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近日,第七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这个始于2015年的机制,多年来在两国政策协调、消弭分歧误解、凝聚共识上扮演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欧关系闹出不愉快等背景下,中德还能坐下来谈判沟通,总归是一件好事。不过,这并不能掩盖后默克尔时代,中德关系遭遇了诸多成长中烦恼的事实。

出访北京之前,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电动汽车、俄乌冲突等问题上对中国放出“狠话”。鉴于德国“红绿灯”执政联盟正式破裂,明年2月将举行大选,绿党背景且主打对华强硬牌的贝尔伯克批评北京不排除是为选举做准备。不过,仔细观察,这只是德国近年来对华政策转向的缩影。

尽管朔尔茨2022年上任后两次访华,展现出了与北京相向而行的意愿,但柏林方面一些举动却显得南辕北辙。9月,德国军舰不顾中国反对穿越台湾海峡,这是22年来的头一次。2023年朔尔茨政府发布的“中国战略”文件中,将北京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横向来看,柏林对华外交政策呈现出矛盾化、分裂化;纵向来看,当前德国与传统对华外交战略渐行渐远。

在西方世界里,德国与中国建交时间并非最早,但两国却是大国关系中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的典范。从施密特到科尔,再到施罗德,柏林一直秉持务实理性的对华外交政策,将经济置于中德关系优先位置。施罗德任内,甚至还提议将中国拉入G8,组建G9。这其中的逻辑一方面在于中国的确能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和机遇。几十年来,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德国企业从中国尝到了不小甜头。另一方面,德国在20世纪后期仍是“非正常国家”身份以及区域大国,中国也刚刚进行改革开放,因此两国在全球地缘诉求等方面鲜有利害冲突。

默克尔上台后,德国已从区域性大国转变为全球性大国,柏林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崛起的中国。对北京患上“焦虑症”的华盛顿也不断向德国等全球盟友派发遏华“作业”。

不过,默克尔并未“意气用事”,也没一味唯美国马首是瞻。执掌德国16年期间,尽管面对国内外压力,但默克尔政府努力淡化价值观外交,用超脱的、前瞻性的眼光客观看待中国,在处理中德关系上掌握好了平衡,捏好了火候,展现了务实性,保持了自主性。在美国封杀华为5G设备、指责中国疫情防控等诸多涉华问题上,默克尔都没有跟随华盛顿的节奏。16年总理生涯中,她一共访华12次,是与中国互动最频密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通过与中国合作,德国扛过了2008年经济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等多重挑战。得益于默克尔为中德关系不断铺路架桥,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

21世纪初,德国便成为欧洲经济火车头。英国与欧盟“分家”后,德国进一步站稳了欧盟C位的位置。中德关系由此超出了双边范畴,也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枢纽。换句话说,中德关系如何打交道,也影响着中欧关系走向。

后默克尔时代,朔尔茨也尝试延续前任的对华政策,但德国政府显然未能弥合“党争”和路线分歧,在拜登政府制定的对华战略中也未能找准平衡点。在这次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上,北京提出中德关系不应受第三方影响,希望柏林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采取积极务实对华政策。中国已把中德关系的症结说得再清晰不过。

当前德国经济低迷,被西媒讽刺为“再次沦为欧洲病夫”。近日一份报告显示,德国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7%,在经合组织38个成员国中排名垫底。美国是德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场。特朗普2.0时代即将开启,如果华盛顿重拾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等为内核美国优先政策,这无疑将是德国经济的噩梦。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很难让中德关系相向而行,恐怕只会给两国关系添堵。在华盛顿可能“靠不住”之际,柏林有一万个理由与北京维护好关系不受颠簸。从默克尔时代汲取政治智慧,对德国而言无疑显得迫切、必要。

当前德国面临的处境和挑战也与当前整个欧盟相似。近日默克尔公开发声:欧洲的利益与美国并不总是一致,欧盟应在对华关系中找到自己的方式。这句话值得欧洲各国多多体味。

(编辑:冬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