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感觉队伍行进中,大声喊着口号一、二、三、四,就是在对走在队伍中的人不断地提示,做正经人,品行要端正,走歪了,就没有跟对点,就得喊一二,没有三四,不三不四了[呲牙][呲牙]
中秋快乐!
谢谢邀请!古时候当权者为控制女人定下了三从四德的戒规,所有女人都得尊守,那怕是官宦人家的女人也得尊守。不尊守三从四德的女人就被视为人品不正,是会被众人鄙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一些品行差的男人也称着不三不四的人了。
我们常把一些品行不端,放荡之人统称做“不三不四”。这里面就产生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只用三、四,而不用别的数字。像“不一不二”、“不七不八”呢?其实在这“不三不四”的成语里,却暗含着 极为丰富 的中华文化信息。
一、 从民俗上讲: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得三。三即是代表一个整体。那么四就有“大周全、称心如意”的含义了。故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四艺、四书、四大金刚”等词句。用“ 不三不四 ”则意味着人“不美好、行为不端”!
二、来自儒家道统: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它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已经深入人心。儒家认为:人有三乐: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有三纲、三德、三俊、三善。同时也有四德、四行、四维。如果一个人不 遵循 上述那些标准的话,则会被人嗤笑为”不三不四“。
三、源于古时抄书时的一句行话:古人在没有发明活版印刷术之前,所有的书籍都是人工一笔一笔传抄下来的。而篆文中“四”的写法是“ 亖 ”,缺一横是“ 三 ”。抄书匠由于疏忽,很容易将”三、四“抄错混淆。而负责校验的人就会说:这是什么字?你写的这字简直就是”不三不四”?“。慢慢就成了行业内的一句责问语。流传到社会上就成为了贬义词。
四、 从佛经上讲:在《金刚经》中佛曾讲道: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而过去心即是未来心。简称为“ 三心 ”。而四古人则认为代表着“ 清静心 ”。故此一个不俱备三心和清静心的人,就委婉地讽刺他们说“不 三不四。
五、 从易经上讲:古人将 易经中的每个卦都分为6个爻 [yáo] ,又将六爻中每两爻相配。即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与上爻为天。那么“不三不四”就很清楚到底是讲得什么意思了!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其内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孔子的" 仁爱 "思想,还是孟子的" 天人合一 ",或是老子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诸子百家”的思想做为中国的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大地上继续绽放着、传承着!
不三不四在明朝《二刻拍案惊奇》和施耐庵《水浒传》中都有运用。形容一个人不正派,不走正道,“三”和“四”在《易经》中指的是大道和正道,说一个人不三不四,说明这个人脱离了大道正道,走得非常歪了,非常不正派。
中国古代是很讲究社会正统的,不允许民众离经叛道。这个正统可能是圣人之言所提倡的正统,可能是统治者所希望的老百姓应该的正统、可能是百姓长期形成的被统治者所采用的正统,你的做人或做事如果偏离了这些正统,那么你就会别人称为“不三不四”,那么就说明你的人品不好,相当的“不三不四”。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了《易经》中说的所谓的大道和正道,我们说的“三”和“四”单纯指一个人的正经的、相当好的、规规矩矩的人品,不三不四单指一个人的人品不好。
不三不四,就是不讲道德,不讲信用,办事无原则,朝三暮四,阳奉阴违,总之,这个人是非常讨人嫌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