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颜鲁公门下日期:07月02日

六七十年代,民兵训练也有这个内容。毛主席的民兵,大约能灭今天许多国家的正规军

回答者:甜甜向上精心创作日期:2019年04月13日

最早知道“跳眼法”手指测距,是在电视连续剧《亮剑》中 ,八路军炮手王承柱、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政委赵刚都用过这种方法。

电视剧中只是轻描淡写的比划了一下,并没有展示具体的方法,更不可能介绍其原理。所以,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现将原文整理一下,推荐给大家。

方法:人正对目标,将手臂向前水平伸直,竖起大拇指,闭上左眼,右眼的视线贴着竖起的大拇指的左侧对准目标左侧(基准点)。头和手保持不动,闭上右眼,左眼的视线贴着竖起的大拇指的左侧,记住观察到的实地某一点。目测目标左侧(基准点)至该点的宽度,将目测的宽度乘以10,即为目测者到目标的大致距离。据说,这种方法是我军炮兵战士,在实战中总结出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我军炮兵观测工具缺乏的问题。

原理:“跳眼法”手指测距,根据是光的直线传播和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如下图所示,

A、B分别表示人的左右眼,C、D分别表示目标的左侧(基准点)和实地某一点,O为竖起的大拇指的位置。两次观察时分别从基准点和实地某一点射入人眼的光线分别是COA和DOB、两眼的连线AB和基准点与实地某一点的连线CD,构成两个三角形△OAB和△OCD。

很显然,△OAB相似∽△OCD,则有OA/OC=AB/CD,所以OC=(OA/AB)·CD

因为人的手臂的长度OA大约是两眼瞳孔的距离AB的10倍,即OA=10AB,所以,OC=10CD

因为在实际观测中,OC>>OA,所以AC≈OC=10CD。

回答者:花木童说史日期:2019年08月18日

八路军用大拇指测距离,用的是跳眼测距法,在战争中如果武器没有瞄准器,基本都会用到这种方法。

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有“狙击王‘’之称的张桃芳,他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没有瞄准器,最后就是用跳眼测距法狙杀了214名美军。

再比如,看过《亮剑》的朋友应该都记得,独立团被坂田联队包围时,李云龙就下令柱子用迫击炮干掉坂田联队指挥所。

柱子架好炮身后,就伸出大拇指并闭上一只眼睛,测算好距离后连发两颗炮弹,最后炸掉了坂田联队的指挥所。

柱子之所以用跳眼测距法,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我军的迫击炮没有炮队镜。

在二战时期跳眼测距法是一种常用的测距方法,主要是利用了三角形原理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举起右臂,垂直伸出大拇指,需要注意的是右臂必须要和身体保持垂直。

然后闭上左眼,用大拇指瞄准目标,让右眼,大拇指和目标在一条直线上。

接着换左眼瞄准,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左右眼观察有一段横向距离的差距。估算出这个差距的数值再乘以10,就是目标跟自己所处位置的距离。

从跳眼测距法步骤可以看出,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测算横向距离,这段距离是没办法用尺子测量的,只能根据战场情况寻找熟悉的参照物。

所以对于柱子这种优秀的炮手来说,平常需要做的就是熟记战场上可能出现的物体尺寸,当然是越多越好,这样你才可能应付得了不同的战争环境。

其实军用望远镜用的就是这个原理,不同的是它是经过几何方法精确计算的,在准确度上高于人眼目测。

战争中除了跳眼测距法外,还有臂长测距法、听声定位法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士兵必须掌握的杀敌技能。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回答者:寻玉新疆日期:2019年08月18日

这个是部队常用的测距方法,我当兵那会儿这个是基础知识:

利用跳眼法根据三角函数原理目测距离,知道两点就可以求出另一点。

两眼之间的间距大约在0.1米(10公分)左右,当你知道前方目标的间隔(米)时,就可以利用挑眼法目测实际距离。

具体方法是,向前伸直左胳膊竖起大拇指先闭上右眼,睁开左眼,顺大拇指右端对准前方(左眼、大拇指、参照物三点成一线)的参照物一端,如电杆等,然后闭上左眼,睁开右眼再看大拇指右端的移动变化,判断出这两点的距离是多少米,再乘以10,就是这个目标的距离。当然这种方法必须经过反复的锻炼才能提高目测距离的准确性。

回答者:量子聊军武日期:2019年08月18日

这就是典型的跳眼法。

第一步:水平举起右臂,大拇指竖直向上,大臂与身体垂直

第二步:闭上左眼,通过旋转腰部,用大拇指瞄准(遮挡住)被测物体。此时,右眼,拇指,被测物在一条线上。

第三步:闭上右眼,睁开左眼。此时,看到被测物出现在拇指左侧,有一段横向距离。估测被测物的大小。根据被测物的大小,判断被测物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横向距离。

第四步:将这段横向距离乘以10,得到的就是被测物离我方的距离。

这就有点类似初中数学所学的相似三角形原理。

至于说我们国家的部队使用这种方法完全是因为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