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祖敬宗是深入人心的家族观念和社会习俗。每逢清明、中元等节日,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尽可能回到家乡,扫墓祭祖,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然而,有句老话“人过七十不上坟”,这背后蕴含的是对长者生命智慧的尊重和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
在古代,七十岁被认为是一个人的高龄,是“古稀之年”。古人寿命较短,能活到七十岁已属难得,因此这个年纪的长者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他们被视为家族的宝贵财富,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在祭祀活动中,长者的角色更多是在家中接受晚辈的孝敬,而不是亲自参与劳累的扫墓活动。这一习俗体现了对长者体力和精神的保护,也反映了对长者尊严的维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七十岁不再是生命的晚期,而是许多人享受晚年生活的开始。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意愿参与家族和社会活动。许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依然精力充沛,他们愿意并且能够参与祭祀活动,这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现代诠释。
“人过七十不上坟”的习俗,不仅仅是对长者的尊重,更是一种生命智慧的传承。它告诉我们,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年轻人通过参与祭祀,学习家族历史,继承先辈遗志;而长者则在家中传授人生经验和智慧,引导晚辈成长。这种代际间的交流和传承,是家族和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过七十不上坟”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对长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生命智慧的一种肯定。在今天,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让这一习俗焕发新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无论是在家中的温馨聚会,还是在坟前的虔诚祭拜,都是对家族记忆的传承和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让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让这份文化财富得以流传。
在农村,有这么个说法,“人过70不上坟”,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人过了70就不宜上坟呢?有道理吗?今天就来谈谈这个事。
说到为什么过了70岁就不宜上坟呢?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年龄大,体力不允许
过了70就算年龄大了,可不是吗?在过去的农村,人能活到70岁,已经很不错了。
过去人的寿命都不长,“人活70古来稀”,说的是一个人能活到70就算是长寿了。
事实上也1是这样的,过了70岁之后,人的身体就会急剧衰老,非常虚弱,而上坟有的要翻山越岭,有的要走很长的路,这对过了70岁的老人来说,是很费力气的。
二、墓地阴气太重,影响健康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感觉到墓地的阴气重,如果超过70岁的人,本来身体就虚,这时还要去墓地,有可能回来就大病一场。为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墓地阴气太重,我们都知道,墓地一般选择在一个静谧之地,主要是让死人安息。大山里附近,附近还有涧水,周边长有高大松柏,遮天蔽日。
人们来到这里,一方面大家都心情沉重,情绪也不愉,心里压抑,总觉得阴森森的,会有一阵凉风不断吹来,胆小的人会不寒而栗。
正因为这样,年龄大的老人到这种地方,受地形,环境,心情各方面的影响,情绪会愈发不好,心情也愈发悲伤,本来身体就多病,这时极易引发身体疾病的复发。
三、对老人的忌讳
人一老,性格也变了,心里变化也大,对一些关于死的话很敏感,听不得别人说这个字。
到坟地,墓地去祭祀死去的人,年纪大的人肯定是会很伤感的,也会联想到自己。所以死,对于年纪大人来说,还是很忌讳的。让他们去上坟就是很不妥的一件一事。
经综上所述,人过70不上坟还是很有道理的,上坟这种事其实让自己的儿女去落实就行了。既达到了祭祀的目的,也对自己的身体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过去人们常说,人逢七十古来稀,八十而耄耋。在人生当中最怕的就是一个死字,年老者上坟不免有无数伤感,因为自己的年龄已经接近了尾声。死,对于七十岁以上的人来说:可能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今天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
墓地对于老人来说,在他们心里是最害怕的,谁都不愿意早走这一步。所以,这个年龄的人还是不去墓地为好。
七十岁以上的人,对这类事尽量地回避一下,少操点心。尽量不去过问这方面的事,死虽然是自然规律,人往往越是年龄大越是怕死,为了免去这样的悲伤,所以七十岁的人尽量别去上坟。
我七老八十的了,还坚持年年上坟扫墓。我再老,在我故去的父母心中还是个孩子。
这个说法就是强词夺理!我父亲去年年底去世,享年九十六岁。他去世时,我虚岁七十三了 ,我照样为他顶棺下寺打老盆,照样为他烧纸磕头 ,别人给他磕头,我照样趴地上给别人还礼。还有不上坟之说?你大没有你爸大,没有你爷爷奶奶大。你因为上坟怕死不行,明天死,今天该你上坟还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