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有风有雨有太阳518日期:06月22日

无理取闹是耻辱

回答者:布谷催春冯志日期:2022年04月02日

韩信画像

韩信受“胯下之辱”影视图

司马迁画像

这个提问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耻辱的定义,一个是对韩信年轻时受“胯下之辱”有怀疑。

(一)

什么是耻辱?《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人格上受人侮辱使声誉受到损失。它的近义词是羞辱、羞耻;它的反义词是光荣、荣耀。所谓耻辱就是人生处在低谷时,受到别人的无端欺侮,或者是强者对弱者进行霸凌、侮辱。有的是不敢抗争,有的是无力抗争,有的韬光养晦,不屑抗争。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就是后一种心态。

(二)

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是汉代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其鸿篇巨制《史记》中明确记载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伏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淮阴街坊屠宰户中有些无赖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虽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很小。”其中有个恶少竟然侮辱地说:“韩信,你若不怕死,就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如若怕死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躦过去。”韩信用眼仔细打量恶少一番后,毫不犹豫地低下头扒在地上,从恶少胯下躦了过去。满街看热闹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没有种气,是胆小鬼。

我们应该相信司马迁对韩信“胯下之辱”记述是真实的,无可怀疑。为什么?

首先,司马迁是一位极其严谨的历史学家,他的先祖也是史官,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是汉时著名学者,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对司马迁为人、治学都有深刻影响。

第二,司马迁幼小时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积学深厚,曾师从儒学大师董仲舒和孔子传人孔安国。为以后治史打下坚实基础。他20岁时出行远游,开始访贤问俗的漫长道路。下江淮,访齐鲁,过荆湖,上会稽,探禹穴,登名山,凭吊古战场,瞻仰名人故里,遍访耆老,不耻下问。可以说是“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第三,司马迁撰写韩信的《淮阴侯列传》开始时间,大概是韩信死后70年以后,他为写好此传,亲自到韩信故里淮阴一带访问考察韩信事迹,收集到很多一手资料,如“蹭饭亭长家”、“乞食漂母”、“胯下之辱”等。司马迁在考察中得知韩信是一个普通人,但人穷志不穷,和一般人不一样。尽管生活十分贫困,世态炎凉,他并没有意志消沉。他手不释卷,剑不离身,苦练武功,揣摩学问,研究兵法战策,这正是韩信以后能驰骋沙场,最终成为一代兵仙、战神,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的原因。

当代人写当代史,时间仅隔70多年,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胯下之辱”是完全可信的。

后世学者称道司马迁是“良史之才”,能做到“秉笔直书”,服其状况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因此,司马迁的《史记》是值得信赖。

回答者:立国王日期:2021年01月15日

历史记载过,楚汉相争,在韩信没有点兵之前,没有什么影响力,遇到强悍之人,故意刁难,做出胯下之辱的事。说明韩信拥有大志,励志隐忍。受辱可以得于坚强。也许就是韩信有这样的胸襟,才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历史进展。这就形成了后世之人,有志之士若有受辱之时,都以韩信受辱典故,分解心中郁结。谢谢邀请[玫瑰]

回答者:难忘历史的改变日期:2021年03月24日

韩信真的经历胯下之辱,所谓耻辱是被人欺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呀!

回答者:手机用户知多少日期:2021年01月24日

韩信受胯下之辱肯定有那么回事,但是谁的胯下之辱还有待考证,难道就没有韩信与项羽之争当中与项羽有过不去的坎,而受胯下之辱呢,难道司马公的史记就没有考证上的失误,难道司马公就没有个人情绪化吗,更何况民问传说有有一定的美好化,不完全正确,我也是猜疑,没证据,更不是韩信,但如果我的猜疑是正确的,那么韩信,兵仙,战神的地位就完了,所以写书的,说书的,传说的就没意思了,这是个人观点,不代表结论,姑妄信之,姑妄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