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麻烦列出太平洋战争中美日所有战机型号和幻影系列老式有那些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麻烦列出太平洋战争中美日所有战机型号和幻影系列老式有那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麻烦列出太平洋战争中美日所有战机型号

—(Nakajimaki-27,"Nate")

中岛(Nakajima)制Ki-27战斗机,俗称九七式战,盟军代号“耐特”,1938年服役,是战争前期日本陆军装备的标准战斗机。1943年后不能和盟军战机匹敌,1944年后多改为自杀式飞机。

型号中岛ki-27

发动机气冷式1台,740马力
尺寸长24.7英尺,翼展37.1英尺

爬升率300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292mph

升限32100英尺

航程390英里(携带副油箱增加到1060英里)

空重2447lb/3946lb起飞重量

武器7.7mm机枪2挺,执行轰炸任务时携带22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战斗机

—隼式(Hayabusa,Nakajimaki-43,"Oscar")

中岛(Nakajima)制Ki-43隼式战斗机,盟军代号“奥斯卡”,是日本陆军装备的标准战斗机,在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战斗中算是一种优秀的战斗机。1943年开始随着盟军新型战斗机的服役,隼式因速度缓慢而显得过时,但隼式的优秀结构、高度的灵活及爬升性能还是使其成为盟军凶残的对手。隼式的武器也不够强大,无法击落后期盟军重装甲的战斗机。

型号Nakajimaki-43

发动机三菱Ha-33/112气冷式1台,950马力

尺寸长28.9英尺,翼展37.5英尺

爬升率345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308mph

升限38500英尺

航程745英里

空重3483lb/4775lb起飞重量

武器7.7mm、12.7mm机枪各1挺,自杀攻击时多携带一枚25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战斗机

—飞燕(Nakajimaki-61,"Tony")

Ki-61“飞燕”式战斗机,盟军代号“托尼”,因定型量产于1943年(日本纪元2603年)而又被称为三式战斗机。这是一种设计优秀,轻便灵活的战斗机,在1943年成为盟军P-40和P-39的强大对手。飞燕式在爬升和俯冲性能上非常优秀,带有油箱自锁死保护及一定装甲。飞燕装一台德式液冷发动机,因日本这方面技术不过关,其实就是直接仿的德国发动机,与me109的是一样的。飞燕是战争中唯一使用液冷发动机的日本战斗机。飞行员后部有少量装甲保护,但视野也受到一定影响。

飞燕式首先出现在新几内亚战场时,令习惯了零战和隼式的盟军飞行员大吃一惊。许多日本陆军航空兵王牌也是使用飞燕的。

型号中岛ki-61

发动机川崎液冷式1台,740马力

尺寸长28.7英尺,翼展39.3英尺

爬升率250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368mph

升限37730英尺

航程373英里(携带副油箱时为684英里)

空重4872lb/6504lb起飞重量

武器12.7mm机枪4挺,执行轰炸任务时可携带110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战斗机

——五式战(Nakajimaki-100,"Tony")

【发展简述】

中岛(Nakajima)制Ki-100战斗机,俗称“五式战”,盟军代号“托尼”,是Ki-61的改进型。由于在地震和美军轰炸中川崎明石发动机厂被毁,Ha140发动机停产,Ki-61已经完成的机身无发动机装配,川崎公司决定用Ha-112-II气冷发动机来取代液冷发动机。为使用气冷发动机,飞机的前部经过改装,1945年2月1日试飞。由于使用气冷发动机,飞机的重量较Ki61减少了600磅,翼载相应减少,飞机的操纵性能和机动性大幅度提高,仅因为气冷发动机的迎风面积大而最大平飞速度略有下降。日本军方赋予“5”式战斗机Ki-100的编号后匆忙投入生产。1945.3-1945.6共生产了271架(有396架的说法)。

战斗中证明该机是一种性能优秀的飞机,在低空和中空时性能超过了F6F。在冲绳作战时有日军Ki-100中队击落F6F14架,自己无一损失的记录。相对P-51来说,两机性能基本一致,胜负取决于飞行员的经验和技术。在截击B-29时,由于高空性能一般而不占优势。

【性能诸元】

型号Nakajimaki-100

发动机Ha-112-II“星”型气冷式1台,1500马力

尺寸长28.9英尺,翼展39.3英尺

爬升率290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360mph

升限36090英尺

航程1367英里

空重5567lb/7705lb起飞重量

武器12.7mm机枪2挺,20mm重机枪2挺,执行轰炸任务时可携带110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重型轰炸机

——飞龙(MitsubishiKi-67)

陆军双发重型轰炸机,航程1900Km,时速537Km,三菱公司生产。陆军重型爆击机的终极版,大航程,有俯冲轰炸和夜战能力。投入实战在1944年,可用于攻击陆上或海上目标。1945年投入对盟军的鱼雷特攻。有两种型号,初期的Ki-67-I“To-Go”及三菱Ki-167。型号中岛ki-67

发动机三菱“Ha-104”气冷式2台,1900马力

尺寸unknown

爬升率unknown

最大速度535mph

升限unknown

航程unknown

空重unknown

武器unknown

机组人员unknown

日本海军舰载/基地战斗机

----零式(TypeZeroA6M,"Zeke")

【发展简史】

1940年9月13日,中国四川境内又响起了凄厉的空报,日寇的轰炸机群再次飞临重庆上空。中国空军的伊-15、伊-16等战斗机相继起飞迎战。中国的战斗机逼近日寇混合机群时,发现伴随轰炸机的战斗机外型和以往的日本陆军97式和海军96舰战有所不同,是一种新式战斗机!当日本战斗机发现中国战机袭来时,立刻上前迎战。日本新式战斗机不仅外型和96、97式不同,而且速度、灵活性和火力凶猛程度与96、97式大相径庭!经过一场惨烈的交战,中国战斗机被击落13架,受伤11架,10名飞行员牺牲!而日本战斗机无一损失!!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最惨重的一次损失!日寇的这种战斗机就是著名的零式,编号A6M。这场战斗参战的是还未完全定型的零式11型(A6M1),1940年7月有15架投入中国战场试用,配属于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其性能立即引起了支援中国的“飞虎队”陈纳德(Chennault)将军的高度注意。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海军航空兵二战期间最著名的飞机,也是二战日本飞机的招牌型号,在太平洋战争中自始至终都是战斗的主力。零战的创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他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业科,曾在德国容克斯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他吸收了西方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在海航的96舰战的设计经验基础上设计出了这种全新飞机。1937年日本海军对舰载战斗机提出的要求是高度4千米、速度500公里/小时、武器为两门机炮和两挺机枪,零式战斗机于1937年开始设计,1939年4月1日由三菱重工业公司首次试飞。由于1939年是日本纪年2600年,因此被称为“零式”战斗机,简称“零战”,盟国称其为“Zeke”。零式飞机是日本飞机设计的重要里程碑。它实现了多个第一,如首次采用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大口径机关炮、恒速螺旋桨、杜拉铝承力构造,气泡形座舱和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等设备。零战采用下单翼正规布局。零式21型采用了950马力的“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时速达到了533千米。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空机动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日本刚换装的81架零式战斗机,作为护航战斗机参加了两个攻击波的空袭,完全掌握了瓦胡岛上空的制空权,压制任何强行起飞的美军飞机,同时扫射美空军机场,仅有9架飞机没有返航。

珍珠港事件的稍后,驻台湾的日本陆基航空兵也大举空袭菲律宾的美国克拉克等空军基地。零式战斗机采用多次训练的低速省油飞行方式,为一式陆攻进行远程护航。美军面对续航力如此强大的日本战斗机,不禁大惊失色!美国在菲律宾的空军力量被打得七凌八落。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性能超过所有盟军飞机,特别是其机动性和续航力无人能比。当时美国的F-2A水牛、F-4F野猫、P-40战斧等飞机,面对零式一筹莫展。在香港、新加坡、菲律宾、东印度甚至印度洋,零式战斗机统治了整个的天空,为日军的登陆作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携带炸弹的零战也可以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

零式的最大优势就是极其优异的垂直机动能力,与零式缠斗,很难从背后将其咬住,甚至遭到零式的反转被其咬住。设计师堀越二郎大胆采用含微量铬锰的超硬铝合金,对飞机主桁梁进行革新。其抗拉强度好,耐疲劳强度更好,而且机体重量极轻,空重(21型)仅1570千克。零式的性能优势最大来源就是轻,特别轻,翼载极小,完全弥补了发动机动力的不足,而且保证了极大的续航力。与此相比,同时代德国的Me-109和英国的喷火式等各国战斗机均没有零式这样优异的续航力。英伦空战德国战斗机如有这样的续航力,空战结果可能是另一个局面。

但零式的优势,也是它自身的弱点所在。由于对重量的要求,也省去了装甲防护,而且由于大量铝合金的采用,导致机体极容易燃烧和解体,生存力不好。这也是当时所有日本飞机的共同弱点,所以日本飞机多有“空中打火机”的美称。但由于战争初期零战相对性能过于优异,因此弱点并没有暴露,而且通过飞行员素质和机动性能可以完全弥补。

零式的火力也很强大,首次装备了两门20mm机关炮,破坏力很强,此外还有2挺7.7mm机枪。不过在火力运用上也存在问题,20mm机炮的射速不高,而且备弹有限,而7.7mm机枪的威力又过于贫弱,难以威胁美国飞机坚实的机体。因此在实战上,零式的火力可能不及野猫式和恶妇式多挺12.7mm大口径机枪有效,特别是相对于日军飞机较差的生存力。

美军当局在太平洋战争前曾从在中国作战的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的通报里得知零式的有关情报,但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战时遭到了突如其来的惨重损失。

开战6个月后在珊瑚海,零式战斗机受到了F4F野猫战斗机的强有力的挑战,其装甲较薄弱、马力较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载满燃油的零战在即将起飞前被击毁于甲板上,这也是零战从得意到失意的一个转折点。在随后8月的东所罗门、10月的圣克鲁斯海空战中,日本海军又损失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43年中,零式战斗机从性能和飞行员水平已不是美军使用新式的F6F和F4U战斗机的对手。这一点在马里亚纳猎火鸡的战斗中尤为明显。

零式战斗机总产量为10449架,为日本二战飞机产量之最。零战有多种型号,其中零战21型(A6M2)是战争初期最主要的型号,这种零战曾鏖战于珍珠港和中途岛上空,是零战神话的创造者。1942年7月,换装1130马力“荣21”发动机的零式32型(A6M3)出场,32型切去了可折叠圆翼梢的主翼端而呈方角形,翼展减少到11米,改善了横向操纵性,时速略有增加,但航程减少。1942年秋天,在32型基础上又恢复了21型的12米圆梢主翼,翼内还增加了两个45升副油箱,其综合性能优于32型,被称为零战22型。

日本人对零战过于自信,曾称之为“万能战斗机”,因此故步自封,影响了零式战斗机换代型号的研制。随着美国对零战性能的熟悉,以及针对零战而推出的F6F“恶妇”式战斗机上场,零战的性能优势丧失殆尽。而且随着美国F-6F、F-4U、P-38、P-47、P-51等优秀战斗机的大量出现,零式等日本各型战斗机无论从性能还是数量上均处于劣势。零式机体脆弱的缺点,逐渐成为其致命因素,特鲁克空战中的零战几乎成为了被猎杀的飞鸟。

由于换代的A7M“烈风”式的研制迟迟无法成功,零战被迫不断改进来应付越来越艰难的战局。1943年8月零战52型(A6M5)试飞,翼展缩短到11米,时速增大到560千米。其它改进包括翼上机炮改用弹链供弹以增加携弹量,加强机翼刚性和加装装甲板、防弹油箱等。零战52型的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机重增加,灵活性反而下降。零战52型共生产6000架以上,占零式战斗机生产总数一半以上。此后在零战52型的基础上还发展了可装载一枚500千克炸弹的战斗轰炸型零战63型(A6M7)和零战64型(A6M8)。最终改型零战64型换装了1560马力的发动机。

零式各型的相对性能随时间推移愈加落后,1944年的主力零战52型时速只有565千米,最终改型零战64型也只有572千米。而当时各国主要战斗机时速均已达到600千米以上,甚至700千米。可见日本战时的工业潜力和技术发展水平有多么低下。零式战斗机在战争后期,几乎无法胜任空战的任务,只好沦为自杀飞机,使大批日本青少年沦为炮灰。

节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

【性能诸元】

飞机零战(A6M),三菱设计,三菱和中岛生产

发动机中岛“荣”12,1000马力(A6M2),1500马力(A6M8)

尺寸翼展12米,全长9米

巡航速度160节(296公里)/小时(A6M2)

200节(370公里)/小时(A6M8)

最大速度279节(518公里)/小时(4300m)(A6M2)

309节(571公里)/小时(6000m)(A6M8)

升限10000米(A6M2)

航程3000公里(A6M2)

空重1.680吨(A6M2)

武器20mm机炮2门,7.7mm机枪2门,60公斤炸弹2颗

乘员1人
—烈风(MitsubishiA7M,"SAM")
【发展简史】
A7M“烈风”,是日本打算用来代替零战的新型海军战斗机,盟军代号“SAM”。“烈风”由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主持设计,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末期开发的全金属结构单座舰载/基地战斗机(A7M1、A7M2和A7M3)及基地拦截机(A7M3-J)。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只生产了10架:其中2架A7M1样机,7架A7M2样机及服役验证机,只有1架是A7M2生产机。所有这些飞机都未投入实战。
早在1940年,掘越二郎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应该开始“零”式后继机型的研究工作,尽管当时“零”式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他设计的新机型总体布局与“零”式相近,计划安装的动力装置是当时正在研究中的更强力的三菱MK9A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1942年7月6日,日本海军提出了对新战斗机——“17试”舰战的性能要求,即在6,000m高空的最大速度必须达到610km/h,而机动性能至少要和A6M3“零”战32型相等。
1942年9月,日本海军坚持新机型必须设计安装出力较小的中岛NK9K“誉”22星型发动机。由于相关研发费用均由海军承担,掘越二郎不得不勉强同意了这一要求。
首架原型机被确定编号为A7M1。由于必须优先考虑A6M和J2M的后期型号的生产,因此在三菱重工进行的A7M1的制造进程相对比较缓慢。中岛NK9K“誉”22星型发动机在起飞时功率为2,000马力,在6,700m高空功率为1,570马力。武器是安装在机翼中的2挺13.2mm机枪和2门20mm机炮。还有诸如自封闭式油箱、装甲座舱以及防弹风挡等革新设计均被运用。为了追求更好的机动性能,新机型上还安装了类似于川西N1K1-J“紫电”(盟军代号为“George”)的空战襟翼。A7M1比A6M5“零”战52型大得多也重得多,翼展14m,机翼面积30.84m2,满载荷重量达到4,720kg。
1944年5月6日,A7M1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试飞员报告说,A7M1的操纵性能非常优秀,而空战襟翼的使用也使其机动性能与“零”式相当。同时,试飞员也指出了A7M1的不足之处——相对于A7M1的重量,发动机功率明显不足。在6,000m高空,“誉”22发动机的理论功率应该有1,700马力,但实际输出功率却只有1,300马力。事实证明掘越二郎当初的设计思路是完全正确的。由于A7M1的高空性能令人失望,1944年7月30日,日本海军下令在第二架原型机下线后,暂停A7M1的研发工作。
不久,日本海军又重新授权掘越二郎进行A7M2的开发。该型安装了掘越二郎一直坚持运用的三菱MK9A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由于MK9A发动机的直径大于“誉”22,因此必须对前部机身进行重新设计。第一架A7M2的原型机于1944年10月13日首飞,最初的测试报告表明,A7M2的高空性能大大改善,在6,600m高空的最大速度达到了627km/h,实用升限达到10,900m,6分零7秒就能爬升至6,000m高空。武器也强化为翼内的4门20mm机炮。
海军对于掘越二郎设计的新机型的卓越性能非常满意,计划在大版的三菱重工立刻将A7M2投入生产,作为海军舰载战斗机“烈风”22型(盟军代号为“Sam”)。量产机型的武装是4门20mm99式2型机炮或是2门20mm99式2型机炮和2挺13.2mm3式机枪。翼下可外挂2枚250kg炸弹或2个350升油箱。
然而,当时日本的航空工业已经在战争中陷入了绝境。三菱MK9A发动机的生产因为1944年12月名古屋大地震的毁灭性打击而延误。随后而来的大规模B-29空袭又导致了其生产的进一步延误。A7M2的第二架原型机在一次着陆事故中坠毁,另有3架原型机在美机空袭时被炸毁于地面。在总共制造的7架A7M2原型机中,只有3架以良好的可供飞行的状态保留到太平洋战争结束时。而量产型只完成了1架。这样,三菱重工在战时总共生产了包括A7M1和A7M2在内的10架“烈风”,但没有一架参加过实战。
A7M3是设计中的进一步改良型号,计划采用三菱MK9C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起飞时功率为2,250马力,在1,800m时功率为2,000马力,在5,000m高空功率为1,800马力。由于理论上推算MK9C发动机在8,700m高空仍有1,660马力的功率,因而估计A7M3在此高度上的最大速度将达到642km/h。同时,A7M3在13分零6秒内就能爬升至10,000m高空,其实用升限达到11,300m。武装方面,机翼中的20mm99式2型机炮增加到6门。
A7M3-J是计划中的截击战斗机,动力部分计划采用三菱[Ha-43]11Ru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起飞时功率为2,200马力,在6,800m高空功率为2,130马力,在10,300m高空功率可达1,920马力。由此估计,A7M3-J在10,000m高空的最大速度将达到647.5km/h。武装强化为机体中安装2门斜向上开火的30mm5式机炮,机翼中安装4门30mm5式机炮。由于最大起飞重量增至5,732kg,故爬升至10,000m高空须用15分钟,实用升限为11,500m。

【性能诸元】

型号A7M1A7M2A7M3A7M3-J
翼展14.00m14.00m14.00m14.00m
长度11.00m11.00m11.00m11.96m
高度4.28m4.28m4.28m4.28m
空重3,110kg3,226kg3,392kg3,955kg
起飞重量4,410kg4,720kg5,040kg5,732kg
最大速度310t(6,190m)、339kt(6,600m)、347t(8,700m)、350t(10,000m)
巡航速度Unknown225ktat4,000mUnknownUnknown
爬升耗时9m54s6,000m)6m7s(6,000m)13m6s10,000m)15m10,000m)
服役高度Unknown10,900m11,300m11,500m
飞行时间Unknown2.5h航、30m战斗UnknownUnknown
日本海军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
—九七式(NakajimaB5N,“Kate”)

1935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单翼舰上攻击机的要求,由三菱和中岛参与竞标。其实两家设计的飞机比较类似,只是三菱的B5M起落架固定。在试飞的过程B5M主翼折断,竞标失败,而中岛的B5N获胜。1937年(日本旧历2097年)日本海军正式装备这种机型,所以称为97式舰载攻击机(97舰攻),它成为是日本帝国海军著名的机种之一,自始至终参加了太平洋战争。
1939年,中岛对97舰攻进行了改装,为其更换了马力较大的发动机,太平洋战争中的97舰攻都是这种B5N2。日本投降前,97舰攻共生产了1250架。盟国称其为“凯特(Kate)”。97舰攻的特点是航程远、载弹量大。作为对舰攻击机,它主要携带鱼雷,由于投雷时水平飞行或缓慢下降,所以也可以携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
97舰攻实施鱼雷攻击的基本投弹方式是:飞机在高度100米、距离目标1000到1500米时发射;鱼雷入水后,下潜到60米,而后浮到距离水面4-6米。实施水平轰炸时,97舰攻为9机编队,飞行高度3000-4000米,共同投弹,以保证至少有一枚命中。
1937-38年,97舰攻随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参与侵华战争。
由于珍珠港水浅,97舰攻进行雷击时,飞行高度下降到20米;水平轰炸也改为了5机编队,使用800公斤16英寸穿甲弹作为炸弹。1941年12月的珍珠港行动中,第一波攻击中89架97舰攻,49架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40架带鱼雷进行雷击,5架雷击机没有返航。第二波有54架水平轰炸机,全部返航。97舰攻的浅水鱼雷和穿甲弹给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亚历桑纳号的大爆炸就是由穿甲弹在舱内爆炸引起的。战地指挥官渊田美津雄的97舰攻第一个进入珍珠港,最后一个飞离珍珠港。
其后第一、二、五航空战队的99舰爆、97舰攻在零战的配合下,在太平洋中统治了6个月的时间,袭击的目标有拉包尔港、达尔文港等。还包括1942年4月,在印度洋击沉英海军航母竞技神号,5月在珊瑚海击沉美军航母列克星敦号。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突击舰队指挥官南云在97舰攻是挂炸弹攻击机场、还是挂鱼雷袭击舰只上反复不定,这对中途岛的失败有一定的责任。中途岛、随后的瓜岛系列以及圣克鲁斯海空战使日本海军失去了大量的飞行员。而后随美国新型战斗机的出现,零式战斗机已不能为97舰攻提供充足的护航,并且美军的防空能力日益提高,1943年中,能够突防投弹的97舰攻已为数不多。无装甲的97舰攻很容易被盟军击落,及至1944年末到1945年初,速度较低的97舰攻已属过时,其后生产的97舰攻也多被改装成神风飞机。

型号97舰攻(B5N),中岛设计生产(以下数据为B5N2)
发动机中岛“荣”11气冷式1台,1000马力
尺寸翼展15.5米(48.8英尺)(7.3米,折叠机翼),全长10.3米(34英尺)
巡航速度142节(263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204节(377公里)/小时(3600米)(235mph)
升限7600米(25200英尺)
航程1076公里
续航时间最大8小时
空重2.1吨(4830lb)
武器7.7mm机枪1门,800公斤95式鱼雷1条,或800公斤(1650lb)炸弹1颗,或60公斤炸弹6颗
机组人员2或3人

美军的:F2A-2
BuffakoMK.I
B-239
F4F-3
F4F-4
FM-2,
F4U-1A
F4U-1C
F4U-1D
CorsairMK.I
CorsairMK.II,
CorsairMK.IV
F6F-3Late
F6F-5
SBD-3
SBD-5
P-38J
P-38L
P-400
P-39D-1
P-39N-1
Hawk81A-2,

返回目录

幻影系列老式有那些

楼主所说的法国幻影系列战斗机包括幻影1系列(也就是“神秘”系列的终极改进型),幻影3系列,幻影5系列(以上包括正式编号的幻影F系列)以及作为战略轰炸机系列的幻影IV系列,现役的幻影2000系列,最后还有作为幻影之父--马塞尔.达索的终极作品幻影4000。以下作一下具体型号的介绍:

幻影战斗机家族是应法国政府在1952年提出的要求研制,20世纪50年代,一向崇尚自由的法国人已为凭借昔日法兰西帝国的尊严能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法国新政府希望能够积极参与世界事务,重塑法国雄风,借此带领国民走出二战被德国纳粹占领的阴影,但战后华约和北约组织的对阵,冷战军备竞赛的开始迫使戴高乐清楚地看到建立起属于法国自己的完备军事工业的必要性,50年代初,世界各主要空军强国已经进入喷气式时代,为此法国空军迫切希望能装备一种国产战斗机,法国政府要求国内的航空企业能够研制一种全天候的轻型拦截机,空军的要求是新型战斗机能在6分钟内爬升至18000米高度,在此高度飞行速度必须达到1.3马赫。达索参与投标的机型为“神秘-三角550”,是一种小型的战斗机,三角翼,600后略翼,展弦比5%,装备两台阿姆斯壮·西德利MD30R威派尔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9.61千牛,此外该机还装有一具固

幻影Ⅲ在试飞中表现的优异性能使法国空军欣喜若狂,法国空军立即订购了10架预生产型幻影IIIA,幻影IIIA比幻影III原型机足足长了2米,机翼面积也为此增加了17.3%,展弦比减小至4.5%,装一台阿塔09B发动机,不开推力43.2千牛,加力推力58.9千牛,保留了SEPR火箭助推器,首架预生产型1958年5月12日首飞,在1958年10月的试飞中首次达到2马赫的最大速度,达索对该机冲刺更高的速度充满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后,该机不负重望,在次年6月的试飞中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成为欧洲第一种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的作战飞机。达索将后6架作为生产型生产,装备了汤姆逊-CSF公司的西拉诺空中截击雷达,装备法国空军战斗机部队。澳大利亚在得知达索研制了高性能的战斗机后,立即联系达索公司并提出了购买意向。为了测试该机性能,澳大利亚政府请达索将一架幻影III改装英国罗·罗公司的埃汶67发动机,该型发动机推力71.1千牛(属于英联邦的澳大利亚装备英制武器,装备埃汶发动机有利于后勤维护),改装后飞机编号为幻影IIIO,1961年年初就进行了试飞,不过最终还是没有采用埃汶。幻影IIIO这个编号被得以保留,后来澳大利亚在引进了幻影IIIE后,继续使用这个编号。

幻影III的正式生产型号为幻影IIIC,1960年10月投产,和A型相比,该机机身加长了0.5米左右,装备一台阿塔09B.3发动机,军用推力4250公斤,加力推力6000公斤。发动机有一个超速系统,在飞机飞行速度超过1.3马赫时,该系统就自动链接。为了延长航程,该机可以吊挂625升、1100升、1300升和1700升的副油箱。固定武器为两门30毫米德发转管炮,每门备弹量125发,机炮位于进气道下方,德发机炮成为幻影III的标准装备,后期生产的幻影III都保留了德发机炮。早期生产的幻影IIIC只有3个挂点,机身中心线1个,每侧机翼挂点下1个,后期生产的C型在每个机翼外侧加装了1个挂点,通常用来挂载响尾蛇空空导弹。该机的主要电子设备为机头的西拉诺截击雷达,用于制导机身下的玛特拉R511或者玛特拉R530空空导弹。在执行截击任务时,该机通常的武器挂载方案为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加一枚马特拉R530。

在幻影IIIC投入生产后,达索开始考虑在该机基础上开发一种多功能战斗机而不是继续研制纯粹的截击机,这就是后来的远程战斗轰炸机幻影ⅢE。达索共制造了3架原型机,首架原型机1961年4月首飞。

和幻影ⅢC相比,前机身延长了30厘米,因为增加了许多机载航电设备,其中通信系统包括TR-AP-22超高频无线电台以及TR-AP-28甚高频电台,无线电导航设备包括AN/ARN-52C塔康等。同时针对在使用中发现的幻影ⅢC存在的航程短的问题,E型机增加了机身燃油量,达到了3330升。有些批次的幻影ⅢE在座舱下方加装有一具马可尼公司的连续波多普勒导航雷达。

幻影ⅢE的发动机改为阿塔09C.3,加力推力6200公斤,雷达系统更换为汤姆逊-CSF西拉诺II,西拉诺II雷达将火力控制与导航结合起来,采用单脉冲体制及卡塞格伦天线,有A型和B型两种。其中A型只有空对空模式,B型增加了5种对地模式,在空对空模式下作用距离40公里,空对地模式下作用距离93公里,天线直径400毫米,重量在210千克左右。其他的改进还包括首次在幻影机上加装Type-BK雷达告警接收机,发动机尾喷管改为收敛式可调节喷管。固定武器为一门德发机炮和5个挂点,载弹量4000公斤。

法国空军装备了30架幻影IIIR,由于前两架原型机由幻影IIIA改装,为此没有装备。有趣的是,在使用中发现,该机的对地攻击能力居然比专门开发的幻影IIIE还好,该机也出口到了许多。

法国空军针对使用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达索在幻影ⅢR基础上改进了幻影IIIRD,该机在机头下方加装了一架全景式相机,并改进了机内的多普勒雷达等电子设备,法国空军自己使用的幻影IIIRD还在机身腹部加装了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独眼巨人红外跟踪器。阿布扎比、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及、利比亚、南非等国曾少量进口。部分幻影IIIRD改用英国产的Vinten相机取代原来的OMERA。

幻影5的研制是由以色列空军提出的。中东地区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在标准型的幻影IIIE基础上,简化航空电子设备,主要考虑在目视条件下的对地攻击,这样可以降低单价和维护要求,而且省出来的空间可以装更多的燃油以延长航程,使得该机成为一种廉价的远程攻击机,1966年,以色列空军向达索订购了50架幻影5。首架幻影5在1967年5月首飞,外形上和幻影III很像,机头延长了0.5米左右,也使得该机成为幻影家族中最为苗条的成员。和幻影IIIE相比,该机增加了500升燃油的携带量,总燃油量达到了3475升,如果加装副油箱,总燃油量将达到4700升,航程大大提高。该机可以在半铺设的跑道上起降,特别适合在中东地区多沙的跑道上起降。

1968年,达索公司和瑞士合作,联合研制幻影5的改进型号——米兰,幻影5由于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所以起飞滑跑距离过长,两国联合研制的米兰在幻影5的机身前段加装了一对小鸭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起飞距离,而且在对地攻击中可以降低速度,延长攻击时间。前三架原型机是在已经服役的幻影5基础上改进的,在试飞后,达索全新制造了一架米兰,1970年5月首飞,装备一台斯奈克玛阿塔09K-50发动机,加力推力70.6千牛,增加了激光制导装置和测距仪。瑞士空军也得到了一架评估用机,编号为米兰S。但在试飞中发现,米兰在加装了鸭翼后虽然对起降性能和低空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如妨碍了飞行员的前方视野,对发动机的进气产生影响等,虽然经过了多次试飞,该机还是由于技术原因在1972年被放弃。不过阿塔09K-50的优异性能并没有随着米兰的取消而被埋没,达索将其用在了幻影5的另外一种改型中(即幻影50),该机在阿塔09K-50的推动下,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起飞和爬升性能。

70年代末,达索还研制了幻影5/50的新一代发展型——幻影3NG,该机于1982年12月进行了首次试飞,保留了幻影系列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机身结构,采用了和幻影50一样的阿塔9K-50发动机,对三角翼进行了改进,延长了襟翼,使用了从幻影2000发展而来的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并可以装备空中加油设备,其导航/攻击设备是以惯性平台、平显、西拉诺IV雷达、激光测距仪等组成的高可靠系统,改进的发动机和气动布局使该机具有更高的空战性能和空地任务生存率,不过该机没有生产,其研究成果都用在了改进幻影系列,巴西空军在1989年升级幻影IIIE时,充分采用了幻影3NG的技术成果。

幻影2000重新启用幻影III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以发挥三角翼超音速阻力小、结构重量轻、刚性好、大迎角时的抖振小、机翼截荷低和内部空间大以及贮油多的优点。但在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解决了无尾布局的一些局限(正是因为有上述局限导致幻影F1采用三角翼布局)。主要措施为采用了电传操纵、放宽静稳定度、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弥补了该布局的局限。进气道旁靠近机翼前缘处有小边条,边条有明显的上反角。

根据设计要求,幻影2000相比起幻影以往的型号,最大限度的减轻结构重量。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按面积律设计。机头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雷达罩,座舱旁电子设备舱盖板是碳纤维/轻合金蜂窝夹芯板。法空军为原型机中4架单座型提供了资金,一架双座型则由公司自己投资。头架原型机于1978年3月10日首次试飞,试飞速度达到M1.3~M1.5。5架原型机中,第一架用于设备、改型和出口型研究,第3架用于全套武器系统试验,第5架用于结构试验以及亚、超音速、不带外挂和带4枚空空导弹条件下的过载9g和270°/秒的滚转过载试验。

幻影2000家族的最新改型是幻影2000-5型和幻影2000-9型,改进包括采用全新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及由RDY雷达和新的传感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空对空、空对地攻击系统。幻影2000-5有单座型和双座型。目前幻影2000-5的定单达到110架,其中法国空军37架(20架已交付)、台湾60架(已交付)、卡塔尔12架、希腊15架。希腊的15架定单为幻影2000-5MK2型,另外希腊还将把自己已有的幻影2000踪的10架升级到MK2型的水平。阿联酋近期定购了30架幻影2000-9型,9型实际上是5型的改进型。印度则定购了18架幻影2000D。

幻影”2000战斗机外部共有9个武器挂架:左右机翼下各有2个,每个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1800千克,每个外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250千克;机身下有5个挂架,中央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也是1800千克,前、后两侧的4个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都是350千克。外挂武器的最大重量介于4500~6000千克之间。可以外挂的空对空武器有:R550“魔术”2红外型导弹和幻影2000可以携带各种空对地武器,如激光制导炸弹。其中包括马特拉公司的BGL1000激光制导炸弹、ARMAT反雷达导弹、APACHE标准武器(即APACHE空地巡航导弹)和非制导火箭发射器、EADS公司的AS30L导弹和AM39“飞鱼”空舰导弹,还有研制中的SCALP隐身巡航导弹。幻影2000D型则可使用“风暴影子”隐身空地导弹。2003年12月,法国空军收到了首批5000枚“风暴影子”(法军称之为SCALPEG)。原计划“风暴影子”应直接装备于“阵风”战斗机,但因经费等原因,到2006年上述导弹方可开始装备“阵风”战斗机。为阿联酋生产的幻影2000-9还可以携带马特拉开发中的新型导弹。

法国空军研制和装备双发喷气战斗机的数量很少、类别也不多。最初是英国格洛斯特公司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流星,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都是单发的幻影系列,只有空军战略威慑部队的“幻影IV”轰炸机采用双发布局。其间,国营南方航空公司研制了双发的SO-4050秃鹰(Vulture)喷气轰炸机,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研制了SO-4060超级秃鹰参加法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选型,但由于SO-4060超级秃鹰的研制周期超过了法军方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随后,法国空军与英国合作进行了一些项目的开发,其中就包括AFVG(英法联合研制变后掠翼飞机Anglo-FrenchVariableGeometry),当时正值可变后掠翼大行其道,英法显然也想研制自己的变后掠翼战机,但合作研制项目在1967年6月被取消,英国转而与德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狂风战斗轰炸机。而法国则埋头于幻影F1战斗机的研制。其实,法国空军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新型超音速双用途战机的性能指标,其中要求高空最大速度2.5马赫,持续最大速度2.2马赫。达索公司根据法国空军的要求在“幻影III”的基础上先后准备了4个备选方案,分别是幻影IIIT(幻影III换装新发动机)、幻影IIIV(垂直起降型)、幻影IIIG/G8(可变后掠翼型)和幻影IIIF(固定后掠翼型)。其中幻影IIIG/G8有几架原型机被制造出来,装有2台阿塔9K-50发动机。在1971年5月8日完成首飞。它的测试报告充满了“优异的性能、变后掠翼的成功表现”等等溢美之词。而幻影IIIG8在1973年7月13日创下的2.35马赫的飞行极速仍然保持着欧洲(除俄罗斯外)军用飞机的速度记录。但是它没有能够开上生产线,原因显而易见,虽然可变后掠翼在机动性和任务弹性上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可变后掠翼所需的液压系统太复杂,飞机为此付出的重量代价也太大了,而且制造成本高昂。最终,进入法国空军服役的是单发的固定后掠翼战斗机——幻影F1。

尽管如此,法国空军寻求双发战斗机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减弱。1976年4月,法国空军的代表甚至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评估了麦道公司的F-15A鹰式重型制空战斗机。很少有人知晓,曾经有那么一次,法国空军离F-15战斗机是如此之近。法国是在60年代退出北约组织的,这意味着一旦爆发战争,它将不能像北约成员国那样得到其他北约的支援,尤其是美国空军的支援。法国必须凭借一己之力撑起防空伞,空优战斗机在这种背景下便是必不可少的了。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速、高升限、大航程占据着空战理念的主流,重型制空战斗机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证明了其价值。这就是法国在那么一段时期里对重型双发制空战斗机如此热衷的原因。

但是让高傲的高卢雄鸡低头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法国人最后还是没有采用美制重型战斗机,达索公司再次扛起了法国航空业的大旗,1975年底,达索-布雷盖公司提出了2个全新的采用SNECMAM-53发动机的方案,项目名称为“苍鹰”(goshawksprojects)。两个方案中一为单发,即后来的幻影2000;另一个方案为双发,即幻影4000。两种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气动外形和内部结构,并重新回到了幻影III后一度中断的三角翼道路上来。它与幻影III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引入了电传飞控系统。

说到幻影4000就不得不提到航空界传奇人物——马塞尔·达索。马塞尔·达索原名马塞尔·布洛契,1912年进入高等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就读,与他同班的同学中就有前苏联著名航空设计师,米格设计局创始人之一的格列维奇。1914年,马塞尔·布洛契进入法曼公司负责飞行测试工作。随后他创立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航空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研制了多种军用飞机。二战期间,马塞尔·布洛契因为拒绝与德国人合作而被关进集中营,险些命丧于此。1947年,马塞尔·布洛契改名为马塞尔·达索,并创立达索·布雷盖公司,从此成为法国航空工业的旗手。

幻影4000和幻影2000使用相同的发动机和武器系统,但与后者相比,它的全长增加了20%、翼展增加33%、翼面积增加80%、最大起飞重量更从17.5吨增加到32吨,是一款标准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但幻影4000并不是幻影2000简单的放大,两者之间有值得注意的差异。除了双发和单发的区别外,幻影4000还在进气道两侧增加了一对固定式前翼而非幻影2000的小型条板翼,它们可以有效改善高迎角条件下的气流并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机动性(这个成果显然帮助了幻影2000的后期改进型,幻影2000-5就采用了固定鸭翼)。

幻影4000安装的两台M-53系列的发动机可以提供超过1的推重比(无外挂情况下)——这在当时同级别战机中是最高的,如果它能正式服役的话,其性能堪与F-15和苏-27战斗机相比。

幻影4000的座舱采用气泡型设计,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良视野。座舱内安装了马丁·贝克MK10弹射座椅,同样的座椅也安装的幻影2000上。

幻影4000拥有7个武器外挂点,最大外挂武器携载量超过8吨,机头还为2门德发30毫米机炮留出了位置。幻影4000的机械系统和电子设备都采用了幻影2000的相同装备。液压系统来自Messier-Hispano-Bugatti公司,压力值为280巴(4000磅/平方英寸)。它由4个先进的液压泵驱动,采用了轻量的钛合金管道。幻影4000还装备了2台Auxilec发电机。在座舱后部就是1台透伯梅卡公司的燃气涡轮。

幻影4000原型机飞机上没有安装雷达,但是它的机鼻整流罩直径扩大了,这使它可以安装功率更大的雷达天线。可能采用的雷达是和幻影2000一样的由汤姆逊-CSF公司提供的RDM脉冲多普勒雷达,但是雷达天线直径可达到80厘米(31.5英寸)。RDM多功能多普勒雷达由汤姆逊-CSF无线电公司研制,1983年开始装备幻影2000战斗机的对地攻击型。RDM雷达由头锥组件(包括8个LRU)、整流罩和外壳组件、控制板和连续波照射器等部分组成。RDM雷达工作状态有空对空、空对地和空对海3种状态。在空对空状态又分为高空和低空两种分状态。采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执行截击任务的机型可使用更先进的RDI脉冲多普勒火力控制雷达,该雷达为X波段,同样由汤姆逊-CSF无线电公司研制。该雷达可以配合超级马特拉-530D中距空空导弹使用。工作状态包括空空:全高度搜索、边扫边跟、远距离连续跟踪、导弹制导、自动锁定(近距格斗)、敌我识别。空地:地图测绘、地形回避、等高线测绘、空地测距、多普勒波束锐化等。

1978年9月,幻影4000在圣-克劳德首次对外公布。1979年3月9日,幻影4000原型机在法国伊斯特斯完成首飞,幻影2000已经在此一年前首飞成功(1978年3月10日)。1979年是这是达索公司研制出第一型战斗机的30周年纪念——1949年的2月,达索公司设计的第一型喷气战斗机飓风战斗机上天——吉恩·玛利·萨格特驾驶幻影4000原型机在首次试飞中就跨越了马赫1,幻影4000的首飞成功这是达索公司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和幻影F1、幻影2000以及阵风的诞生一样。它是达索公司研制的第一型三代重型制空战斗机。

在试飞期间,幻影4000显示出来的性能完全能与F-15匹敌。当时达索公司的总裁塞尔吉·达索向外界宣布:“幻影4000将凭借它的优异性能成为重型制空战斗机领域内的精英,它是世界上最好的飞机!”。

但是,在80年代初期,幻影4000被法国空军采用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了。甚至于原本幻影4000有可能获得的定单——取代幻影IV成为法国核威慑力量的代表——也被幻影2000N夺走了。法国空军抛弃幻影4000的理由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据防务专家推测,幻影4000在性能的优势是勿庸置疑的,但它的采购单价太高,而法国空军同时认为,幻影2000战斗机对于制空作战已经够用了。与此同时,法国政府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欧洲战斗机,以及随后独立研制阵风战斗机。

当年6月,幻影4000首次参加了巴黎航展,1980年底,幻影4000原型机已经飞行了大约100小时。1981年,发动机由M-53p2换成了M-53-5。1982年,它作为拦截机和攻击机参加了英国范堡罗航展。

无论如何,达索公司还没有完全失去希望。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幻影2000的出口速度已经降低,达索公司已经准备开发更高级的改进型(幻影2000-5)。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达索公司在1986年重新启动幻影4000项目,将它的名字由超级幻影4000改为幻影4000,并将涂装换成沙漠迷彩,充分显示了其进军中东市场的决心。它换装了推力更强劲的M-53p2发动机,并与阵风一起参加了当年的范堡罗航展。1987年2月16日,幻影4000进行了它的第267次飞行,并开始作为阵风战斗机的测试平台(研究三角-鸭式翼布局在紊流条件下的飞行情况)。1987年,它再次出现的巴黎航展上。

同年4月25日,塞尔吉·达索在Nice-CoastofAzure机场将幻影4000和阵风战斗机一起介绍给沙特空军参谋长法赫德亲王。这是专门组织的一次表演。在进行飞行表演时,机场的航班全部停下。路易斯·伊恩作为试飞员向来宾展示幻影4000的性能。塞尔吉·达索公开声称:“并非只有美国才能制造如此先进、强大的飞机!”

1995年,它被运往巴黎,成为勒布尔歇博物馆的永久展品。这架光荣的演示机在被送进博物馆之前,塞尔吉·达索悲伤的说:“机会错过了,因为这架飞机是我们唯一可以与F-15战斗机竞争的飞机”。阵风和幻影2000-5从那时开始成为法国空军的象征。

幻影4000除了一架在博物馆展出的原型机和一个破碎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梦想外再也没有留下更多的东西,但作为法国航空技术多年积累的结晶,它仍将与XB-70战神俾女、CF-105箭等一些了不起的原型机一起名留青史。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