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帝赵匡胤(927年-97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也是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通过陈桥兵变推翻了后梁,建立了后周,并在960年禅让给儿子赵光义,即宋太宗,从而开启了宋朝的历史。
关于赵武帝赵匡胤的儿子数量,史料记载并不统一,但较为公认的说法是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是:
1. 赵德昭(后来被废太子)
2. 赵元佐(早逝)
3. 赵元僖(早逝)
4. 赵光义(即宋太宗)
赵匡胤的继承问题在历史上颇有争议。原本的太子赵德昭因为涉及谋反案被废除太子身份,最终赵匡胤选择了赵光义作为继承人。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后继位,即宋太宗。
赵匡胤的儿子们的结局如下:
1. 赵德昭:被废除太子身份后,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据说最终被赐死。
2. 赵元佐:早逝,没有留下更多的历史记载。
3. 赵元僖:同样早逝,关于他的生平信息不多。
4. 赵光义:继承了父亲的皇位,成为宋太宗,他在位期间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并开始了对辽国的北伐。
赵匡胤的家族在宋朝建立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皇室家族,宋朝的统
治一直持续到1279年。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结局都不好,除次子刘闳早早病逝外,其余几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嗣位与皇位的争夺。嗣位是指太子之位,也称储君。然而对于古代王朝来说,嗣位与皇位就像是一堆烈火,凡是去争的人差不多都成了飞蛾。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是位公主,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38年,直到十年后才有了长子刘据。之后,次子刘闳、三子刘旦、四子刘胥陆续出生,但他们的生年又没有记载。稍晚出生的五子刘髆也同样生年不详。六子刘弗陵生于公元前94年,当时汉武帝已经62岁,距去世仅剩七年时间。
那么,汉武帝的这些儿子,最终都是什么结局呢?
太子刘据
刘据出生于公元前128年,7岁时被立为太子,母亲是皇后卫子夫。刘据出生时汉武帝已经29岁,可谓“老来得子”,喜上眉梢。汉朝男子早婚,29岁的年龄差不多都能抱上孙子子了,对于将子嗣视为国本的帝王来说,更是越早越好,可是汉武帝这个儿子却是千呼万唤使出来。所以刘据的出生对于汉武帝来说意义非凡,何况汉景帝与汉文帝都没有活过五十岁,汉武帝能否超越父祖两辈尚不可预判。因此,汉武帝对刘据寄予厚望,视作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刘据剧照)
可是越到后来,汉武帝越来越不喜欢刘据。总结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卫家势力太大。刘据的母亲卫子夫是皇后;舅舅卫青是大将军,征伐匈奴建功无数,威望甚高;姨夫公孙贺同样功勋卓著,劳苦功高,后来还荣升丞相;至于卫氏族人其他成员也都位高显贵。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外戚集团的存在,由不得汉武帝不重新审视皇位的继承人选。显然换掉刘据,就是摆脱外戚势力左右朝政的一个釜底抽薪的方法。但是,现实中诸多因素又决定了汉武帝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只能渐渐冷落刘据,等待恰当的时机。
二是汉武帝同刘据的施政理念大相径庭。汉武帝开边兴利,四海宾服,于是战争便成不可替代的手段,但是这些高昂成本又不得不让百姓去买单。另外,汉武帝个人生活也非常奢侈,诸如巡游、封禅、求仙问道,不胜其烦,如此更在无形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结果民间被搜刮的不堪重负,依然改变不了入不敷出的现状。而做为旁观着的太子刘据明显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主张内敛政治,与民休息。从汉武帝的内心来说,其实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某些施政弊病,但是在生前他不可能去附和刘据,相反现实中的挫折会让他对刘据产生厌恶情绪,归根结底,汉武帝有刚愎自用的一面。
三是随着其他儿子的降生,汉武帝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公元前117年之前,汉武帝又增添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次子刘闳、三子刘旦及四子刘胥。虽然无法准确推断出他们各自的年龄,但他们的存在明显会对刘据的太子之位产生威胁。因此,就在公元前117年三月,由剽骑将军霍去病牵头,丞相庄青翟等二千石高官联合起来,奏请汉武帝为上述三子封王。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哥,为表弟出头情理之中。可是汉武帝原打算对三个儿子只封侯,不封侯,所以拒绝了大臣们的请求。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封王之后需要到外地就藩,而封侯只享用食邑,没有封地,可留在京城。但是谁也不能挑破这层窗户纸,所以庄青翟率领一帮大臣继续上疏,最终经历“三辞三让”,汉武帝总算答应给刘闳、刘旦、刘胥封王。由此可见,不排除汉武帝想在太子问题上“留一手”的打算。
(卫青剧照)
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卫青去世,卫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92年,公孙贺家族因巫蛊之案被灭,受株连的还有阳石、诸邑两位公主,卫青之子卫亢也被处死。转年,巫蛊之案继续发孝,江充等人乘此构陷刘据。而汉武帝躲在甘泉宫静养,任由江充折腾。故此,刘据蒙冤,连面澄汉武帝的机会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好在母亲卫子夫的支持下起兵自保。而在汉武帝看来,刘据有政变夺位之嫌,于是命丞相刘屈氂率重兵镇压。最终刘据兵败,携两子出逃,后躲藏于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西)一农户家中。汉武帝悬赏追杀,刘据自尽,二子死于乱刀之下。卫子夫也自尽。
(卫子夫剧照)
汉宣帝继位后,给祖父刘据追加谥号为“戾”,由此给刘据定性于图谋叛乱。因此,刘据起兵的动机愈发扑朔迷离。不过,后人多认为刘据是正当反击。
齐王刘闳
刘闳是个苦命的孩子,被封齐王时大约六七岁光景,就藩七年从未回过京城,母亲王夫人在他被封王之前就去世。齐国盛产食盐,渔业发达,是西汉最富庶的诸侯国,所以汉武帝有刻意关照刘闳之意,就像当初汉高祖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一样。可是刘肥英年早逝,继承王位的长子刘襄寿命比父亲还短,而刘闳还未成年便去世,因此有“齐地不宜封王”之说。由于没有子嗣,刘闳死后封国被除,谥号为“怀”。
(刘闳剧照)
燕王刘旦
刘旦受封燕王,母亲李姬,性格最似汉武帝。从刘旦内心来说,早就对皇位垂涎三尺,但他也明白有太子刘据在,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因此也就安分于燕国藩王。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巫蛊案发,朝廷局势突变,在位燕王25年的刘旦内心开始躁动起来,于是,密切关注着京城动向。
刘据去世之后,刘旦开始幻想皇位,因为他是武帝健在的长子,按“宗法制”最具继承皇位的资格,所以确信皇位非自己莫属。可是汉武帝直到病重也没有立太子的举动,刘旦再也沉不住气了,于是鼓起勇气,派使者到京城一面探听消息,一面奏请汉武帝允许自己到京城戍卫,实际上就是张开嘴接馅饼,等着汉武帝传位于自己。
其实在刘据死后,汉武帝内心便有了继承人选,所以非常讨厌自作多情的刘旦。于是,汉武帝怒斩燕使,还削去刘旦三县之地以示警告。可刘旦终究不死心,汉武帝去世后,他立刻又打起了皇位的主意。刘旦的底气不光是资历,他认为汉昭帝并非汉武帝亲生,而是大臣们搞的阴谋,所以他联合宗室欲图起兵。朝廷提前察觉此事,昭帝派使臣前往燕国责备训斥一番,刘旦表示悔过。但没过多久又与上官桀等人勾结,再次图谋不轨。上官桀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受左将军一职,由于受霍光排挤而心生不满,所以和刘旦一拍即合。可是这次行动依然扼死摇篮,按律不可再次饶恕刘旦。最终刘旦自杀,妻儿子女被贬为民。
广陵王刘胥
刘胥是刘旦的兄弟,同为李姬所生,受封广陵王。广陵封国在吴越地区,素有渔、盐、铜矿之利,武帝认为那里“人心轻浮”,于是告诫刘胥不可作威作福,抚民为上。汉昭帝继位后,马上对刘胥进行了一番安抚,又是送钱,又是送地,还增加了食邑一万户。所以得到好处的刘胥表面上还算安分。
汉宣帝继位后继续对刘胥施行安抚政策,四个儿子均被封王,所需封地由朝廷割给。然后刘胥最终还是没有抵住皇位的诱惑,篡逆之心与日俱增。后来刘胥主动联络楚王刘延寿(刘邦之弟楚元刘交六世孙),并很快煽动起了刘延寿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二人遂达成默契:事成之后,刘胥称帝,刘延寿恢复祖上最初拥有的23座城池的封地。
其实当时诸侯国的实力与汉初诸侯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刘胥与刘延寿不过蚍蜉撼树、自取灭亡,当年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眼下的蕞尔小国能有什么作为呢!果然还没等起兵,朝廷便来兴师问罪。结果刘延寿被处死,刘胥免罪。
(刘贺剧照)
经此打击,刘胥反而越挫越勇,但他明白起兵是指望不上了,因为树大招风,还不起作用。于是改用老招数,装神弄鬼施法术诅咒,杀汉宣帝于千里之外。其实这个招数对刘胥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早在汉昭帝在位时候他就用过,而且刘胥相信汉昭帝早逝就是因他巫术显炅,后来昌邑王刘贺只坐了27天的皇帝,也拜巫术的功劳。可是,这次不仅不灵验,而且很快被人告发,于是朝廷很快派人前来问罪,刘胥自杀,封国被除。
昌邑王刘髆
刘髆生年不详,受封昌邑王,他的母亲就是汉武帝眼中那位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他的舅舅就是那位军事才能不敢让人恭维的二师将军李广利。其实李氏族人是继卫氏家族之后新崛起的外戚集团,李夫人受宠不说,她的哥哥李广利还被汉武帝委以重任。李广利领兵打仗鲜有胜绩,没少给汉武帝败家,但从来没有受过责罚。这样看来,刘髆于皇后似乎不算遥远,但是汉武帝并没爱屋及乌地去抬举这个儿子。而李广利却一直对外甥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巫蛊之祸时,丞相刘屈氂很默契地配合李广利,对刘据痛下杀手。
为什么是刘屈氂呢?因为他与李广利是儿女亲家,两个人早就心照不宣。不过,就在太子刘据去世的第二年,武帝将刘屈氂灭族,李广利家人也受诛连,而出征匈奴的李广利躲过一劫,投降匈奴。
拥护自己的力量土崩瓦解,刘髆郁郁寡欢,两年之后(公元前88年)病逝。昭帝之后,刘髆之子刘贺被霍光拥立为帝,但仅27天便卷铺盖走人。
汉昭帝刘弗陵
接汉武帝班儿的是幼子刘弗陵,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的母亲就是那位身世传奇的钩弋夫人。据说钩弋夫人从小拳头紧握,无人能掰开,遇到汉武帝之后自形伸展,一只精美绝伦的玉钩赫然掌心。尽管汉武帝非常宠幸钩弋夫人,但是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又将其赐死。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8岁的刘弗陵在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顾命大臣的辅佐下登上皇位,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剧照)
汉昭帝的人生看似幸运风光,实则昙花一现般多舛。因为汉昭帝只活了21岁,12岁那年娶了个6岁的皇后,去世时还没有子嗣。据说小皇后的外公大将军霍光发明了一种叫作“穷裤”的内衣,命令宫女们全部穿上,如同上锁一样安全,弄的汉昭帝手足无措、无的放矢。
回顾历史,汉昭帝无子,昌邑王刘贺立。27天后刘贺废,皇位由刘据之孙刘病已(刘询)继承。历史的逻辑不仅是巧合,而且很耐人寻味。
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是为汉武帝。他这一生生下了六位皇子, 包括皇长子戾 太子刘据、皇二子齐王刘闳、皇三子燕王刘旦、皇四子广陵王刘胥、皇五子昌邑王刘髆和皇六子昭帝刘弗陵。 那么这六位皇子最终的结局都是如何呢?这里我就为大家详细道来。
戾太子刘据
刘据是武帝与卫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后因武帝十分宠信卫皇后,而刘据从小也表现的十分的聪慧, 于是在前122年年仅7岁的刘据就被立为皇太子,成为汉帝国的继承者。 长大成人的刘据因仁慈宽厚,处理国家大事也秉持着温和待人的态度,更是屡屡为民平反冤案,而为民所称道。但是他这种宽和的性格在以武著称的刘彻面前却显的有些许的软弱,再加上卫皇后逐渐失宠,其余皇子的相继出生,刘据的太子之位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稳固,不过好在那个时候刘据的舅舅大将军卫青还健在,而卫氏家族的势力也足够大,所以刘彻并没有真正想换太子的心思。
但是随着刘据最大的靠山卫青的去世,太子刘据的地位再次变得岌岌可危。 再加上刘据代掌朝事之时,因时常将一些奸邪之臣所判的过重的案子改判,因此得罪了朝中很多的奸诈小人,最初由于有卫青压着这些人不敢有太多的动作,但是随着卫青的去世他们开始大肆的诋毁太子刘据。 直至前92年爆发了一场针对太子的“巫蛊案”, 此案本纯属子虚乌有,若武帝仔细调查则必然真相大白。但汉武帝千不该万不该将此案交由与太子对立面的江充调查,他不但设计陷害太子刘据,更联合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有谋反之嫌。
而刘据听闻此事并异常害怕,武帝对于觊觎他皇位的人可是决不轻饶的,甚至连他的亲生骨肉都不放过,那时因巫蛊被杀的两位公主还依然历历在目啊。因此刘据最终决定听从少傅石德的建议决定先下手为强,先诛杀江充而再与武帝解释,但是刘据似乎忘记在长安动兵不管何种原因都只能会让天下人觉得他想谋反。 最终武帝派出大军镇压了太子刘据的军队,刘据败走泉鸠,后在泉鸠里的一户人家自尽而亡。
齐王刘闳
刘闳是武帝与王夫人所生的第二子。元狩六年受封为齐王, 但不到数年也就是元封元年刘闳就因病去世,年仅18岁。 后因刘闳英年早逝无子继承,齐国遂除。
燕王刘旦
刘旦是武帝与宠妃李姬所生的第三子, 元授六年与齐王同封为诸侯王,是为燕王。 燕地紧临匈奴,可谓是汉朝西北的屏障,因此刘旦被封为燕王,武帝可谓是对其赋予了厚望,他也曾对刘旦说过希望他能镇守燕地成为中央王朝日后最坚固的西北屏障。但是事实上刘旦想做的不是对中央王朝忠心耿耿的诸侯王,而是成为天下之主。
当年刘据这位嫡长子还在的时候,刘旦深知自己与帝王无缘, 因此他也的确是在燕地老老实实的镇守着,并安安心心的研究学问做自己的逍遥王爷。 但是随着巫蛊案刘据的惨死,刘闳的早逝, 刘旦就成为了武帝的长子, 虽然在当时他还并未是嫡长子,不过在皇后未立的情况下他的地位显然是最高的了。而也就是如此刘旦开始对帝位有了觊觎之心,他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是长子理应就是皇太子,于是就在前88年,武帝年迈病重之时派出使者来到长安,询问武帝他是否能返回长安,以待不测之时稳定大汉朝局,显然刘旦的目的就是想让武帝册封他为太子, 但显然他的结果落空了刘旦非但没有获得梦寐已求的太子之位,还被武帝削掉了三个县的封地。
可以说他这种做法显然已经激怒了武帝,刘旦的皇帝梦彻底破碎。 后武帝驾崩其六子刘弗陵登基为帝, 那么到这个时候刘旦应该也就该消停了,但是显然没有。刘旦非没有收敛,反而是变本加厉,刘弗陵登基不到两年他甚至联合了鄂邑长公主和上官桀等大臣准备起兵谋反,以武力来获得他梦寐以求的帝位。但是这次谋反还没有开始就被人告发, 不过刘弗陵还算仁慈他并没有过多的责怪于他,只是下旨斥责于他,但刘旦却因恐惧最终自杀而亡。
广陵王刘胥
刘胥是武帝的第四子,刘旦同父同母的弟弟,元狩六年与齐王和燕王同日受封,封广陵王。可以说刘胥不愧是刘旦的弟弟,一样的想当皇帝,一样的因谋反而死。 不过不同的是刘旦觊觎的是汉武帝死后的皇位,而刘胥则是觊觎汉宣帝死后的皇位。 刘胥这人可以说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想当皇帝的主,武帝和昭帝在位期间可谓是老老实实的,丝毫没有任何逾越的行为。
但是在刘弗陵死后无子之后,他开始也有了当皇帝的念头, 毕竟刘弗陵无子,而他作为武帝存活下来的地位最高的皇子,理所当然皇帝之位就该是他的了。当然他并没有跟他的哥哥刘旦那样的有气魄敢于起兵造反,他只是利用巫术来诅咒昭帝早死,不过这也属是大逆不道。但是昭帝虽的确如刘胥所想英年早逝,不过皇位却不是他的,先是刘髆的儿子刘贺登基为帝,后刘贺被废,刘据的孙子刘洵当上了皇帝。
可以说刘胥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触碰到那个帝王宝座,但是此时的刘胥还是不甘心,他又故技重施去诅咒宣帝。不过此时的他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诅咒宣帝的事情被人告发,宣帝派出官员开始追查此事。 最终刘胥自感难逃一死,他在一个夜晚用一条带子结束了自己。
昌邑王刘髆
刘髆是武帝与妃子李氏所生的第五子,天汉四年受封昌邑王。 可以说刘髆是武帝诸子当中唯一真正没有当皇帝的心思的皇子, 他没有任何的野心,甚至可以说是胸无大志,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也避免步入自己那些哥哥们的后尘,他也成为了武帝诸子当中除了昭帝唯一善终的皇子。
其实不当皇帝对于刘髆来说也挺好的,本来刘髆就没有啥本事。可以说即使他当上皇帝可能也会被自己的那些哥哥们给整死, 而现在不用当皇帝,也不用早死,能做个藩国的逍遥诸侯王,得到个善终多好啊。
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是刘彻与赵婕妤所生的第六个儿子,也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是为汉昭帝。 刘弗陵是汉朝有名的明君, 武帝时期因为连年争战,导致民不聊生,国力可以说是急剧下降,但昭帝登基后西汉在他的治理下,衰退之势被彻底扭转, 此时的大汉呈现出了“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盛世之像,开创出了著名的昭宣中兴。
可惜的是刘弗陵虽为少年明君,但却是天妒英才,年仅二十一岁就英年早逝。不过他虽在位短暂,但就是这么短暂的日子里却为汉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他汉朝才得以从衰退趋势得以转变为繁荣的局面。 也更是因为昭帝所打下的基础,后继之君宣帝才打造出了西汉最为鼎盛的盛世,即“孝宣中兴”。
可以说昭帝这短短的21年注定是辉煌无比的,注定是会名流青史的。就是因为他在位的13年,西汉才得以延续近百年的国诈。 正是如后世之人评价汉昭帝:“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综合来说武帝的六个儿子, 除了昭帝刘弗陵和昌邑王刘髆是得到善终的。 其余四子的下场都不太好,太子刘据兵败自杀而死、齐王刘闳仅18岁就早逝、燕王刘旦谋反泄露自杀而死及广陵王刘胥因诅咒帝王败露而自杀。
汉武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长寿、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了,只不过他的儿子却并不多,有史记载的儿子只有六个,分别是: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刘据、王夫人所生的刘闳、李姬所生的刘旦和刘胥、李夫人所生的刘髆、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
戾太子刘据应该算是汉武帝六个儿子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了。当然,刘据的前半生也是极好的,他的出生是汉武帝盼了好久的,汉武帝继位后十余年无子,直到公元前128年,29岁的汉武帝终于迎来了他的长子,心中的喜悦自然是怎么都藏不住的。
这可以从汉武帝做的几件事中看出来,比如汉武帝让辞赋极佳的枚皋及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之赋;再比如母凭子贵,让刘据的生母卫子夫做了皇后等等。
而到了122年,年仅7岁的刘据就被立为太子,汉武帝为此还大赦天下,并派使者巡行天下,进行慰问和赏赐等。
从这些来看,汉武帝对这个儿子是真的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的,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他的继承人,无论如何,刘据的出生对于汉武帝来说意义重大,不仅仅一个父亲有了儿子那么简单。
但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融洽,尤其是刘据成年之后,两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有差别就有争吵,有争吵就有隔阂,有隔阂就会出现不信任感,一环扣一环,所以古代的很多时候,太子都是一个高危职业。
刘据宽厚仁慈,温和谨慎,是一个备受好评的太子,但这样的刘据和汉武帝差别很大,汉武帝执政严苛而好武,两人为此多有争论,大部分时候汉武帝对这个太子是满意的,他曾对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但有时候,汉武帝又不喜欢这个太子,觉得他太过仁慈,而刘据也觉得汉武帝太过严苛,于是争吵就有了,有了争吵之后,有些臣子就看到了两人之间的缝隙,自然不会放过离间父子关系的大好机会。
汉武帝眼看着刘据在朝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并且威望很高,在有心人的撺掇下,他对刘据有了忌惮之心,也因此有了后来的巫蛊之祸,在江充等人的折腾下,刘据被冤枉又无法与甘泉宫的汉武帝取得联系,于是只能说服卫子夫然后出兵抓捕江充等人,结果事情传到汉武帝那里,就成了刘据要反。
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不再相信刘据,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而是出兵平叛,刘据自刎,卫子夫自杀,刘据的子孙家人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活了下来,其余全部被杀。
巫蛊之祸结束之后,汉武帝在某些臣子的劝说下终于意识到冤枉了刘据,遂将曾经在巫蛊之祸中对刘据出手的那些人都杀了,已经死了的江充更是被夷三族,汉武帝甚至还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但即便如此,汉武帝也没有为刘据平反,更没有认下掖庭中的刘病已。
刘据一死,太子之位空悬,当时的汉武帝已然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他的另外三个儿子(皇次子刘闳早死、刘弗陵还是一名幼儿)自然就开始费尽心思要成为太子。
最先想成为太子的是皇三子刘旦,这个时候他应该是最年长的了,毕竟皇长子刘据已经自杀,而皇次子刘闳也在公元前110年去世,刘闳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123年到公元前121年之间,后来被封为齐王,但到了公元前110年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不过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无子国除,他死后,齐国变为郡。
所以到了公元前91年刘据自杀后,汉武帝最年长的儿子就是皇三子刘旦,刘旦觉得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他会是太子的最佳人选,因此并没有着急,而是专心等着汉武帝的召他入朝。
而在他等待的空隙里,贰师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动了,他们谋划扶持李广利的外甥昌邑王刘髆为太子,之所以要谋划,就是因为刘髆是汉武帝第五子,并没有先天优势,因此只能抓住机会谋划。
刘髆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4年,在公元前90年也仅仅只有15岁,此时的他并未对皇位又什么奢望,但他的舅舅李广利确实想做外戚,自然也就谋划让刘髆做太子,只不过很不幸的是,李广利和刘屈氂的谋划失败了,其结果就是李广利投靠了匈奴,而刘屈氂被腰斩。
倒是刘髆因为年龄小并没有被牵连,而是继续做他的昌邑王,但或许这件事对他打击比较大,公元前88年左右刘髆也去世了,其子刘贺成为昌邑王,后来还被霍光迎立为大汉皇帝,只不过他在位时间仅有27天,然后刘病已取而代之,即汉宣帝。
前面说刘旦在等着汉武帝的征召,但汉武帝并没有动作,也没有再立太子,所以刘旦就急了,眼看着汉武帝快不行了,于是燕王刘旦就在公元前88年上书要求“归国入宿卫”。
刘旦的举动太明显了,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将燕国的使者斩杀,并且“又坐藏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上由是恶旦。”
经过这些事情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几个年长儿子失了信心,不再立太子,只是在临终之际让八岁的幼子刘弗陵做了太子。刘弗陵毕竟年龄小,而汉武帝又即将去世,为了不让皇权外移,汉武帝去母留子,处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而托孤霍光,还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一起辅佐刘弗陵。
这一下子打蒙了刘旦,刘弗陵继位之后,刘旦勾结汉朝宗室刘长、刘泽等谋划造反,他甚至对人说:“我亲武帝长子,反不得立,上书请立庙,又不听。立者疑非刘氏。”
这是当面吕后和诸吕之乱给他的灵感,污蔑刘弗陵非汉武帝的亲生子,有了舆论再加上士兵,他觉得自己就是将来的皇帝,只不过这件事后来还是外泄了。
刘弗陵看在刘旦是自己哥哥的份上原谅了他,并未之罪于他,但刘旦依旧贼心不死,继续谋划叛乱之事,甚至还勾结了辅政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还有鄂邑长公主,只不过刘旦再次失败了,公元前80年,刘旦的谋划再次泄露,还受到了刘弗陵的申斥,这一次他选择了自杀。
其实刘旦原本是有很大的机会的,他能言善辩,广有谋略,如果不是他着急先动了,或许汉武帝就真的会把江山交到刘旦手中,毕竟隐忍不发的刘旦将会是最合适的继承人人选。
他的同母弟弟刘胥“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刘髆因为舅舅而不在汉武帝的考虑之内,而刘弗陵又太小,所以刘旦最合适,但他却太着急,提前暴露了自己对皇位的渴求,让汉武帝不得不选择了幼小的刘弗陵。
只是刘弗陵毕竟年幼,继位之后压力很大,到了公元前74年就去世了,年仅21岁,他去世之后,皇位兜兜转转又到了刘据的后人手上,即汉宣帝刘病已,当然这就是后事了。
说起来,汉武帝的几个儿子就不是长寿之人,最长寿的大约就是广陵王刘胥了,刘胥和刘旦一母同胞,两人性格并不相同,但同样对皇位有企图,只不过刘胥只知道玩乐,对皇位的企图也不过是付诸在旁门左道上,即诅咒之术。
他数次诅咒皇帝,包括刘弗陵、刘贺和刘病已,在汉宣帝刘病已时期曾被牵连进谋反案中,但刘病已并未治罪于他。
而到了公元前54年,刘胥诅咒的事情被发现,牵连了不少人,朝中大臣要求治罪于他,汉宣帝下令彻查,刘胥最终选择了自缢而亡。至此,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全部离开了人世。
汉武帝一生,共有6个儿子,分别是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他们最终结局,3个自杀,3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