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目前控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乌东顿巴斯走廊与亚速海沿岸。从卢甘斯克到赫尔松的弧形地带,俄方已打通陆桥连接克里米亚。卫星地图显示,俄军沿着奥斯基尔河构建的三层防线,混凝土工事密度达到每公里12个火力点,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支点。
乌东四州在战前贡献了乌克兰28%的工业产能和17%的农业出口。马里乌波尔钢铁厂、北顿涅茨克化工厂等关键设施的易手,直接削弱了乌克兰的经济造血能力。顿巴斯地区60%的煤矿和80%的锰矿资源现处于俄控区,这对依赖重工业的乌克兰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国际刑事法院3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俄占区存在系统性征用民用设施的行为。哈尔科夫州35%的粮仓被改为军事仓库,扎波罗热40%的医院床位转为军用。但俄方援引《日内瓦公约》第53条,声称这些是“军事必要”的临时征用。
乌军夏季反攻受挫后,西方援助出现疲态。美国最新军援包削减了57%的炮弹供给,德国提供的豹2坦克仅有43%处于战备状态。俄国防部9月数据称,其炮弹产能已达北约国家总和的3倍,形成独特的“炮弹经济学”优势。
俄乌双方在接触线两侧的排雷作业持续了8个月仍未完成。联合国排雷行动处报告指出,乌东雷区密度最高达每平方米5枚,远超科索沃战争时期的纪录。这种“焦土防御”虽然迟滞了对方推进,但也让未来重建成本飙升数倍。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