵来拿啊!
昭襄王听说后,博然大怒,遂起倾国之兵攻打赵国。
秦军出征之前,昭襄王原本想以白起为帅。
但一方面,白起当时染病,不能下床走动。
另一方面,白起认为赵国已有准备。此时攻赵胜算不高。
又一方面,白起在长平坑杀几十万赵军,赵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如果挂帅,赵人必然会顽抗到底。这反而不利于秦军攻赵。
再一方面,白起因为前一年昭襄王不听他的建议,颇有微词,心里那口气还没顺。
综合考虑下来,白起也就拒绝了任命。
见白起不愿意挂帅,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他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只好委派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数月后,秦军杀入赵境。邯郸之战爆发。
前面说了,秦军主帅王陵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让他给白起打下手,能胜任。但让他独立指挥几十万人,他就不行了。所以秦军在围攻邯郸期间,打的磕磕绊绊,仅在邯郸城下就损失了四万多精锐。
战事不顺,秦昭襄王很是尴尬。无奈,他只好再次派人请白起出山。但白起又拒绝了。
这一次他连理由都没说,直接告诉王使,赶紧罢兵。如若不然秦军会遭受更大的创伤。
使者把白起的话转述给昭襄王后。昭襄王非常恼火。因为这时候他再下令退兵,那就等于先前投入巨大长平之战,白打了。这种结局他如何能承受呢?
所以,昭襄王就又一次加注,派白起的副将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然而,王龁的军事才华也不足以统帅几十万秦军。之前就是因为他在长平拿不下廉颇,白起才中途接手。因而,秦军在王龁统领下,还是拿不下邯郸城。
就在秦军在邯郸城下久攻不克时,躲在一旁观战的魏国和楚国均认为时机已到,便各自出兵十万救赵。(“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期间)
赵国见援军杀到,士气大涨,杀出城外。秦军则腹背受敌,死伤惨重。王龁无奈,只得率残部撤退。
然而,楚、魏根本没有放过秦军的意思。继续在后穷追猛打。
王龁率秦军残部打不过,只好直接向西连撤几百里,一直退到了黄河以西。
众所周知。古代打仗,撤退是一门学问。十万人只撤回一万,在古代稀松平常。能把十万人撤回八万的人,都算是名将了。
王龁并非有帅才的将领。因而,秦军的这次溃败,堪称是继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第一大耻辱。具体损失按照《史记》记载,大约在二十万人左右。
并且,这还没算完。
看见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胜秦军后,韩王也派出大军参战。
魏、楚、赵、韩,四国联军合力,拔除了秦国在黄河两岸的军事据点。
这一战后,韩国收复上党郡,魏国收复河东地区,秦军则退回函谷关。
昭襄王自亲政以来占领的地盘,就因为这一次惨败,便丢了一大片。
幸亏楚国当时没收复地盘。不然,昭襄王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又幸亏,四国联军在大败秦军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自相残杀,秦国这才躲过一劫。
如不然,以当时秦军的士气而言。能不能守住函谷关都还两说。
按理说,秦军遭受大败,昭襄王此时应该跟白起搞好关系才对。
然而,他也是老糊涂了。
他在听说白起私下里埋怨“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后,大怒。居然派人把白起赐死了。
试想,秦国的精兵,死了个七七八八。三军统帅还被昭襄王弄死了。
没兵没将的,他就算多活几年,又能如何?
事实上,真实历史也确实是如此。
秦孝文王去世后,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爹,发兵报复魏国。结果秦军被信陵君率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再次打得惨败。
此一战,秦军死伤惨重,失地连连,又是被迫退守函谷关,不敢出战。
庄襄王听说后,非常失落,没过多久就把自己郁闷死了。而信陵君则名震天下。(这也是刘邦为什么会极度崇拜信陵君的原因)
我觉得,如果不是信陵君死的早。秦国统一的时间,可能还会往后拖延。
因为庄襄王死后,实际掌权的吕不韦一直不敢对关东六国开战。而信陵君死后,他第二年就出兵伐魏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太明显不过了。
综上。很多人以为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就有能力统一六国,其实很荒谬。
先不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期间的损失本身就不算小,且不论秦军在邯郸之战期间的损失堪称是元气大伤。
就单说王翦灭楚时,跟秦始皇说“非六十万不可”。就足以看出,六国保存的实力,绝非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可以独吞的。
六十万兵,昭襄王倒是想有,可他哪里拿的出来呢?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六国所做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秦始皇是踩在太爷爷、爷爷、父亲肩膀上,躺赢六国。他为秦灭六国所做的贡献,我们一样也得承认。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国统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位君主,他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始皇,在位56年,如果晚年不犯错误,不杀白起,再多活几年,那么他将会是始皇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他在位56年把东方六国欺负成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六国,六世余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其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不长, 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 。
秦孝公期间,极力支持 商鞅变法 ,把秦国从一个腐朽落后的西陲小国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强国,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后继之君继续推行商鞅变法,才让秦国持续强大。
秦惠文王时期,借助张仪杰出的外交成就, 致力于东出 ,积极参与中原诸国事务,在军事方面更是奠定了秦国东出的基础,一来 收回了河西之地 ,打开东出之门,二来 拿下蜀地 ,为东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军事方面有魏冉和白起,政治外交方面有范雎的“远交近攻”,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能力,世人都说秦昭襄王将六国打趴在地上,就等后人来收尸了,事实是否如此,且看秦昭襄王期间秦国与诸国的较量。
1、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四年 ,秦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援于魏国,魏国、东周国出兵相助,组成三国联军。魏冉向秦昭襄王推荐白起为主帅,双方在伊阙会战。三国谁都不愿因正面与秦军交战,白起抓住机会,各个击破, 全歼联军24万人 ,杀其主将公孙喜。魏韩两国瑟瑟发抖,此后不断割地求和。
2、五国伐齐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 ,秦国联合赵、魏、韩、燕共同讨伐齐国。齐国经过邹忌变法国力强盛,成为仅有能对抗秦国的诸侯国。齐国趁燕国内乱侵入燕国,后又灭了富庶的宋国,引起了各国忌恨。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派人游说诸国讨伐齐国,最终五国联军由燕国乐毅率领,攻入齐国, 齐国最后只剩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差点灭国 。五国伐齐后 齐国国力锐减,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 ,而且齐国对赵、魏、韩等国怨恨,后来眼睁睁看着秦国蚕食诸国也不救援。
3、鄢郢之战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 ,楚国为报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仇,欲联合诸国进攻秦国。秦昭襄王先发制人,派遣白起率大军进攻楚国。白起顺汉江而下,先后 攻克楚国别都鄢城和都城郢城 ,烧毁楚国王陵,楚王被逼迁都自保, 楚国军民死亡过百万,长江以北大片土地纳入秦国版图 ,此战过后楚国国力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抵抗秦国。
4、华阳之战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 ,魏赵联军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秦国,秦国派遣魏冉、白起率军救援。双方交战于韩国华阳, 魏赵联军大败,15万人被杀 ,秦军趁势进攻魏国,欲灭亡魏国打通进军齐国的通道,魏国向诸国求援,燕、赵等国准备发兵救援,为防止诸国联合攻秦,秦国接受魏国割地求和条约,撤军。
5、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 ,秦国进攻上党。上党本是韩国要割让给秦国的,却被上党郡守送给了赵国。战争初期双方主帅为王龁与廉颇,后双方换将, 秦国为白起,赵国为赵括 ,长平之战爆发,赵军全军覆没,40万降卒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时期积攒的国力荡然无存,再也无法阻止秦国东出。此战 白起攻打至邯郸城下,差点灭亡赵国,无奈秦昭襄王听从范雎之言下令撤军功亏一篑。
从上面5场战役可以看出来, 秦昭襄王时期齐国、韩国、赵国、魏国、楚国都差点被秦国灭国,只有燕国距离太远还无暇顾及。 所以大胆猜测,如果秦昭襄王载多活10年,白起也没有被赐死,强强联合,六国岂不是粘板上的鱼肉?
不要说秦昭王多活几年就能统一六国,就算老天再给他20年阳寿,他也不能统一六国!
不要以为打败赵国就可以很快的一统天下!
事实上,秦昭王死后四十年,他的曾孙子秦始皇才统一天下。
不要因为秦始皇是秦国人,他统一了天下,就认为他的十八代祖宗都比六国的君臣厉害!
事实上,苏秦曾经合纵六国,统帅六国之军,打得秦国都不敢出门了!
苏秦也是和秦昭王一个时代的人物!
历史结局,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敢说,那个国家一定会赢!
假如长平之战赢家是赵国,秦国就会象赵国一样走向衰落。
后人看历史,或多或少存在“马后炮”,因为知道结局了,就看不起六国的君王和军队,认为他们都不行,反正最后都被秦国消灭掉了!
所以很多人感觉秦国非常了不起,进而认为秦始皇的祖宗十八代都了不起。
事实上,就像下围棋,对手不同结局就不同!
秦昭王遇见了战国四公子:魏无忌、平原君等高手!所以他没有能够统一天下!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战国四公子都不在了,六国人才匮乏,而秦国人才济济,嬴政雄才大略,王翦、蒙恬等将帅英姿勃发,李斯等文臣又是来源于六国。
六国人才本来就是青黄不接,而且还跑到秦国去了,秦国自然而然在秦始皇时期就非常厉害了!
再就是秦始皇没有遇到非常强劲的对手!
秦昭王的时候,六国中有实力,也有雄心壮志想统一天下的大有人在!
秦王、赵王、齐王、楚王这四个人都想让自己的国家来统一天下。
难道屈原就不想自己的楚国来一统天下吗?如何理解他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路漫漫”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学家会很浪漫的告诉你,就是:他自个的心境和心路历程!
历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可以理解为:楚国统一天下的路呀,很漫长,我经常在想合纵连横的计划呢!
历史上,屈原首先是一个六国连横的外交家,他曾经出使齐国,主张连横就是联合齐国来争夺天下的主动权,最终好让楚国来统一天下。
只是这个计划被楚怀王否定了!
如果楚怀王能够一如既往的信任屈原,那么屈原很有可能帮助楚怀王一统天下!
那么,最后屈原就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是非常有可能一统天下的,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不是说秦王的,首先问鼎中原的就是楚王!
而楚怀王就是问鼎中原的人的后代,难道他真的不想一统天下!
还有那个赵惠文王,他也是赵武灵王的后代,祖上也是非常厉害的角色,他决定长平之战大打出手,40万赵军与秦军打了三四年,这个不是赵国要争夺天下,是什么?
不要因为赵国失败了,秦昭王胜利了!
就去否认赵国曾经的雄心壮志,打战,不就是要打天下吗?
赵王的雄心壮志,为什么后人就是看不见呢!
可见,楚怀王和秦昭王时期,是战国时期最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天下局势还不明朗,楚国、秦国、赵国、齐国这四个曾经的霸主,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秦昭王时期,天下局势未定,六国人才济济,战国四公子都非常活跃,合纵连横,鹿死谁手都不好说!
任何“马后炮”都对秦昭王有利,但是历史不是“马后炮”,要把秦昭王放入战国时期来看,才能更好的了解他,可见即使再给他20年,他也不能统一天下!
因为他的对手太强大,而且和他是同年人,这就注定了秦昭王这盘棋,最后只能交给他的后代来继续对弈下去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 @龚柳辉
题主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但是如果可以假设的话,可以探讨一下。
一、秦的地理位置
从确认为诸侯国开始,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要想发展必须扩张,首先要有足够的地盘养育足够的人口,其次是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西扩张,这一点秦的历任君主都在做,至秦昭襄王时期,站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可以再扩张的地盘了,另一个就是向东扩张,在秦昭襄王时期,已经有迹象同时也有计划的向东在扩张,只不过山东六国还没有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所以,阻力是有的,并且很大。
二、实际扩张时间
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1年去世,而秦实际完成六国统一在公园前222年,中间间隔了近30年的时间,考虑到后续两任君主时间较短及嬴政前10年左右基本没有亲政,所以折合下,就给昭襄王15年的时间完成统一。
这中间会发生很多事情,一是秦的实力还不允许,二是各诸侯国与秦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大抵对秦是对抗的状态,特别是在秦昭襄王的后几年基本没有对外用兵,倒不是秦的战斗力不行,而是连年战争需要养精蓄锐,这一点昭襄王自己也很清楚。
三、秦的优势
1.体制优势
秦依法治国,可以做到全民皆兵,以军功升迁封侯,整体军队战斗力会很强。
秦标准化做的非常好,兵器通用性好,在战斗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君主作为及群臣作用
考虑到执政期间的情况,秦昭襄王还是一位非常有作为和想法的君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在位期间也能用贤臣,可能像李斯等臣子不会出现,但会出现其他类似能臣,假以时日统一六国也是没有问题的。
四、年龄问题
秦昭襄王去世时为75岁,如果再执政15年将达到90岁,这个时候,人的锐气和进取心都会减弱,因此秦的进攻势头是势必会有所减弱,时间会延长至20年甚至更长。
综上,秦会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