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埃利奥特阿伦森_埃利奥特阿伦森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社会心理学埃利奥特阿伦森_埃利奥特阿伦森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阿伦森效应与德西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简单来说,阿伦森效应就是指当人们在已经受到高回报的前提下,再一次出现低回报的时候,他会产生负面影响。

说起阿伦森效应,就不得不介绍一下阿伦森这个人。埃利奥特·阿伦森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有社会影响,态度改变、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批评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他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志愿者分成四组,对不同的组给予不同的评价,然后考察某个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其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其贬损有加;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则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人进行之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人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人最具反感。为什么会这样?阿伦森认为这是因为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

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但是如果被褒奖后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相反,先给予批评和否定,使其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的不妥,再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对方从挫折中走出来,深怀感恩之心,看到希望,奋起努力。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阿伦森效应。

(1)职场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我们早些年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报道,实习生A进入某家公司实习,为了给老板和同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他在实习阶段端茶倒水,做清洁,老板给布置的任务,即使不会做,他也会咬着牙坚持做了下来。但是他过了实习阶段以后,就会陷入一定阶段的放松,这个时候的老板和同事就会对他产生反感情绪,原本实习阶段印象很好的人,可能到了工作阶段就会变得不那么讨人喜欢。

这是因为这位实习生给老板和同事过高的期待,在第一印象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以后你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们眼中的第一印象的审判,当然这并不是说职场过程中不要展示自己,而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展现身手,不要去做多余的事情。

(2)爱情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我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失恋的人。我身边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某学院的一个女孩子,于是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刚在一起那会,那是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但是两周以后,他分手了。原因是他的热情减少了。

关于这一点,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渣男”般的存在,好的爱情是不断的发展的,在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不断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但是他把人追到手以后,除了第一天嘘寒问暖,第二天就开始了散漫态度。

爱情里面,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要只是因为想谈恋爱就去谈恋爱,爱情应该是单纯的,你喜欢某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于是你开始追求,追到手以后应该去维护,而不是等新鲜感过去。

(3)销售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如果你上街买东西,你肯定接受过销售员的轻声细语。

不用怀疑,如果你的朋友圈有微商,或者说有销售的存在,只要你去咨询,他们的言语中肯定会有两个因素:1.产品的好处;2.你使用后的好处,哪怕你用了以后,没有什么感觉,他都能给你夸出一朵花来。

销售员凭借这些拿到了客户,而你在接受赞美后,心理作用上的会让你放松警惕,从而产生“真的是这样”的想法,但是一般人买回家后,产品真的有这么好吗?那还真不见得。

有些不良商家或许只会想:唉,又坑了一个,真爽啊。

甚至会发到朋友圈嘚瑟一番,真的会有吗?真的有,因为那个被坑了还没被屏蔽朋友圈的倒霉蛋就是我,从此之后,我不敢正视微商。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满着阿伦森效应,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成年以后的社会生活,这些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去改变自己,去保持理智,去保持初心。

和阿伦森效应互为补充的一个心理学效应是德西效应。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当人们得到的外在奖励过多的时候,这时候的他们会出现一定的松懈,内在动机会下降,丧失了积极性。

如果说阿伦森效应是在强调奖励和赞美,那么德西效应就是在强调奖励和赞美不要太多不然将会反向阻碍发展。

在 事业中,教师都会利用这两个效应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我个人看来,这种注意尺度的问题,不止于 ,还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爱情,那应该是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不要只夸奖,还要发现问题。

阿伦森效应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因为它用好了,那就是正向的作用。

国外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 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运用德西效应,刻意将奖励与这件事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如果阿伦森效应是反向的,那就会出现一些压力和委屈。

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个实习生。其实生活有必要那么累吗?没必要的,职场中,考验的是能力,或许要学的还有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眼力劲儿,但是你最应该做好的你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不要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就惊慌失措,即使找到问题改正不就好了嘛;不要因为别人说的好听就得意了,有什么好得意的,反正自己什么样,自己心里最清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合理运用阿伦森效应和德西效应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返回目录

《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

You can't turn back the clock.But you can wind it up again.

你无法让时钟反转,但你能重新上发条。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的自传,书中不仅讲述了埃利奥特·阿伦森改变命运的故事,也记载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之路。埃利奥特·阿伦森本人也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改变的书。如果你正在改变或者需要改变,那么埃利奥特·阿伦森改变命运的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核心内容

本书通过埃利奥特·阿伦森人生四个时期的主要经历,和他身上所具备的特质,来说明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偶然的幸运,而是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阐明: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一、自我觉知的童年时期

阿伦森从小性格腼腆,资质平平,不仅在家人的眼中找不到存在感,而且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还经常受周围小伙伴的歧视。面对这样的境遇,阿伦森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还依靠自身的两个关键特质帮自己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次自我肯定。

第一个特质:正确的自我认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进行改变的基础。

父亲认为阿伦森和优秀的哥哥相比,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出息的孩子,面对父亲的不看好,阿伦森并没有因此而憎恨哥哥或者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坦然接受、虚心面对。这种正确的自我认知来源于阿伦森本身的自省力和同理心,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优秀心理学家的重要禀赋。

第二个特质:强大的自我驱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去抱怨、责备或者反抗,成功的捷径在于做好充分的准备。

14岁的阿伦森在做 时,为了得到游乐场中最体面的职位,就去观察当班职员的一举一动,他不断总结该职员的表情、动作和话术,并进行私下练习,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一举获得了老板的赏识,顺利升职。

二、刻苦求学的青年时期

求学时期,阿伦森有幸站在了马斯洛、麦克莱兰、费斯廷格三位心理学 的肩膀上,通过自己对心理学的执着和禀赋,充分发扬目标导向的做事风格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最终取得了比导师还要卓越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阿伦森,体现出了两个优秀品质:

1. 目标导向的做事风格

为了学习心理学,阿伦森不仅放弃了花时间去谈恋爱,还强迫自己去做“刻薄导师”费斯廷格的学生。在斯坦福大学,费斯廷格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学者,但据说当时的费斯廷格为人很难相处,所以几乎没有学生愿意选他的课。但当阿伦森拜读完他的《认知失调理论》手稿后,就迫不及待地决定成为费斯廷格的学生。阿伦森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会果断放弃对自己现阶段不重要的事情,然后朝着自己的长远目标迈进。

2. 科学的怀疑精神

即使是自己研究出的东西,也要抱有科学的怀疑态度,尤其是对于心理学来说,必须要有大量的、合理的例证才能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面对自己的导师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阿伦森通过多年的研究对导师推导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对认知失调理论做出了关键性的完善,把它从一个有关态度的理论转变成有关自我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坚持下最终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对于一位科研学者来说,最珍贵的品质是不屈服与权威,并善于用科学的精神来看待所有的理论研究。

三、硕果累累的壮年时期

阿伦森研究心理学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解决社会问题,这一阶段正是他利用心理学知识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关键时期。阿伦森把认知失调和虚伪范式研究的理论付诸于实践,成功说服了大学生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有效预防艾滋病。阿伦森让大学生进行公开演讲,宣传使用避孕套的好处,并在演讲后对一部分学院进行了针对性的采访,让他们聊聊自己没有使用避孕套时的情况,用这种方法提醒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所阐述观点之间的冲突,成功利用人性的虚伪和认知失调提高了大学生避孕套的使用率。

这一时期的阿伦森收获了很多科研成果,他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精神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积极乐观的老年时期

阿伦森退休后本来打算安安静静地写作,但却突然间双目失明,而倔强而乐观的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写书的想法,而是想办法调整了写书的方式。写出初稿后,让别人大声朗读给他听。利用这种方法,阿伦森和他的两个儿子合作修订了三遍《社会性动物》。

阿伦森说,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旅途中难免有起起落落,不管你在人生中抓到多烂的牌,努力把它打好就是了。

金句

1.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行改变的前提。

2.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去抱怨、责备或反抗,而是积极驱动自己,为逆袭做好充分准备。

3. 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果断放弃对自己不重要东西,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关键。

4. 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旅途中难免有起起落落,不管你在人生中抓到多烂的牌,都要努力把它打好。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