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4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日报道,年轻的中国科学期刊《创新》跻身国际排名。
报道称,这个由一群中国青年科学家创办3年后,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开放网络期刊成为世界顶级多学科刊物之一。
科睿唯安公司6月28日发布了最新的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创新》(The Innovation)首次被纳入其中。
这份英文期刊获得了32.1的“影响因子”,在其类别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全球两大被引用最多和备受推崇的刊物《自然》(64.8)和《科学》(56.9)。
报道称,《创新》超过了一些著名国际刊物——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并击败了所有国内竞争对手,包括前几年表现最好的期刊。
自1975年以来,科睿唯安公司每年都会编纂影响因子报告,该报告被视为衡量主要学术期刊在各自领域表现和影响力的权威指标。
据科睿唯安公司介绍,一份期刊的影响因子大致计算方式是用过去一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排名是研究人员决定向何处投稿时的主要参考依据。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评估其研究人员学术表现时也会使用这些报告。
这份最新报告评估了来自112个国家的超过2.1万份学科和多学科期刊,《创新》的总排名为第79位。
中国排名最高的学科期刊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细胞研究》(44.1),其内容涵盖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创新》期刊执行主管、创办人之一陈科表示,中国对科学研究的巨大贡献是这份期刊迅速崛起的一个因素。
他说:“中国贡献了全球近30%的学术论文,但拥有的期刊数量不到2%。这种巨大的科学产出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报道还说,《创新》的成功证明了陈科及其中国科学院同事的正确性,他们在2016年确认需要一份本土版的《科学》或《自然》杂志来匹配中国崛起为科学强国。
100多名创始成员每人自掏腰包数千美元创办了这份期刊,其中包括向细胞出版社支付的一大笔数字出版费用。
陈科辞去了肿瘤研究的工作,领导编辑部,而其他人则投入了大量时间来运营这份期刊。他们在深夜或周末举行网络会议,讨论从内容到营销的方方面面。
陈科说:“不是每个人都坚持到了最后,但一些核心成员一直都在坚持,让我们的期刊走到了今天。”
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神经学家戴辑是留下来的人之一。自2019年以来,他一直积极参与期刊的运营,尤其是稿件的预审。
戴辑说:“我大约20%的时间在为《创新》工作。它的影响因子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成效。”
戴辑现在负责管理《创新医学》(The Innovation Medicine)——这是上周推出的4份姊妹刊之一。他说,筹备工作从一年前就开始了,与2020年的相同经历相比,编撰第一期的工作“要容易得多”。
其他姊妹刊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戴辑认为,此次扩张对于《创新》的长期持续性很重要,出版费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其资金短缺。
陈科说,此举也将更好地利用越来越多的投稿量,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作为全职员工之一,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每月处理大约100至150份手稿。
陈科说:“我们的期刊已经越来越为研究界所了解,我们收到的论文远远超过了双月刊所能发表的数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