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几年,一提到东南亚,大家较为熟悉的可能是越南、柬埔寨,因为他们还处在工业化发展的早期,充满了无数的商机,甚至有很多生意人和投资客已经掏出真金白银,期待在那里复制中国过去的经济奇迹。
但从宏观研究的角度,马来西亚,其实是一个更有趣、更值得研究的国家,特别是对中国来说更具借鉴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结合马来西亚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现状,它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地球村,而马来西亚华人群体的现状,或许就映射了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国际地位。
下面,我们先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说马来西亚像一个缩小版的地球村。
一个缩小版的地球村
首先,马来西亚作为当年的亚洲四小虎之一(亚洲四小虎是指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仅次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因而得名),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开始承接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正式开启了第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虽然也经历过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但经济都很快恢复发展的态势,人均GDP也在2021年达到1.1万美元,正好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为1.2万美元,Worldbank统计)。
图:马来西亚人均GDP:1960-2021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马来西亚三大产业占GDP的比例为:农业: 6.30%,工业: 24.0%,服务业: 58.6%(2022年数据,Worldbank统计)。马来西亚,既是世界上两大油棕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盘驱动器生产国(特别是后者,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主要产业覆盖电子,半导体,微芯片,集成电路,橡胶,油脂化学品,汽车, 光学设备,制药,医疗设备,冶炼,木材,木浆,伊斯兰金融,石油,液化天然气,石化产品,电信产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产业结构较为均衡,既不像南美、中亚等发展中国家那样高度依赖原材料出口,也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呈现出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马来西亚,既有原材料领域的石油、天然气、橡胶,也有中高端的电子、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广泛覆盖了现代经济运行的上中下游。
因此,在经济方面,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正好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也覆盖广泛,非常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世界经济体系。
那么,在这样一个缩小版的经济体中,华人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马来西亚的社会与人口结构。
马来西亚华人的经济成就
在过去,马来西亚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口岸,同时还受到英国的殖民影响,因贸易和劳工而来此定居的移民较多,特别是华人与印度人。现在,马来西亚的人口总数为3357万(2021年数据,Worldbank统计),除了土生土长的马来人以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各族比例分别为马来人70%,华人22.7%,印度人6.6%,其他种族0.7%。
图:马来西亚民族主要构成,从左到右分别代表华人、马来人、印度人
虽然华人只占22.7%,但他们在马来西亚的经济活动中,几乎是碾压式的存在,或者说,华人几乎掌控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数据:
2017年马来西亚40大富豪中,华人占了九成;
马来西亚只有10%的公民纳税,而华人占了其中的80%至90%;
马来西亚众多上市公司属于华人,包括四大电讯公司之一的U-Mobile,以及大众银行、联倡国际银行和丰隆银行;
华人拥有马来西亚70%的中小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囊括国计民生;
马来西亚各大报社基本上都是华人的,如星洲日报、诗华日报、联合日报、东方日报国际时报等……
甚至,我们可以单独拿连续12年稳居马来西亚富豪榜榜首的华人郭鹤年来举例,他一个人旗下的产业已经足以影响到马来西亚的民生问题:
-
面粉产量占马来西亚市场的45%;
-
航运运载量占全马远洋运输总量的20%;
-
糖产量占马国80%,占国际糖业市场20%;
-
嘉里粮油占中国食用油市场的40%。
图:马来西亚华人郭鹤年
因此,在马来西亚,经商可以说是华人的强项。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有观点认为是华人骨子里就非常勤劳,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更愿意吃苦;也有观点认为很多移民是来自广东、福建等地,天生就具备商业冒险的精神。然而,即使我们不去纠结原因,光是看看这些勤劳睿智的马来西亚华人所做获得的经济成就,的确令人敬佩。
看到这里,你不觉得这个缩小版的地球村,很像是现实版全球经济的映射吗?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14.12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为17.93%,如果算上海外华人,那么和马来西亚的华人比例(22.7%)就非常接近了。
而在经济方面,中国制造更是被冠以“世界工厂”的名号,目前GDP总量据世界第二,但如果只看工业增加值,(据工信部统计)2022年已超40万亿元,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而且中国还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然而,在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却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认为中国存在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可能性,因此不惜发动贸易战,希望以技术封锁、产业脱钩等方式来阻止中国的发展。
经济成就的背面-失意的政治
现在,回到我们缩小版的地球村,马来西亚华人也同样面临类似的挑战:与华人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人在政治上一直受到排挤和边缘化。
其实,马来西亚的华人并非对政治不感兴趣,他们也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不但组建有华人主导的政党(比如,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维护华人群体的权益),而且在担任各种政治角色,包括政府部长、国会议员、州议员以及市镇市议员等,在社会运动和公民团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图: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但这依然无法扭转华人群体在政治上的劣势,马来西亚政府曾多次推行明显具有歧视性的政策。在经济层面,政府曾规定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所有上市公司中马来股东持股不得少于30%。在教育上,大学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对中文教育也采取打压态度,规定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中学都领不到政府的津贴。
不少政客也发表过歧视华人的言论,比如2008年马来西亚政客阿末依斯迈尔在地方选举中曾抛出“华人寄居论”,他说马来西亚华人“切莫尝试像‘美国犹太人’一样,在掌控经济之余,得寸进尺要掌控政治”。甚至有极端政党多年来一直都在明目张胆地提倡所谓的“马来人至上原则(Malay Supremacy)”。
这个原则是不是听起来很像特朗普在发动中美贸易战时那句“美国优先(American First)!”的口号?和中国在世界上遇到的处境类似,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领域的成就也被本土马来人视为威胁。不过,除了经济领域的威胁之外,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政治劣势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是人口因素。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当时华人占整个社会的人口比例为37%,但到了2021年滑落到只有22.7%,这在政治上就让华人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设想,现在马来人的数量是其3倍多,而占比较少的华人却几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占据人口多数的马来人自然会感受到巨大的威胁。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巨大的人口变化?一方面,是华人普遍经济条件较好,女性受教育程度也高,导致生育率较低;另一方面,是马来人受宗教信仰的影响,生育率普遍较高。这样“一加一减”的作用之下,造成了50多年来人口比例的巨大落差。
毛主席曾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注意,他所说的朋友和敌人,并非是绝对的概念,这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人口的绝对数量与相对占比,会对政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还是外交,都离不开更多的朋友与更少的敌人。
反观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自己人是越来越少,而难以团结的朋友和敌人却是越来越多,想要彻底扭转政治上的劣势,确实不容易。
第二,是文化因素。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是华人社会高度重视的事情,在马来西亚也是一样。虽然身在他乡,但当地华人对中华文化依然有着强烈认同。
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马来西亚华人从小就被送去中文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他们都在中文环境下接受教育。大部分华人都能在英语、马来语、普通话以及中国方言之间自由切换。
然而,重视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却在一定层面上成为了华人在政治上的阻碍。
在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中,中学被划分为国民型学校和独立中学,前者以马来语和英语为教学语言,后者则以中文教学。因此,独立中学也就是中文学校,教材方面,早期参考中国台湾的中文教材,后来也开始采用中国大陆的教材。
图:当地的独立中学(中文学校)
不过,政策规定,独立中学无法得到政府的资源支持,主要来自华人群体的筹资与捐款,学费也比国民型学校要高。但大部分华人都认为,语言和文化是深深绑定的,必须学习中文才能保持文化传承,即使要多花钱,有经济条件的华人更愿意将子女送到学费较高的独立中学。
这样重视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的行为,本来是件好事。可长期以来,这种教育方式也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文化保守意识,使得不少华人固守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拒绝接纳其他文化。即使生活在多民族混合的马来西亚,他们也对华人群体以外的政治、社会问题不感兴趣。
而且,马来人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与中华文化完全不同。这导致华人与马来人之间,在种族矛盾之上更叠加了宗教文化的差异,使得双方在政治上的敌对更是难解。所幸,马来西亚自独立建国以来,主流的政治联盟虽然非常重视维护马来人的利益,但也兼顾了其他种族的利益,政治形态一直处于较为温和的状态,也没有发展成伊斯兰至上的政教合一、或其他极端化的政治形态。
但是,在近几年的选举中,随着伊斯兰党的逐渐兴起(2023年在大选中获得43个国会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被当地媒体称为“绿色海啸“,未来马来西亚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可能会更宗教化、神权化,华人与主流马来人的文化与宗教隔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图:伊斯兰党的崛起
第三,是军事因素。
在军事方面,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的参军热情都很低,这也间接影响了其政治地位。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原因感到疑惑,参军对华人的政治地位有何影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
2010年,马来西亚国防部长阿末扎希在国会称:“2008至2009年,只有26名华裔参军,仅占新兵总数的0.29%”,他为此而质疑“非马来人爱国精神不足”。“非马来人”,其实指的主要就是华人。
也许,是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好男不当兵”、“惟有读书高”等民间说法耽误了华人参军的热情。就连梁启超也曾感慨道:“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何相反之甚耶!”
可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军事一直都是和政治深度绑定在一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军国大事”的说法,对内团结动员、对外抗击敌人,一直都是国家政治中最重要的事务。即使是现代,军人群体对国家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埃及、阿根廷、缅甸等发展中国家甚至长期是由军人执掌政权。
而且,由于军事活动会涉及到社会动员、民族团结、爱国精神的宣导,在现代也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也仍然在推行成年男性必须参军的强制兵役制。
在参军爱国这件事上,还有一个很好的现实案例:在美国,针对黑人等族裔的种族歧视,一直是其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面。而黑人群体最终在1960年代成功获得选票权的背后,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柴火”是来源于他们在二战时积极参军、为国捐躯所奠定的根基。
在马来西亚,一方面,是军队实行志愿兵役制,华人普遍经济条件不错,而军队又是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任何国家的军人,相对于平民,都是牺牲多、奉献多而回报少,受传统观念与诸多现实因素影响,从军自然对华人吸引力不高。另一方面,自独立建国以来,马来人在掌控国家大权的同时,一直牢牢掌握着军队,通过各种明里暗里的规定与潜规则,不欢迎华人参军。
图:以马来人为主要构成的马来西亚军队
目前来看,这两个方面阻碍华人参军的因素在短期内都难以改变,未来华人在军事领域的参与度依然难以提升。
当然,由于政治是一件错综复杂的话题,以上提及的3个因素(人口、文化、军事),也只能部分解释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处于劣势的原因,还有英国殖民结束后的历史遗留问题、政党间的斗争等其他因素也对其政治生态有着不小的影响,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马来西亚华人的现状=中国的未来?
下面,让我们回到本文的主旨:马来西亚作为一个缩小版的地球村,马来西亚华人群体的现状(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是否会是中国在未来世界中国际地位的映射呢?
毕竟,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相同点。
凭借着中华文化骨子里的勤劳,华人虽然只占当地人口比例的22.7%,却对当地经济具备碾压式的统治地位,但也因此受到马来人的警惕,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层面不断对其进行打压和限制;而中国也只占全球人口比例的17.9%,却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制造业门类齐全,工业增加值更是遥遥领先,这也引起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敌意,主动掀起贸易战、产业脱钩等手段来遏制中国发展。
在前文中,对华人处于政治劣势的原因做了人口、文化、军事三方面的具体分析:生育率低造成人口比例逐渐减少、文化隔阂难以消融、军事参与度不高。无论从哪方面看,马来西亚华人未来的政治劣势地位都难以扭转,甚至有恶化的可能性。
这是否预示着中国的未来?未必。
首先,从人口方面来看,中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一,2022年的数据是14.12亿,排名第二的印度是14.02亿。但是,据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175,排名倒数第五,对比印度是2.011,中国的人口也正式在2022年开始负增长。未来,最为确定的一件宏观事件就是中国将失去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而且人口占比还会不断下滑,因为全世界的生育率还有2.314,远高于中国。
图:上-中、印、美的人口总数;下-中、印、美的生育率,1960-2021
按照毛主席那套“朋友搞多敌人搞少”的说法,中国和马来西亚一样,“自己人”也会越来越少。但如果我们看天平的另一边,却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生育率高,而且占据人口的绝大部分(70%);但在全世界,多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也因生育率低下而不断减少,未来世界的绝大部分人口增量会来自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这可都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看到这,也许你会理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人就高度重视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即使在困难时期也一直坚持对外捐助和援建;后来,在2013年中国又推出“一带一路”,再次扩大与欧亚非国家的经贸往来,加强各大洲之间政治、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些,都是以“交朋友”的方式来提升国际政治地位的破局之道。
不过,能否成功地“交朋友”却又离不开文化因素。马来西亚华人就因为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区别,在种族之上叠加宗教问题,导致和当地马来人之间的隔阂。放眼世界,无论我们将中国看做东方儒家文化的代表、还是看做社会主义的代表,都很难找到文化相似的国家,较为接近的日韩、新加坡、越南等国却又和美国深深绑定。
从宗教角度出发,世界几大主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虽然相互之间冲突不断,但究其根源,都同出一脉,属于相信”造物主“的一神论。中国虽然名义上有儒家、道教、佛教三分天下之说,但大多数国人可能更偏向无神论,与几大主流宗教之间必然存在隔阂。
剩下的还有印度教和佛教,但印度一直执著在”龙象之争“的意识形态中,不但多次在边界挑起军事冲突,甚至在2020年之后开始驱逐合法居留印度的中国人,对在印经营的中方企业也百般刁难,想要与之交好,概率极低。至于佛教,主要是分布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他们也普遍比较“佛系”,他们倒算的上是与中国在宗教文化等方面隔阂最少的国家。
还有一种极为有趣的观点,认为中国未来也可以像美国那样进行普世文化的输出。该观点认为,美国文化本来也并非普世文化,而是由于冷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遥遥领先,独霸全球,因此美国文化就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被全世界其他地区所接纳。换言之,只要国力足够强大,就可以实现这种超出宗教、语言和其他历史因素所影响的强势文化输出。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虽然也面对文化方面的挑战,但要远优于马来西亚华人的处境。因为:
-
马来西亚华人面临的是信奉伊斯兰教并掌握主要政治权力的马来人,双方在教育、语言、信仰上都格格不入,文化隔阂很难调和;
-
但中国所面临的世界,虽然也存在语言、宗教上的差异,但好在世界不是铁板一块,文化多样化就意味着潜在的机会;
-
而且,中国还有希望通过综合国力的提升,来输出自己的“强势文化”,这样或许能够打造出一种超出宗教、语言和其他历史因素影响的文化输出,借此来消融文化隔阂。
但马来西亚华人却很难有这种输出“强势文化”的机会,因为综合国力的背后,不只是经济实力,还包括其他实力,比如说:军事实力。
和马来西亚华人专注经商,几乎绝缘于军事不同,中国多年来所积攒的军事力量丝毫不逊色于经济成就。
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当年,正是毛主席那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语道破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核心变量。从那时候起,党中央以及后来成立的新中国,一直都重视发展军事,而且是全方位的重视:不但要做到海陆空等多军种的全方位覆盖、军事工业也要独立自主、甚至还提前对太空领域进行军事方面的储备。因为他们都没有忘记这个朴素的道理:没有军事力量支撑的政治是脆弱不堪的。
试想,当下的中国已经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全球化的巨大利益,但同时也面对美国的打压与封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
-
如果没有坚强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如何赢得他国的尊重、如何获得政治与外交的话语权?
-
如果因缺乏实力而得不到尊重,又如何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如何确保商贸路线的安全?
-
如果只能被动接受他人主导的游戏规则,商贸路线也无法保障,那又如何能捍卫全球化下所取得的经济利益?
反观马来西亚,如果华人也广泛参军,在军队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或许他们也能获得更多的尊重,政治地位和话语权都会大大提高,很多带有歧视性的经济、教育政策也很难推行。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经商致富固然重要,但政治上的较量,不能单单凭借经济实力和政治协商。
而且,放眼当今世界,很多政治行为也都受到军事力量的重大影响。美国近期与日韩领导人在戴维营会晤,散发出浓厚的冷战与结盟姿态。日韩之所以会如此配合,在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两国自二战结束以来都在军事上都高度受制于美国。
图:美日韩领导人在戴维营会晤
2021年,缅甸政局突变,政治人气最高、最受商人和老百姓拥戴,集“人权斗士”、“缅甸之花”等美誉于一身的昂山素季,也无法阻挡掌控军队的敏昂莱所发动的军事政变,结局是昂山素季被捕入狱,她背后所代表的民盟也黯然出局,政权重归军方。
俄乌战争,更是敲响了西欧各国的警钟,就连对“二战”抱有深刻教训、一直秉持去军事化政策的德国,也重新开启了再军事化。在2022年6月3日,德国联邦议院投票批准了一项1000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英国路透社称,这笔基金将使德国国防开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军费开支国。
德国媒体则认为,此举将帮助重建“冷战结束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德国联邦国防军”。总理朔尔茨更是公开表示:“该基金令德国军备开支出现‘量子级飞跃’,是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回应。”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理性的德国人应该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再军事化”,也许他们以后也无力在欧盟维持自己的“正义”了。
现在回来看中国,中国当下的军事实力处在什么水平?自己人说的也许不准,我们不妨通过一些海外媒体的报告来做参考: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3年5月29日报)2023年,中国军队在全球火力网(Global Firepower, GFP)军事实力排名中位列第三。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印度和英国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该排名考虑了每个国家的军事装备和部队数量以及其财政状况、地理位置和可用资源等因素。
-
(德国之声2022年6月13日报)美国五角大楼新近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拥有超过350艘战舰和潜艇,按数量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按吨位算也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陆军拥有一百万现役军人。空军则拥有2250战机,规模排名全球第三。从军备支出来看,美国的军备支出虽然仍是中国的三倍,但中国的军费一直稳居全球第二。
图:世界主流国家的军事支出1950-2022,纵坐标从上至下依次为其他、俄罗斯/前苏联,中国,美国,其他北约国家;来源:ACDA,SIPRI
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中国军队自1979年的对越战争以来一直缺乏实战经验,在信息化建设、联合作战、先进武器的质量与数量、人才与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距离真正的现代化军队也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此,最高领导人也明确表示过中国军队的发展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完成现代化改造,并在本世纪中期建成世界级的现代化军队。因为,只有具备这样的现代化军队,才能让中国有底气以自身力量以及依照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去捍卫其全球利益,而不是帕斯卡口中那“只有正义没有武力的无能之辈”。
结语
综上,本文主要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的现状及其对中国未来国际地位的借鉴意义。想要把这两者做对比的起因是这个群体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马来西亚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恰好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产业结构也较为均衡,俨然是一个缩小版的地球村;其次,当地22.7%的华人人口占比又恰好和中国17.93%的世界人口占比接近,但这两者都凭借着自身的勤劳、智慧与付出获得了远超其人口占比的商业成就,令人敬佩;然而,华人巨大的经济成就也引起了当地马来人的敌意,叠加文化、军事等因素的制约,华人一直在政治上受到打压和排挤,这和中国在全球化之后的经济崛起,成为“世界工厂”之后遭遇的贸易战、产业脱钩又是无比的相似。
不过,在深入剖析制约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地位的种种因素之后,其与中国当下所处的国际环境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虽然和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样,存在生育率低下,人口不断减少,与其他文化和民族之间存在隔阂等问题,但中国面临的是一个由不同种族和文化构成的多样性世界,不同于马来西亚华人所面临的马来人占绝对多数(70%)的局面,中国可以”交朋友“的机会更多。
此外,中国和马来西亚华人群体还有一个更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独立自主且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马来西亚华人由于自身参军意愿较低和其他历史原因,几乎100%失去了在当地军队中的影响力,这也对他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而中国虽然还未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军队,但综合军力已是全球第三,军备支出更是仅次于美国。这都是未来在国际环境中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政治外交的话语权、参与游戏规则制定、保护商贸安全、捍卫经济利益的坚实后盾。
从现在看未来,马来西亚华人是否能扭转过去的政治劣势,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一些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隔阂和军事参与等问题上暂时还看不到解决之道。但对中国来说,不但可以从马来西亚华人的成就与不足中吸取经验教训,中国自身的条件与国际环境也充满了更多机遇,前途更加光明。
很多人都听过200多年前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其实,他还有后半句鲜为人知:“不要打扰这头雄狮,就让他一直沉睡下去。“
要知道,觉醒,并不是最困难的,真正难的是不要再次陷入沉睡。这是因为伴随成功的往往是骄傲与自满:自古以来,骄兵必败。对中国来说,唯有坚守理性,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去借鉴他人、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充分抓住时代的机遇,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
HQ丨编辑
HQ丨编审
微信公众号柏粒田丨作者
微信公众号柏粒田丨图源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