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潜伏将军”廖运周为何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潜和廖运周详细资料大全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潜伏将军”廖运周为何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潜和廖运周详细资料大全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潜伏将军”廖运周,为何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21年后全身而退?

在我党历史上,一直存在二条战线:公开战线与隐秘战线。

在隐秘战线上,我党有过许多杰出的隐秘战士,他们在刀光剑影、云诡波谲的战场上同斗争,为我党工作,牺牲极大,最后能全身而退活到新中国成立时的人不多。

廖运周将军是其中幸运的一位,他不但在战争年代为我党我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在1948年11月距离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年从军队中亳发无损全身而退,堪称隐秘战线上的传奇。

一、廖运周早年的革命斗争与“潜伏历程”

廖运周,黄埔军校五期炮科毕业生,1903年,出身于安徽凤台廖家湾一个普通的家庭。受其堂兄黄埔一期生廖运泽的影响,1926年,中断了河南中州大学学业,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炮兵科学员。

1927年,在国内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因为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他奉命长期隐蔽,只与我党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事部书记朱瑞单线联系。此后廖运周利用黄埔军校出身处处表现为“党国忠臣”,加之工作努力,事事求“上进”,于1938年2月,廖运周升任改编后的第110师656团上校团长。同年10月因在武汉会战中阻击日寇有功,不久正式升任为国党军第110师师长。

在多年的潜伏中,廖运周始终保持着与我党北方局地下党组织同志单向联系,传递了大量重要军事情报。由于廖运周本人思虑周密,办事谨慎,一直没有引起特务的怀疑,并不断被上司所器重信任。

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开始发动内战,1946年6月,时任110师师长的寥运周为了避免在正面战场遭遇我党军队对阵,寥运周提出想回到党内。我党在经过认真考虑后,同意了寥运周这一计划。

然而,就在寥运周筹划起义的前夕,蒋介石突然命其师所在的第85军整体从河南新乡移防开往山东,于是起义工作被迫中断。

在寥运周部驻防河南新乡的这一年里,正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挺进中原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危险极大的战略险棋。为了减轻黄河以北和山东革命根据地军对我军的压力,调动国军内撒回防,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已经在思考这一战略重大问题。至同年5月1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常委,开始谋划经营中原。

二、汝河之战中,廖运周将军为刘邓军挺进大别山让开一条通道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邓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

在挺进中原重新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威胁南京地区这步险棋上,中央及毛泽东主席做了最坏的打算:若挺进中原失败,刘邓大军只好又回到黄河以北。

1947年8月17日,刘邓大军在抛弃或炸掉所有的重型武器及其它辎重后,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在渡过汝河时可谓危险到了万分,在这时,廖运周所率的110师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避免了刘邓大部队突围不出有重大牺牲的危险。

23日,刘邓大军三纵陈锡联、一纵杨勇、二纵陈再道在击退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六纵队掩护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军整编第八十五师和十五师一个旅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追兵三个整编师仅距二十余公里,情况一时万分危机

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指挥部队强渡汝河,邓小平对纵队和旅说:“能否渡过汝河,关系到完成向大别山进军的战略任务,要不惜任何代价坚决打过去。”

刘伯承接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以进攻手段对付敌人的进攻,从这里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

六纵是刘邓大军中最骁猛敢战的部队,能否杀开血路掩护刘邓大军司令部渡过汝河,成为此次中原局和野战军直属队向南挺进的关键。

在当时刘邓直接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动员令来动员部队,由此可见情况万分危机。肖永银指挥十八旅在敌人已经占领河对岸渡口的情况下从敌人一个师手中硬是又重新夺下大雷岗渡口;李德生指挥十七旅拼命掩护了侧翼高山集。直接保护刘邓的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率部为右路军后卫,决定由已在四十六团指挥作战的旅参谋长赖光勋带电台继续指挥四十六团以机动防御阻击追敌,保证大部队安全过河,坚持到最后胜利。

尤太忠旅长即同张国传政委亲率四十七、四十八团奔过浮桥,接过汝河南岸渡口两侧阵地。六纵政委杜义德也进行了相应部署,命令副司令韦杰负责全军过河,维护秩序,并且派人通知后卫四十六团,打到最后,过不了汝河,就地分散打游击,或者想办法转回鲁西南。

六纵九个团中,四十六团是唯一的红军团,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团之一。杜义德随即赶到前卫团指挥作战。十八旅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幸运的是六纵在冲杀的这一条路,正面就有廖运周所率的110师。在这过程中,廖运周师长并不能随意变更其截击方向,必须听命第85年军军部之令,所以说这次我军与廖运周师部正面碰上有其非常偶然的因素。

国军第八十五年110师师长自然知道该怎么办,他故意“怯战”,令110师让出了一条大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原刘邓大军6纵司令部参谋武英遇到了廖运周时问寥:“既然你是地下党,为什么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汝河边打我们?”

廖运周说,面对的冲锋,我当即把几个团长找来,给他们下了一道命令:“你们要灵活一点,共军打到哪个村庄,你们就撤出哪个村庄!”

几个团长有点不解地看着他,廖运周给他们解释说:“共军是杀红眼了,不要命地往前冲,我们把枪往天上打,不能去硬碰硬。”

这几个团长明白了,师长这是要“保存实力”。为这事,八十五军年长吴绍周事后曾严厉地训斥廖运周有意放走共军。

廖运周“据理力争”道:“要我顶也能顶住,可是打到最后,110师也就完了,对85军也没好处。”

吴绍周一听,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在国军部队里,有人有枪就有实力,没有人枪了就是光杆司令。他吴绍周也是聪明人,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

为了保存实力而避战,竟然被上级理解,这在军队中几乎成为一种,所以说军队不失败天理也难容了。

1949年元月19日,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召开南京政府要员会议宣布隐退,愤怒地吼道:“我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而是被打败的!”蒋的这话也不无一定的道理。所以说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下,其实军队早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即使有廖运周做内应,刘邓大年挺进中原时的汝河之战,因敌我对比过于悬殊还是残酷无比。

第16旅后卫第46团最后通过浮桥后,炸掉了浮桥。在最后的时刻,旅长尤太忠一一看望滞留在岸边的伤员,伤员们关切地问他:“旅长,我们大部队都过去了吗?”

尤太忠握着他们的手:“同志们,你们好好养伤,大部队已经过去了!”说完,他立即转过身,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来。

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部队要强行军赶上大部队,十六旅只能带走一部分轻伤员,这些重伤员只能留在汝河岸边就地分散自行安置。

据此也可以想象这场发生在汝河南岸战斗的残酷。

新中国成立后,原第16旅参加过安置这次伤员的会计赵歧贤回忆说:“那些伤员真惨啊,这不比在解放区打仗,一个战士可以动员两个民工支前,负了伤,有担架抢救。在这里,只能给他们简单地包扎一下。我对他们解释说道:‘部队要走了,带不上你们,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就先回家,回不去的,将来再去找部队。’”

赵歧贤给了他们一些钱,有些是银元,有些是中州票,让他们能走的就走,能爬的就爬,找个地方先隐蔽起来。战士们也很听话,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刘邓挺近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最残酷的战略行动,那些被带走的轻伤员,最后还是安插在了大别山老乡家里。这些人中大多数最后被敌对的土顽小保队所。

历史有时也很诡异,幸运的是留在汝河边的一些不能前行的重伤员,正好被赶来打扫战场廖运周收拢起来,留在了110师。

1949年11月27日,淮海战场上,六纵接受廖运周的110师起义。110师中一些士兵跑出来,扑在战士身上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原来,他们正是在汝河之战时留在了汝河边受伤的同志。

所以主席晚年多次提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着险棋,最后他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对全国局势的改变影响很大,刘邓是有功的。”

在这场战略行动中,立下了大功的同样还有隐秘战线上的廖运周。如果不是有我秘密党员廖运周“怯战”放开一条路,恐怕6纵及刘邓大军司令部及直属队要付出更加沉重的牺牲代价。

三、淮海战役中,廖运周带领110师临阵起义,结束21年在军队的潜伏,全身而退,安全归队

如果说汝河之战中是廖运周这位“潜伏将军”辉煌的序幕,那么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临阵起义,直接加速了黄维兵团的全军覆灭则是他一生谍海生涯的。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到22日,黄百韬兵团5个军被我军全歼。蒋介石惊恐万状,急调黄维、李延年兵团驰援徐州,原属汤恩伯兵团的第八十五军,也划归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急速开赴徐蚌前线。

此时的廖运周意识到机会即将来临,在请示邓小平所的淮海前委党委后,决心在前线举行起义。

11月24日,第八十五军从蒙城开到双堆集的赵庄。黄维把兵团司令部安在南坪集,命令各军向宿县攻击前进。不料,我暗中向南移动占领了蒙城,一下子切断了黄维兵团的后路,把黄维兵团包围在一个设计好的“口袋”里。

黄维发觉情况不妙,急欲跳出我军的包围圈。黄维自恃兵力雄厚拥有12万之众,且装备精良,仍有信心从我军包围圈中突围杀出。

就在这时黄埔又收到不好的消息:原本和自己一同作战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为了保全自己,一早就南撤先跑路了。

此刻的黄维意识到自己的12兵团在双堆集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军作战。

但是饱读兵书又在德国军事院校留过洋的黄维也并未慌张,他对自己12兵团这支国军精锐主力部队仍有信心冲杀出去。分析思考后,于是决心在五个军中抽出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计划向西突围杀出的包围圈。

在挑选4个主力师时,黄埔军校出身的廖运周的110师因为敢打,自然被选中。

廖运周一接到先锋突围的命令,马上就派人向报告黄维的部署,同时要求利用突围之机举行起义,请求予以接应。

为了打乱黄维原先齐头并进的部署,制造阵前起义的契机,廖运周向兵团司令黄维建议:“若4个师齐头并进,挤在在狭小的地带,并不便于展开兵力,不如先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3个师在后面紧跟策应;前锋师进展得手,后面的3个师迅速跟上,以便快速撕开共军包围圈的口子。”

黄维听后很是高兴,对廖运周道:“很好,我黄埔精神尤在,突围后我向校长为你请功!”

11月27日清晨6时许,110师官兵约5500余人,在廖运军的安排下快速开出双堆集地区的周庄、赵庄。每一位官兵们的手臂上都按预先与我人民商量好的办法扎着白毛巾,冒着淮北平原刺骨的寒风,迅速向的阵地前进。

从双堆集到吴大庄、西张庄30华里的行军中,黄维不断用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突围”的情况,廖运周一路上不断报告:“进展顺利,已突破共军的第几道防线,正在加速前进。”

两个小时后,110师起义官兵按照预定的路线,全部通过了的前线阵地。我军第6纵队迅速合拢口子,进入阵地并封闭了通道。

比时,跟在110师后面的敌人其余3个师部队,突然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急忙向黄维报告:“共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很大!”

黄维十分奇怪,又问廖运周已到了哪里。廖运周回答说:“正在前进,一切正常。”

黄维有些怀疑马上派飞机侦察情况。廖运周按和黄维约定的信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

侦察机在上空盘旋了几周后飞走了。飞机一飞走,廖运周马上下令关闭全师所有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切断同黄维的一切联系。

至此,黄维兵团的覆灭已经不可逆转,前方被打回后撒的3个师残部与12兵团前进的部队混乱地涌挤上前后不足20华里的地段上,部队一片混乱。

被围十天后,黄维兵团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力组织突围:12万人所需的口粮、2000多匹骡马的草料、100多门重炮的炮弹消耗、数万支冲锋枪步枪的子弹补充,都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12月2日开始,黄维12兵团一切给养就全靠南京方面的空投维持作战了。然而蒋空军运力有限,而剩下的10万余大军每日所需粮草数量非常庞大,空投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突围不成决定固守后,黄维下令在双堆集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但运输机数量有限,每日仅得数吨或十余吨补给,而该兵团作战最低需求也在每日200吨物资以上。

12月5日起我军发动总攻一步步攻克外围村庄后,到12月14日黄维就已经彻底崩溃了,情知无法坚持下去了,于是要求不顾一切突围。

在缺粮少弹士气低落之下的突围,很快就演变成了溃逃。至12月16日,第12兵团所属的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全部就歼,黄维被俘,胡琏逃了出去。

至此,黄维兵团12万人马荡然无存。

再说廖运周起义后的当晚,刘邓派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代表二位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并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廖运周是我党多年的地下党员。

11月29日,刘邓首长发出《廖运周将军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电》,并高度赞扬了原第110师官兵的义举,鼓励他们为革命再立新功。

事后战史专家们分析,黄维的第12兵团虽然已被包围,但该部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尚未受到的重大打击,如果4个主力师同时朝一个方向拼力突围,还真有可能被他给跑掉。

幸运的是,在周恩来21年就布局下的廖运周将军这枚棋子,在淮海战役发挥了别人无法代替的作用,极大加速了黄维兵团的覆灭。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军共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1个绥靖区官兵共计55.5万人被全部消灭并被改编。

四、尾声与花絮,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为人民再立新功,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后又任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1955年9月开国首次授衔,共和国没有忘记这位在军队中潜伏21年的将军,廖运周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802位开国少将之一。

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另值得一提的是廖运周起义后,其堂兄黄埔一期生廖运泽将军、黄埔四期生廖运升在受到蒋介石的怀疑打压情况下,仍然起义成功。

廖运周起义后,蒋介石恼羞成怒。廖运泽因此受到牵连被调往广州。由于蒋介石十分珍惜第110师的番号,便将暂编第一师改编为新的第110师,并任命廖运周的堂兄廖运升为师长。本来廖运升也没机会再任新的第110师师长的机会了的,但由于暂编第一师原是安徽的地方部队,淮军有浓厚的宗族观念,所以蒋介石在拆开廖氏兄弟后,又不得不任命廖运升为师长。

但是,令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廖运周率部起义不久,廖运泽、廖运升就立刻派人与他联系,请派人前来协助起义。

1949年5月2日,新第110师开抵浙江义乌。廖运升马上召开了各团团长秘密会议,提出就地举行起义的主张,与会的团长们都表示愿意起义。5月3日天一亮,新第110师在共产党游击队向导的带领下,连夜行进,次日凌晨,部队开到黄宅镇。廖运升立刻向全国发出了起义通电:“我们决定起义!”

新中国后不久,周恩来总理电告廖运泽将军回国,1952年廖运泽从香港归来。至此,廖氏三兄弟,全部安全着陆。廖运泽,1987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廖运升,1981年8月21日在南京病逝,京年80岁。

廖氏三兄弟,全部安全从军队回归到了新中国的怀抱,并且二次起义带出同一番号两个师起义成功,这在世界军事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事。他们的传奇成为了我军历史上一段佳话。(完)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10月23至25日写于宜昌

文章写作参考书目:

①《淮海战役史》中国文史社,2019年版,编者刘晓冰;

②《淮海战役亲历记》中国文史社,2012年版,编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③《挺进大别山》河南人民社,作者骆荣勋;

④《敌营二十年:廖运周将军的非凡经历》中国青年社,作者张圣芬、牛耕;

返回目录

廖运周详细资料大全

廖运周(1903—1996),安徽凤台廖家湾人(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一九二七年曾加入过中国***。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副官。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一〇师六五六团团长、三三〇旅旅长、一一〇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廖运周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凤台廖家湾(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出生日期:1903年逝世日期:1996年职业:军人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信仰:中国***主要成就: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代表作品:《我的回忆》人物生平,抗战时期,传递情报,淮海起义,此后经历,历史评价,

人物生平

廖运周是在1927年经孙一中、靖任秋介绍加入中国***的,他遵照党对兵运工作的指示,在军队的进步军官中积极发展党员,后因为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他奉命长期隐蔽,只与***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事部书记朱瑞单线联系。此后,廖运周以“党国忠臣”的面目出现,努力取得敌军首脑的信任,因而职务也不断地得以晋升。但每当部队开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通过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向党组织输送有关的情报。

抗战时期

1938年2月,廖部改编为第一一〇师第三二八旅第六五六团,廖运周任上校团长。三个月后,廖运周便在台儿庄会战中身先士卒,率领所部屡立战功。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正酣,侵华日军淞浦师团被中国军队重重包围。处于包围圈之外的日军一部受命向东进攻救援淞浦师团。当这股日军援兵直扑德安时,第九战区司令薛岳为保证会战取得全歼日军淞浦师团的战果,除令5个师南下堵口子外,还令防御面过大的守军适当收缩集中。廖运周团随大部队转移阵地,赶往战场前沿。廖运周率部队到达箬溪以西的小坳后,他遇到了先行到此的三二八旅旅长辛少亭,两人给予猛追不舍的日军以打击。

传递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廖运周迫切要求回到党内,正面和反动派冲锋对阵。党组织十分理解廖运周的心情和愿望,从革命战争的需要出发同意他的要求。1946年6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工作部,派担任第一室主任的廖运周入党介绍人靖任秋,和担任驻河南新乡的军一一〇师师长的廖运周取得联系,计画一一〇师在豫北举行起义。1946年底,一一〇师成立了起义工作组,但蒋介石突然命令一一〇师所在的第八十五军全部开往山东,起义的工作计画不得不暂时中止。1947年2月,廖运周派人在山东省阳谷县和***取得联系,接受***的指示把组织关系转移到了***华东局。1947年夏,经华东局批准一一〇师成立了地下党委,廖运周担任党委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派到该师策划起义的刘浩为副书记,李俊成、徐仁、廖宜民为党委委员,地下党委成立后,重新提出要在山东举行起义的要求。陈毅根据山东当时的形势,指示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搞情报上,并说当前搞情报工作比起义贡献大。所以,他们又暂不作起义的打算。廖运周把上级党组织派来的同志,安排在副官处、师直属谍报队和电台担任要职,逐步掌握了一一〇师的情报工作。军兵团和集团军一级的调动和作战计画,都由一一〇师谍报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距离最近的前线指挥部。有一次,军计画合围在山东泰安的我第十纵队宋时轮部,廖运周派人连夜将情报送出,使我第十纵队及时安全转移。陈毅、粟裕接见了送情报的人,高兴地称赞廖运周干得好。1947年秋,一一〇师地下党组织的关系转移到中原军区,同志们再次迫切要求起义,廖运周派人向上级请求“及早行动”。中原军区没有批准他们的起义计画,指示他们“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的作用”。廖运周又派人找到***陈述“及早行动”的理由,***更进一步指出:“要在军事上、政治上起最大作用,不光是万把人、几千支枪的问题,你们要考虑全局,不应计较局部得失。”

淮海起义

1948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出大别山,把蒋介石的部队牵得团团转。5月9日,***中央任命***为新组的中原局第一书记,全面实施逐鹿中原的战略计画。***向廖运周送来指示,说在近期内要打一场大仗,要求一一〇师地下党委做好一切准备,在的接应下完成起义的任务。光荣的时刻很快就要到来了,廖运周马上在汉口召开党委扩大会,部署起义的准备工作。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11月2日胜利结束,歼灭军队47.2万人。紧接着,淮海战役在11月6日打响,到22日第一阶段结束,全歼敌黄百韬兵团5个军。蒋介石惊恐万状,急调黄维、李延年兵团驰援徐州,原属汤恩伯兵团的第八十五军,也划归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急急开赴徐蚌前线。廖运周和地下党委的同志们意识到,***指示中说的“大仗”时机到了,个个摩拳擦掌决心在前线举行起义。11月24日,第八十五军从蒙城开到双堆集的赵庄。黄维把兵团司令部安在南坪集,命令各军向宿县攻击前进。不料,暗中向南移动占领了蒙城,一下子切断了黄维兵团的后路,把黄维兵团包围在一个设计好的“口袋”里。黄维发觉情况不好,急欲跳出我军的包围圈,但仍自恃兵力雄厚,计画从每个军各挑选一个精锐师,以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的战术,迅速向西方突围。战斗力相对较强的一一〇师,“有幸”被黄维给挑选上了。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虽然已被包围,但该部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尚未受到的重大打击,如果4个主力师同时朝一个方向拼力突围,还真有可能被他给跑掉了。廖运周一接到突围的命令,马上就派人向报告黄维的部署,同时要求利用突围之机举行起义,请求予以接应。廖运周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廖运周向黄维建议:“4个师齐头并进,在狭小的地带展不开兵力,不如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3个师在后面策应;前锋师进展得手,后面的3个师迅速跟上,以扩大战果。”并且雄赳赳地表示:“如果司令官信得过我,一一〇师愿为开路先锋打头阵。”黄维听了高兴万分,对廖运周又是夸奖又是鼓励。在一一〇师正面的部队,是中原的第六纵队。廖运周要求六纵闪开一个口子,让一一〇师过去后再把口子合上。但是,六纵只有4个旅的兵力,闪开口子后万一合不拢,被后面的敌人跟着冲出去就糟了。事关重大,他们赶紧向刘邓首长报告,刘邓首长回电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粉碎黄维兵团的突围企图,同时要严密组织,保证一一〇师起义成功。”11月27日早晨6时,一一〇师(缺一个团)官兵5500余人,按计画开出双堆集地区的周庄、赵庄。官兵们的手臂上扎着白毛巾,冒着淮北平原刺骨的寒风,迅速向的阵地前进。从双堆集到吴大庄、西张庄30华里的行军中,黄维不断用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突围”的情况,廖运周也在一路上不断报告:“进展顺利,已突破共军的第×道阵地,正在继续加速前进。”起义的黄维兵团一一○师师长廖运周两个小时后,一一〇师起义官兵按照预定的路线,全部通过了的前线阵地。我第六纵队迅速合拢口子,进入阵地并封闭了通道。跟在一一〇师后面的敌人部队,突然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急忙向黄维报告:“共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很大!”黄维十分奇怪,又问廖运周已到了哪里。廖运周回答说:“正在前进,一切正常。”黄维有些怀疑马上派飞机侦察情况。廖运周按和黄维约定的信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飞机盘旋了几周后飞走了,廖运周下令关闭全师的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切断了同黄维的一切联系。当天下午,一一〇师炮兵营参加了阻击黄维兵团突围的战斗。当晚,刘邓首长派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代表刘邓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廖运周是***员。11月29日,廖运周发出《廖运周将军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电》和《廖运周将军致第十二发来贺电,高度赞扬了原第一一〇师官兵的义举,鼓励他们为革命再立新功。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进攻黄维兵团的前沿阵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精锐部队55.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中、中原地区,直接威胁到***的首都南京。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告“引退”。淮海战役后,起义的军第一一〇师,改编为中国人民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廖运周任师长。

此后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先后担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党组副书记),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并于1955年中国人民首次举行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他还不顾年迈多病,出席座谈会,回顾自己参加抗战的亲身感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翌年5月11日,廖运周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历史评价

廖运周同志的一生是爱国和革命的一生。他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坚持和完善***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