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何其芳诗歌《预言》赏析和何其芳《预言》原文及其赏析,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何其芳诗歌《预言》赏析和何其芳《预言》原文及其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何其芳诗歌《预言》赏析

《预言》是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代表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何其芳诗歌《预言》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预言》原文

何其芳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预言》赏析

《预言》称得上是一首写得比较好的朦胧诗。所谓朦胧诗,通常是指诗歌主题的模糊隐约,或者不确定性。原因有三种:一、意象跳跃,之间缺乏连贯;二、情趣属个人特定,不易为大众体验;三、意象与情趣之间仅有隐约的暗示,而无明显的关联。我之所以把《预言》称为朦胧诗,主要原因就在第二种。

的确,仅从文本上来看,我们很难明确地指出这首诗的真正主题。诗人所说的“年轻的神”到底是指什么?是指爱神吗?或者就是诗人心仪的姑娘?又或者是诗神缪斯?假使看做是深挚的友情大体也说得过去。但是,既然我们要做赏析,那就一定要找到一个最贴切的主题,能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接近甚至一致。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这是一首爱情诗。联系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我们得知:《预言》首发于《燕泥集》,这本诗集是何其芳在1931至1935年大学期间写成的。1932年夏,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姐杨应瑞,这段短暂的恋情由于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初恋很可能就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其中,当然也包括这首《预言》。因此,我们不妨就以爱情诗为主题来做这首诗的赏析文字。

首节写爱情女神的到来。所谓“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这里采用的也是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首先为下文营造声势,创造氛围。虽然爱神的脚步如叹息般轻柔,但诗人却能在林叶萧萧和麋鹿细碎的蹄声里分辨得清清楚楚。这就说明,诗人早就在企盼爱神的到来,在预言(所谓预言,或许就是指曾经的梦境)中早已听到并牢记爱神的脚步声。这两个有关声响的意象,同时还提供了诗人所处的环境,——那就是渺无人烟的神秘森林。很快,爱神由远而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她银铃般的歌声了。尽管这时还未见其人,但从那如银铃的歌声里,我们可以想见她超凡脱俗的清新与美丽。首节着重声音的意象,而声音具有隐约若是、朦胧两可的性质,这也和诗人面对爱神来临时恍惚如梦、犹疑不定、患得患失的情绪相一致。

第二节描写了爱神栖息的天地,同时也是诗人向往的乐园。这一节中几乎都是视觉的意象,如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等等,场面很美,很温馨。诗人虽然没有从正面描述爱神的形象,但通过详细描写她生活过的环境,则她本人的形态和气质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旁敲侧击的写作手法,比起直接抒情和正面描述,显得更加婉转含蓄、摇曳生姿。这样的场景一定曾经出现在诗人的梦里(这和题目“预言”又联系起来),因此,才会有“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诗人所描绘的温郁而明丽的南方的景物,与他见到爱神时欢欣愉悦的心情也恰相融合。

第三节里,诗人请爱神停下小憩,以便倾诉自己对她深切的思恋。诗人请爱神坐的不是一般的椅子,而是虎皮铺就的褥子。之所以用虎皮来修饰,不仅是为了同密林的环境相映衬,同时也是为了增加诗歌的声色之美,即所谓“因情敷采”。如“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酒和夜光杯。试想,普通士兵喝的酒怎么可能会是葡萄酿的美酒?而装酒的杯子更不可能是夜光的宝杯。同虎皮的褥一样,这些都是为了艺术的要求而进行的夸饰。以上是题外话了,下面转入正题。此刻,为了迎接爱神的到来,诗人用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点起火堆,在火堆旁唱起沉郁又高扬的歌。通过这组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诗人多年以来因等待所致的忧郁和苦闷,以及他对火热爱情的执着与坚忍,并希望借此来打动爱神的心。

第四节的“不要前行”,表明爱神并没有被诗人的痴情所感动,这就令诗人感到无比震惊与恐慌。于是,诗人便描绘了一幅神秘森林的真实而可怕的夜景,企图借此劝阻爱神留下。这幅画面鲜明、生动、新颖,震撼人心,相信每一位路过的读者都会在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鲜明表现在描绘出了景物独有的性状和特征。如古老的树,它的树皮上有野兽一样的斑纹,而树藤则是半生半死的、像蟒蛇一样交缠着。它的生动则表现在视觉与听觉的立体描写,使人有身在其中的真实感觉。它的新颖,表现在这些意象是诗人的独创,前人还从来没有这样写过。如形容密林里的寂静:“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这一节的景物写得越是恐怖吓人,就越能表现诗人对爱神离去的不安与绝望。

第五节“一定要走吗”,表明诗人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虽然爱神执意离去,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怨愤与责备,相反,却自告奋勇地为她引路,为她歌唱,给她手的温存,并用深情的眼睛给她力量和勇气,鼓励她不要害怕,勇敢前行。如果这时诗人用绝望的语气以写尽心中的悲哀,或者用沉痛的笔调来抒发无尽的柔情,我们自然无可厚非,并且相信这样写也一样能获得成功,达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诗人此时就像一座隐忍不发的火山,他的心态表面上显得平静而旷达,他所做的行动也极富自我牺牲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发现:后者却能更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所忍受的无比的痛苦与绝望,以及对爱情无比深挚和纯粹的情意。所谓“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节写爱情女神的离去。虽然诗人表面上做出了十分大度的妥协,然而当爱情真的远去的时候,诗人毕竟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悲哀与失望。同首节相照应,爱情女神像微风一样轻轻地来、又轻轻的去,没有留下一句话,只留下无边的寂寥与伤痛。这样写,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咀嚼和回味的空间。

这首诗的意象多用想象中的虚景和幻景,现实和梦境仿佛混合在一起,大背景是一片幽远而神秘的森林。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则是诗人由初恋的憧憬、犹疑、甜蜜转为失恋的惊愕、痛苦、绝望等复杂迷茫的感情。诗人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意象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创造出来的意境也显得虚幻迷离,充满神秘的色彩。虽然初恋和失恋并不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却是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的经历,因此,虽然这首诗里抒发的只是诗人一时的独有的情趣,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反复地咀嚼,还是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并产生共鸣的。

返回目录

何其芳《预言》原文及其赏析

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何其芳《预言》原文及其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言》原文: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像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一九三一年秋天

《预言》赏析:

《预言》是诗人19岁时写下的对自己爱而不能得的初恋的“预言”。

第一节,诗人把自己心仪已久的恋人比作“女神”。诗人选择了“麋鹿”,用它走过树叶、苔径时的足音,暗示自己在期待恋人来临时的敏感和紧张心情。“叹息似的足音”和“细碎的蹄声”,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细腻、温柔和小心,将一个刚刚涉足爱情之海的青年人的微妙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他的那份纯真,不免要引起人的爱怜了。

第二节所写是诗人的猜测。但同时也是他的“明知故问”:“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玄机”也许就在于,不正面表示欣赏女方的花容月貌,而是借极具南方风情特征的气候的“温郁”、“月色”和“日光”的皎好、“百花”与“绿杨”的摇曳百态,委婉地托出自己的爱慕之心。一个“合眼”,一个“睡在”,活生生地画出多情才子的身影与心态。“如梦的歌声”在这里暗指诗人一瞬间的“幻觉”,它与这句诗的前半部分相成谐趣,彼此衬托和映照。最后一句,则以非常节制的笔法,透露了对于爱情的独特体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爱是难以忘记的,但青年时代的爱情却又容易像一片秋风中的落叶,一缕微波,被岁月的尘土轻轻遮住,或在不觉之中渐渐淡忘。

从第三到第五节,作者对心中恋人的感情“倾诉”一气呵成,他把诗的和收尾合成一处,让人感受到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对生命的宣泄。在我们面前,展开了这么一幅画面:他邀请姑娘在“虎皮的褥”上落座,用秋天拾来的“落叶”为她点起温暖的篝火;他请求姑娘听他“低低地唱起”“自己的歌”,就在那“沉郁又高扬”的火光前,他尽诉衷肠,袒露那隐藏的心曲。这让我们想到;在人的青年时代,人们往往是通过渲染爱、张扬爱来呈现自己生命的意义的。这种“渲染”和“张扬”不事矫饰,率性而为,真情袒露,美妙有如天籁。所以,面对自己的爱人,忘情地唱着歌,执手与爱人同行,同时以目传情,但愿两人天长地久。至此,作品的情绪推向了。

最后一节,全诗的情绪陡然一转,色调转向灰暗。因为,作者预感到,自己的爱情原来是一场幻梦,一切犹如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作品开头早就有的朦胧“预感”终于得到证实:“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巧妙的构思是《预言》的突出特点。首先,诗人将神话人物作为抒情的对象,将全部的思绪寄托在“年青的神”上,“年青的神”的行踪与诗人内心的独白交织在一起,亦神亦人,神人交织,使诗歌充满了神话般的梦幻与迷离。其次,这种独特的构思还体现在诗歌采用的回环式结构上。诗作围绕着“年青的`神”的悄然降临、“我”对“年青的神”的诉说以及“年青的神”的无语离去,构成了一个回环式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诗人的思绪同样是富于变化的,开头是惊喜与激动的,“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而结尾则充满了惆怅与忧伤,最后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无语的梦而已,诗作前五节对充满的爱情的呼唤与渲染与后面的戛然失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言》的语言精致、优美,韵律和谐,使全诗洋溢着动人的美。全诗共分六节,每节分为六行,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押韵,但是整体上第一、二、四、六行韵脚较为一致,诗歌读来具有的美感。此外,作为注重融合东西方诗学的诗人,何其芳的《预言》中明显地具有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如诗中“年青的神”、秋天的落叶、古树、微风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预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初期所作,当时他作为一个19岁的青年诗人,对唯美主义文学倾向十分迷恋,他怀着一颗唯美的心去看待生活、看待艺术。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和伤痛时,便更加向艺术世界中寻求唯美主义的梦。《预言》就是诗人当时的一个美好的爱情梦。何其芳自己谈到早期作品时也曾说过:“这一段短暂的日子我颇为珍惜,为我做了许多好梦。”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诗文创作。1935年北大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山东莱阳、成都任教。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至1947年两次去重庆工作,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主编、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诗集《汉园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何其芳诗稿》,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文论集《关于现实主义》《关于读诗和写诗》《论红楼梦》等。有《何其芳文集》行世。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