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士和英国有什么深仇大恨_哪有什么深仇大恨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士和英国有什么深仇大恨_哪有什么深仇大恨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请问中国人对英国人有没有向对日本人那么咬牙切齿那样深仇大恨?英国人历史上也对我们发动鸦片战争呀!火
第一,日本是为了 ,而英国只是为了抢点钱,为了开拓市场。动机上日本严重的多;第二,日本把侵华战火烧遍了大半个中国,三千多万军民死伤,对中国的伤害要严重很多;
第三,中日现阶段的利益冲突激烈化才是最根本原因。日本为了对抗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有意拜鬼挑起冲突,而中国也为了打压日本针对其行为激烈抨击。
丘吉尔制定疯狂计划,密谋联德突袭苏联,英苏之间有何怨仇?
“ 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丘吉尔的一生,也确实在践行着这句话。
此前,曾有英国媒体曝出解密文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整个欧洲一片疮痍。
作为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却已经在让英国军方做计划,策划怎么进攻苏联的事情了。
甚至为了能增加己方的胜算,丘吉尔还提出,可以把已经投降的纳粹德国的军队,重新武装起来,用来攻击苏联。
那么,英国和苏联之间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深仇大恨”,让丘吉尔不顾全世界的反战浪潮,甚至不惜放出魔鬼,要重新武装纳粹德国的军队,用来攻击苏联呢?
如果说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斗争,那么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领头羊,就算要跟苏联冷战,也应该是美国着急。
为何英国比美国更着急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确定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说起。
1945年2月4日到2月11日,在雅尔塔皇宫内,举行了一次确定战后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的首脑会议。
按照 历史 课本中的说法,这次会议最主要的结果,就是协调了苏联和英美之间的关系。
这个结论当然没错,但它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英美是两个 ,不是一个整体。
在雅尔塔会议中,看似美苏达成妥协了,然而这个妥协,在英国人眼中,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功利一点说,雅尔塔会议是美国鉴于苏联的实力,在实际上承认了苏联在战后,对东德在内的中东欧地区,拥有主导的地位。
从整个世界格局的划分来看,这是符合当时美苏双方的实力对比的。
再直白一点,虽然打赢了二战,同时美国对 社会 主义苏联不太待见,但也不愿意在当时就跟苏联开战。
基于这个背景,只能承认根据苏联对二战的贡献,拥有对欧洲事务一半的话语权。
对美国来说,有了苏联这一半话语权存在,那么饱经战火的西欧,根本无力独自对抗苏联,间接的也就让美国拥有了欧洲的另一半话语权。
相比于二战前,美国在欧洲事务上的话语权,只能是建议,而不是决定,这自然是很大的一个进步。
但是与此同时,它严重伤害了英法两国的“传统利益”。
一战以后确立的国际秩序中,俄国对欧洲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
整个欧洲中,除了少部分东欧 之外,基本上都是英法两国说了算。
现在二战打完了,法国由于表现不佳,彻底失去了宰割世界的权力。
英国自诩为“三巨头”之一,但在分割世界权力的雅尔塔会议上,根本没有得到任何额外的利益。
因为苏联的存在,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直线下降,甚至还因为美苏两国的互相妥协,迫使英国不得不在欧洲事务上依赖美国。
这对于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国政客们来说,当然是一种失败。
更重要的是,如果接受这个结果,那么政府对骄傲的英国国民,没办法交代。
政客们必须向人民回答这么一个问题:
英国作为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还是曾经的世界霸主,为何明明打赢了二战,最后划分利益的时候,得到的东西比二战前拥有的还少?
丘吉尔提出要进攻苏联的计划,其实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份作战计划,等于是间接地告诉英国人民,之所以我们划分到的利益少了,是因为苏联划分到的利益多了。
这是典型的转移矛盾,寻找替罪羊的办法。
之所以选择对苏联制定作战计划,而不是美国,逻辑也很简单。
英国靠自己,根本打不赢美苏任何一方,如果要找一个目标开战的话,那么只能跟别人合作。
而英苏之间,随着纳粹德国的覆灭,已经没有合作的空间了,只能跟美国绑定在一起。
综上所述,丘吉尔之所以在二战刚一结束,就命令海军做出这么一份计划,实际上是因为英国国内,对自己霸权地位失去的不满,以及对雅尔塔体系确立的二战战后国际格局不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让英国比美国更敌视苏联的原因。就是 英美两国经济体系的基本盘不同。
直白一点来说的话,英国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岛国,不管是二战前,还是二战后,英国的经济体系,都是建立在殖民体系之上的。
但美国不同,用现在的话说,当时美国的经济体系,其实就是“世界工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美国成了全球主要 之中,本土唯一没有遭到袭击,还可以大规模开工建设的 。
这就好比疫情之中,中国率先阻断了疫情传播,实现经济复苏一样。当时的美国,不仅技术领先,工业体系完善,更重要的是靠着二战中发战争财,积累下来了庞大的财富。
美国一个 的gdp,在1945年占到全球56%,真正的“富可敌球”。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再加上完善的工业体系,让美国成了全球经济的“世界工厂”。
别管你是什么意识形态的地方,想要复苏经济,恢复民生,就必然要用到美国生产的商品。
就连苏联,在经济刚开始复苏的阶段,也要用大量能源,去跟美国置换各种工业产品,甚至粮食等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经济基础上的对立不那么严重,那么自然而然地,美苏之间就是政治军事上的对立,也远没有冷战开始以后那么严重。
可如果再把视线转移到英国身上,你就发现完全与美国相反。
二战以后,英国想要经济快速复苏,就必须加强对各殖民地的剥削和吸血。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压迫剥削得狠了,反抗起义自然也就多了。
没有苏联之前,世界各国的殖民地独立运动,是零星的,不成规模的,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
但有了苏联以后, 社会 主义的意识形态迅速在全球传播,最容易落地生根的地方,就是西方列强曾经的殖民地。
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洲,太平洋。凡是有殖民地存在的地方,简直就是 社会 主义运动的温床。
反过来,凡是 社会 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的地方,多半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这个时候,苏联的意识形态,就成了策反英国殖民地的直接源头了。而被策反了殖民地,英国基于殖民地之上的全球经济体系,就无法维系,英国世界性大国的地位,就没办法保障,三巨头的身份,更加名不副实。
如此以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苏联输出革命,英国殖民地兴起独立运动,英国殖民地独立运动,损失英国殖民地经济体系,促使英国更加敌视苏联。
到了这个时候,不管丘吉尔愿不愿意,英国和苏联之间的仇恨,都已经没办法缓和了。
英国想要保住自己的殖民经济,世界地位,就必须把苏联搞垮,熄灭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星星之火。
相反的,苏联要扩大 社会 主义阵营的影响力,也不太可能在西欧发达 策划,只能在广大亚非拉地区的穷国中间传播思想,而英国正是在这些地方,拥有最多殖民地的 。
从这个角度来看,二战初期,英国为何比美国更加敌视苏联,就一清二楚了。
因为二战刚结束时,苏联的存在和意识形态,首先伤害到的是英国经济的根本,而不是美国的。
那么英国有没有可能,变得跟美国一样呢?
答案是不可能,一方面当时的英国没有这个实力,没有这个人口,也没有如此完善的经济体系。
其次,如果英国选择跟美国竞争“世界工厂”的地位,那么就得跟着苏联计划打美国。
这事二战前他们干过,但是二战以后,不可能再干了。
因为英国还指望着美国的经济援助来复苏经济呢,怎么可能跟美国抢果子吃。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二战结束后丘吉尔计划对苏联的进攻,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再来说一下丘吉尔这份疯狂的作战计划,为何被束之高阁。
直到几十年后,过了保密期,被媒体公布出来,大家才得以知道问题的答案。
这个原因可以从英国国内,以及国外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英国国内来看,民众很多时候是盲目的,但他们的选择不会作假。
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按理来说是有功的。
但是战争一结束,丘吉尔和他所在的政党就被英国民众选下台。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民不能接受,战争打赢了,但英国的国际地位反而下降的事实。
如果站在理智的角度上来看,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因为英国的地理, ,人口等等问题共同导致的。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二战以后的国际格局里,英国的体量,就只能占有现在这么一个不尴不尬的地位,不可能继续当霸主了。
你把丘吉尔换成别的什么人,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但民众才不管那些,甚至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因为英国没能在战后分得更多利益,才把首相选下台的。
作为一个政客,丘吉尔也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意识到,但是凭借着直觉找了一个替罪羊,那就是苏联。
可惜当时的英国,仅靠自己已经无法抗衡苏联了。
这才逼得丘吉尔在这份计划中,又是准备联合美国,又是准备要武装纳粹德国的军队。
这些所有的疯狂,归结起来其实就一个原因——英国自己的实力不够了。
这又引出来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国际层面的因素,影响丘吉尔这份计划最终被束之高阁。
直接一点来讲的话,就是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并不想直接跟苏联来一场大战。
这一点丘吉尔本人是一清二楚的。
正如前文所说,当时全世界兴起的反战浪潮,以及美国偏居一隅的地利优势,暂时占据“世界工厂”地位,带来的经济优势,都促使美国根本没有跟苏联一战的动机。
这种前提下,就算丘吉尔把所有纳粹德国的投降士卒都武装起来了,不过是重复被苏联打败一次的过程,不可能取得胜利。
明知道美国不会支持自己,偏偏这份计划,别看是丘吉尔让英国军方做的,但最大的依仗,其实是美军。
这就好比中国足球队准备去跟巴西队踢一场比赛,最开始想的是请艾根廷队来当外援,这还有的一打,如果阿根廷队这个外援根本不来了,那么这场比赛自然就失去了意义。
综上所述,丘吉尔这份疯狂的计划,之所以最终被束之高阁,从英国国内看,是因为二战结束以后,丘吉尔很快就离开了 人的位子。
而从国际层面来看,是因为美国最开始并不想直接跟苏联打一场热战,英国自己又打不赢,自然只能束之高阁。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丘吉尔计划武装纳粹德国投降士兵,去突袭苏联这事,其实有蛮多教训可以汲取。
首先,如果站在以古鉴今的角度,这件事在此证明了,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根本没有所有的友好 ,或者说敌对 。
只有 裸的利益,才是决定跟他们关系的基础。
二战过程之中,如果没有苏联牵制德国,在后期作为反攻德国的主力,仅靠英美同盟,早就被德国打到伦敦去了。
英苏之间,也算是一起扛过枪的老交情。按理说就算翻脸,也应该有个缓冲的时间。结果丘吉尔在二战刚一结束,就已经准备这计划反攻苏联了。
什么同盟,什么战争会造成的伤亡,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唯一能决定英国会怎么选择的,只有利益。
这跟东方 的 ,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其次,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 的进步,一个 的综合国力,越来越依赖于自身本土,想要靠殖民,经贸联系,甚至国际影响力这种比较虚的东西,争夺话语权,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战以后,英国吃亏就吃亏在自己的本土实在太小了,人口太少,地盘太小,以至于根本没办法跟美苏,以及后来的中国这么庞大而内部高度集中的 抗衡。
而英美之间,对待苏联问题时,在不同时段,不同的选择,又证明所谓的“军事同盟”,也是虚假的。
如果双方找不到共同的利益,那就算彼此时表兄弟,美国也不会为了英国,就直接跟苏联开战。
责编:Thalia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